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雨晴
幾天前,羅老師通知我們:下周學校召開家長會。我犯難了,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盡管我心里十分渴望他們回來,可他們連秋收都沒回來,能為了一次家長會就回來么!
六年來,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一開始,爸媽每隔一個禮拜就給我打一次電話。后來估計工作忙了,他們就一個月打一次。我想爸爸媽媽了,也會給他們打電話,可總是沒有人接。后來我才知道,上班時間,爸媽的手機是不準帶進車間里的,等他們下班給我回過來電話時,我已經(jīng)睡著了。
放學回到家,我把開家長會的事兒告訴了奶奶。奶奶說:“老師也真是的,不過年不過節(jié)的,開啥家長會!你就說爸媽在外地工作,請不了假,回不來!”
“人家的爸媽咋能參加啊?”我委屈地說。
“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你爸媽這來回一趟得好幾天,就是請假也要扣工錢。不掙錢,又扣錢,還要花路費,你也不小了,不會算賬么?”聽了奶奶的話,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涌了出來。我難過地跑回自己的房間,一手抹眼淚,一手做作業(yè)。唉!我該怎么跟老師說呢?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奶奶好像有話要說,可是欲言又止。
開家長會的時間到了。同學的父母陸陸續(xù)續(xù)都來了。我趴在課桌上,傷心極了。突然,不知是誰拍了我一下。我抬頭一看,“??!媽童年”媽媽正笑著看著我,示意我不要大聲喊??晌疫€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下子撲在媽媽的懷里。
原來在那天晚上,媽媽給家里打了一個電話,得知學校開家長會的事。盡管奶奶再三說不必回來,可她還是請了假,坐了一夜的火車趕回來了。
教師雜感
作為地處偏僻、經(jīng)濟文化較落后的鄉(xiāng)村小學的老師,我們常年跟留守兒童在一起,對于他們渴望與父母在一起又不得的現(xiàn)實頗感心疼和無奈。我們也深知開家長會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絕大部分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見他們的父母都很難,何況來學校參加家長會呢?我們本打算趁農(nóng)忙時節(jié)部分學生家長返鄉(xiāng)之際來開次家長會,沒想到卻意外收獲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本文所寫就是其中的一例。
因為是真實的經(jīng)歷,且小作者有切身的感受,所以本文讀來感人至深。具體有如下三個優(yōu)點:
1.內(nèi)容真實。習作如實地講述了“我”在這次家長會前后的渴望、無奈、傷心、驚喜的心理過程。2.選材集中。從“幾天前”老師通知開家長會,到媽媽回來參加家長會,把幾天的事集中到一塊來寫,且敘述條理清楚,有利于表達習作的主題。3.語言樸實生動。文中多有“我”和奶奶的對話,如:“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你爸媽這來回一趟得好幾天,就是請假也要扣工錢。不掙錢,又扣錢,還要花路費,你也不小了,不會算賬么”“我難過地跑回自己的房間,一手抹眼淚,一手做作業(yè)。唉!我該怎么跟老師說呢”等句子,樸實無華的語言將“我”和奶奶的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 (羅蕾蕾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