王文俊,錢海燕
(1.湖北大冶市中醫(yī)醫(yī)院內一科, 435100;2.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冠心病診治中心)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的臨床特點分析
王文俊1,錢海燕2
(1.湖北大冶市中醫(yī)醫(yī)院內一科, 435100;2.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冠心病診治中心)
目的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提供借鑒。方法選門診或住院診治的心動過速性心肌?。═CM)患者。所有入選患者均有明確完整的復診檢查,尤其須具有首診、治療后1~12個月超聲心動圖資料。結果共入選TCM患者3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過優(yōu)化藥物治療,11例持續(xù)經過藥物控制心室率或維持竇律,20例接受射頻消融術根治心律失常?;颊呓涍^治療后,隨訪時間為1~12個月,隨訪時心率為(71.9±22.3)次/min,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心功能分級和腦利鈉鈦前體檢測(NT-proBNP)均有顯著改善。超聲心動圖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心腔均有顯著回縮,心功能顯著改善,各項參數(shù)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隨訪時有3例患者心力衰竭癥狀復發(fā),1例患者在院外發(fā)生猝死。結論當合并存在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腔擴大、心力衰竭時,要根據病史和治療反應來確定TCM診斷。藥物控制或射頻消融術可使得絕大多數(shù)TCM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恢復至正?;蚪咏?。
心動過速;超聲心動描記術;疾病特征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TCM)在日常臨床常規(guī)實踐中,常易忽略該診斷,而誤診為擴張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甚至瓣膜性心臟病等[1-2]。本研究對近年來收治的TCM患者做一臨床總結分析,探討該類患者的基本特點和常見病因,為臨床診療提供借鑒。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門診或住院診治的TCM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齡13~57歲,平均(34.5±16.9)歲。心動過速病程0.25~8年,平均(4.5±1.9)年。所有入選患者均有明確完整的復診檢查,尤其須具有首診、治療后1~12個月超聲心動圖資料。入選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心電圖檢查 所有入院患者均常規(guī)記錄12導體表心電圖和動態(tài)心電圖,明確心律失常發(fā)作情況及類型。
1.3 超聲心動圖檢查 患者在入院首診、治療期間均常規(guī)行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房直徑(LAd)、右室直徑(RVd)、室間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張末前后徑(LVD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室壁運動及瓣膜活動情況等主要參數(shù)。
·臨床研究·
1.4 血指標檢查 測定腦利鈉鈦前體檢測(NT-proBNP)、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血糖、血脂指標、凝血功能、D-二聚體(D-Dimer)、甲狀腺功能等。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時根據血流動力學是否穩(wěn)定分別給予電復律和藥物復律,復律后繼續(xù)藥物維持竇律,部分患者依據其心律失常類型及個人意愿而施行射頻消融術。
1.6 隨訪 于出院后1~12個月進行隨訪,平均(6.9±2.5)個月,隨訪檢查方法同入院時,尤其要求所有入選患者均有隨訪超聲心動圖檢查資料。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特點 患者入院時均表現(xiàn)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率在112~219次/min,平均(161.9±53.2)次/min;心功能大多為Ⅲ級(18例)和Ⅳ級(7例);NT-ProBNP為820~5 100 ng/mL,平均(3215.1± 858.7)ng/mL,進一步分析心律失常類型顯示,房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24/31,77.4%),包括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和AF,尤其是心房撲動患者在各種類型心律失常中最多見(13/31,41.9%)。
2.2 診治過程和隨訪結果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過優(yōu)化藥物治療,包括洋地黃、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螺內酯、抗心律失常藥,部分患者給予藥物復律,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者給予電復律。
31例患者中,11例持續(xù)經過藥物控制心室率或維持竇律,20例接受射頻消融術根治心律失常。患者經過治療后,隨訪時間為1~12個月,平均(6.9±2.5)個月;隨訪時心率為56~89次/min,平均(71.9±22.3)次/min,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見表1。隨訪時有3例患者心力衰竭癥狀復發(fā),1例患者在院外發(fā)生猝死,未能提供具體資料。
表1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患者隨訪結果
TCM最顯著的特點是可逆,這也是其與擴張性心肌病的重要鑒別要點[3],另外該病預后良好,經過優(yōu)化藥物治療和(或)射頻消融治療后,心腔結構和心功能可完全恢復正?;蚪咏?,因此識別和根治TCM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TCM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①完全性TCM,②不完全性TCM。TCM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其發(fā)病率尚不清楚。TCM可由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引起,以慢性房速、持續(xù)性交界區(qū)反復性心動過速和慢性AF的TCM最為多見。本研究顯示,房性心律失常所致TCM占比最大,與既往研究一致[4]。
通常,快速心室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擴大,左右房室瓣反流,心室舒張末壓增高,心室射血分數(shù)降低,及心力衰竭臨床表現(xiàn)時,應高度懷疑TCM??焖傩穆墒С5叫墓δ墚惓5臅r間長短決定于基礎心功能和對心動過速的反應,表現(xiàn)多樣,導致診斷困難。而完全和不完全性TCM的鑒別診斷關鍵在于,存在快速心律失常,經過治療,左室功能恢復正常與否。但心功能改善程度是多樣的,可完全恢復,部分恢復,甚至沒有恢復。通常心功能在恢復竇律或控制心室率后,1周內就會改善,絕大多數(shù)患者在4~6周改善程度最大,并在隨后的6~8個月內進一步改善[5-6]。本研究顯示,經過規(guī)范用藥治療或行射頻消融術后,隨訪1~12個月期內未再有NYHA心功能分級達Ⅳ級的患者,僅個別患者心功能在Ⅱ級-Ⅲ級,可能是因快室率持續(xù)太久導致心臟不可逆性損害,也有可能是部分患者恢復較慢,隨訪時尚未恢復至正常的心腔結構和功能。
對于TCM的診斷比較困難,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指標,因此,病史和臨床特征是診斷TCM的重要依據[7-9]。
[1] Watanabe H,Okamura K,ChinushiM,et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and outcome of 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J].Int Heart J,2008,49(1):39-47.
[2] Jeong YH,Choi KJ,Song JM,et al.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strategy in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J].Clin Cardiol,2008,31(4):172-178.
[3] Gaita F,Haissaguerre M,Giustetto C,et a1.Catheter ablation of permanent junctionl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 with radiofrequcency current[J].J Am Coll Cardiol,1995,25(3):648-654.
[4] 楊躍進,華偉.阜外心血管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21-326.
[5] DandamudiG,Rampurwala AY,Mahenthiran J,et al.Persistent left ventricular dilation in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aft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normalization of ejection fraction[J].Heart Rhythm,2008,5(8):1111-1114.
[6] Badhwar N,Scheinman MM.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Curr Probl Cardiol,2007,32(1):7-43.
[7] 林紫薇,李玲,徐瑩,等.心動過速性心肌病1例[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4,7(1):53.
[8] 張勁林,王方正,馬堅.體表心電圖鑒別心室流出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起源部位的價值[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4,8(2):95-96.
[9] 張勁林,王方正.左心室流出道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5,9(5):369-371.
R541.7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4.05.026
2014-06-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000091),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8B78)
王文俊,副主任醫(yī)師,Email:jymwwj@163.com
錢海燕,博士,主治醫(yī)師,Email:ahqhy7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