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海邊矗立著公元前6世紀長方形大廳的幾根大理石廊柱,一些當?shù)厝嗽跁裉枴⒂斡?。目光越過圓柱與殘垣斷壁,遠處是塞瓦斯托波爾的現(xiàn)代城市,這方沉寂,那方喧囂,從古到今,陽光明媚、海水清澈的克里米亞似乎都不是一個真正的休閑場所。
塞瓦斯托波爾郊外的泰瑞克·切森尼斯古城(Ancient City of Tauric Chersonese and its Chora),是我克里米亞半島探秘之旅的起點??死锩讈啺雿u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希臘文明的遺址,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各種文明和貿(mào)易的走廊。2013年新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泰瑞克-切森尼斯古城,有“烏克蘭的特洛伊”(Ukrainian Troy)之稱。
克里米亞很少有政局穩(wěn)定的時期。因為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無與倫比的地理戰(zhàn)略價值,兩千多年來,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等等,在這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踏過無數(shù)鐵騎,留下了極其復雜的歷史脈絡(luò)與文化構(gòu)成。
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古希臘人就到了半島南岸,稱克里米亞為“泰瑞克”(Tauric)。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多利安人(Dorian Greeks)建立了這座切森尼斯古城。多利安人本是屬于印歐語族的游牧民族,自稱為赫倫人(Hellenes),他們建立了光芒奪目的希臘古典文明。切森尼斯古城作為古希臘城邦的杰出代表,以葡萄酒和造幣技術(shù)聞名于世,后又發(fā)展成黑海地區(qū)最富有的拜占庭文明之一。
和許多地中海地區(qū)的文明古跡一樣,如今的切森尼斯古城也只剩下了殘垣斷壁??脊艑W家根據(jù)地基狀況,判斷出古城由六大部分組成,既有城市遺跡,也有廣闊的葡萄園。古城經(jīng)過細致規(guī)劃,被分為上百個長方形的空間。在這個備受關(guān)注的世紀遺產(chǎn)中,公共建筑別具特色:酒商的住宅、基督教遺跡、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定居點、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的塔樓防御工事及供水系統(tǒng)、鑄幣廠等。依據(jù)石頭圍墻,我們勉強能看出點房屋形狀,只能聽著導游的講解,努力想象當時的盛況。那時的春天,人們在這里舉行葡萄美酒盛宴,質(zhì)量上乘的紅葡萄酒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各國,成就了這座城池的繁榮。
與殘垣廢墟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旁邊修葺一新的圣·弗拉基米爾大教座(St Vladimirs Cathedral)。東正教在十世紀中由拜占庭傳入基輔羅斯,公元988年基輔羅斯的大公弗拉基米爾·斯維亞托斯拉維奇(Prince Vladimir Svyatoslavich)率先受洗加入東正教,并宣布東正教為國教,命令全國居民在第聶伯河中受洗,皈依基督教。到了十一世紀末,基督教已傳遍俄羅斯全境。弗拉基米爾接受拜占庭體系基督教的地點正是克里米亞半島的切森尼斯城。1850年8月23日,為了紀念弗拉基米爾大公,切森尼斯大主教主持修建了這座金碧輝煌的東正教教堂。
正因為如此,全球遺產(chǎn)基金在其報告中稱:切森尼斯古城遺址,無論是考古發(fā)現(xiàn)還是對于人類文明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在克里米亞紛繁復雜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支統(tǒng)治過半島的民族的經(jīng)歷頗令人唏噓,那就是韃靼人(又稱“塔塔爾人”Tartars)??死锩讈喌拿帧癈rimea”便源自塔塔爾語“克里木”,是韃靼人早期汗王的名字。
巴赫奇薩萊皇宮幽靜的一角,用大理石裝飾的噴泉,泉水如盈盈珠淚般日夜滴淌,一段關(guān)于韃靼可汗王朝天方夜譚式的神秘遐想就此展開。
第一眼見到巴赫奇薩萊皇宮,便明顯感覺到與克里米亞其它歷史古跡不同,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筑。走進圍墻,花叢樹木中,一座28米高的宣禮塔十分醒目,這是整個宮殿建筑群中最壯觀的部分,一旁矗立著后來重修的清真寺Big Khans Mosque,如今也是克里米亞最重要的清真寺。
宮殿外部很簡潔,內(nèi)部各種裝飾反映了16世紀克里米亞韃靼傳統(tǒng)風格,有專供皇室家庭成員禮拜的小清真寺,官員的議事廳,可汗的居所等?;▓@里的夏日避暑涼亭(Summer Arbour)很美,中間一座小巧的白色大理石噴泉,四周窗戶上鑲嵌著彩繪玻璃。當年,克里米亞汗國的哲學家、藝術(shù)家和詩人等圍繞著可汗,甚至一些可汗本身就是出色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在這里吟詩消遣,談?wù)撊松?。韃靼皇室不僅喜歡來自威尼斯文藝復興風格的鐵藝大門,也很享受土耳其浴,浴室成為可汗們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
神秘的后宮,光線昏暗,墻壁上裝飾著伊斯蘭文化特有的植物圖案,枝枝蔓蔓,纏纏繞繞,讓幽居在此的生活更加令人遐想。這里的生活是“上鎖”的,連陽臺上的窗戶都是特制:外窄內(nèi)寬,為的是讓后面的女子向外探望時,不被外面的人看到。我似乎可以瞥見,色彩妖媚的軟紗與綢緞包裹下的蒙面女子望向遠方的期盼眼神。
巴赫奇薩萊宮有一座“淚泉”(Fountain of Tears),大理石裝飾的噴泉上面鑲嵌著一鉤新月。克里米亞屬于水源稀缺的地方,這樣的噴泉僅在每座城市的圣所可見,表示圣水源于天上,是為了信仰而犧牲的穆斯林圣徒的“淚眼”。這座“淚泉”是一位名叫齊利姆·契萊的韃靼可汗,為寄托對波蘭郡主瑪麗雅·波托茨卡婭的哀思而修建的。
昔日的“淚泉”豐富了詩人的想象,俄羅斯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就曾專程游覽這處著名勝跡并為之動容,“眼睛里閃耀著淚花,心兒激動得收縮起來”。那些傾訴痛苦的愛戀和無望追求的詩句,從詩人的筆端噴涌而出,1824年,著名愛情長詩《巴赫奇薩萊的噴泉》誕生。普希金默默折下兩枝紅玫瑰,像他在這首抒情短詩中告訴我們的那樣,放在潮濕的大理石上,沉浸在深邃的思索與憶念之中。
如今韃靼王宮已經(jīng)傾圮,唯有這座孑遺的噴泉,依舊順著生銹的鐵管緩緩地流出,好像在柔聲訴說著悲愴往事。那個敘述愛情與死亡的韃靼民間傳說,和詩人的不朽詩篇一起成為宮殿最浪漫的部分。
阿拉伯清真寺、蘇格蘭古堡、意大利花園和雕像,混搭得如此出色,難怪沃倫佐夫?qū)m(Vorontsov Palace)可躋身烏克蘭七大著名歷史建筑之列。
十九世紀,沙皇早已將克里米亞納入版圖。新羅斯西科邊疆區(qū)執(zhí)行長官,俄羅斯政治、軍事家沃倫佐夫伯爵(Mikhail Semyonovich Vorontsov 1782-1856),將宮殿建在依山傍水之處——雅爾塔大區(qū)阿盧普卡市的沃倫佐夫?qū)m(Vorontsov Palace),面朝黑海,背靠克里米亞山,位置得天獨厚。這座建造于1828-1848年的宮殿,是目前克里米亞半島依舊有人生活的最古老、最大的城堡。
沃倫佐夫曾為帝俄駐英大使,所以特地聘請了英國女王的宮廷設(shè)計師愛德華·布洛爾(Edward Blore)設(shè)計沃倫佐夫?qū)m,整體為當時英國流行的都鐸式建筑風格,混合著摩爾復興和哥特復興風格,此外還結(jié)合克里米亞半島的濃郁伊斯蘭風格,于是便有了這座造型風格獨特,外觀硬朗的建筑杰作。
入口大門充斥著伊斯蘭建筑元素:直塔加球頂,幾何形狀的墻垛,拱門,古樸的灰磚,看似粗漫卻韻味十足。進入到內(nèi)部,宮殿由150多個房間組成,部分改成了博物館,占據(jù)了一層的八個房間,分俄羅斯廳、中國廳和西歐廳,展出多達上萬件藝術(shù)藏品,包括18世紀的雕刻、16至19世紀的油畫等。
從豐富的收藏品可看出主人的品味不俗,財富實力也可窺見一斑。那些散發(fā)著濃郁伊斯蘭氣息的室內(nèi)裝飾,題材、構(gòu)圖、描線、敷彩皆有匠心獨運之處,尤其是名為“Wedgwood Blue Room”的英式茶餐廳,墻壁壁紙布滿植物紋樣,清新淡雅,又不失貴族格調(diào)。
占地40公頃的宮殿后花園中種植了兩百多種從國外進口的花草,噴泉與雕塑點綴其間。宮殿門口面向大海的六尊大理石“美第奇獅子”雕像,出自意大利雕塑家Bonani Flank之手,不光有站立的雄獅,還有睡獅。沃倫佐夫死后,這座宮殿由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買下作為行宮,但由于他在1894年病故,未能真正享受。著名的雅爾塔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在此下榻,據(jù)說這些獅子深得丘吉爾的喜愛,他甚至說其中一頭與他的氣質(zhì)頗吻合,從此后,人們便稱之為“丘吉爾之獅”。
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矗立著一座“沉船紀念碑”,那是紀念克里米亞戰(zhàn)爭(Crimean War 1853-1856)中,俄軍為阻擋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的軍隊進入塞港而刻意弄沉的15艘艦船。2014年3月6日,俄羅斯海軍鑿沉已退役的俄海軍奧恰科夫號(Ochakov)輕巡洋艦,堵住五艘烏克蘭軍艦,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
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當我翻看幾個月前拍攝的圖片時,歷史已經(jīng)重新書寫了。2014年3月18日之前塞瓦斯托波爾是烏克蘭的兩個中央直轄市之一,烏克蘭海軍基地,俄羅斯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3月18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與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代表簽署條約,二者以聯(lián)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
塞瓦斯托波爾,從1854年英法與俄國爆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開始,就逐漸成為一個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壘、壕溝和故意制造的迷宮隧道圍繞市區(qū)。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lián)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不斷對俄國的這個海軍基地發(fā)起進攻,終于在圍攻349天后占領(lǐng)了塞市,俄軍戰(zhàn)敗。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是沙俄軍隊中一名年輕的炮兵軍官,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在前線堅守一年。根據(jù)這段經(jīng)歷,他寫下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Sevastopol Sketches)一書。
作為許多血腥戰(zhàn)役的戰(zhàn)場,戰(zhàn)爭給這座美麗的濱海城市留下的傷痛印記隨處可見,差不多每兩條街道中,就有一條以俄國將軍或慘烈戰(zhàn)役的名字命名,據(jù)說這座城市中共有1800座紀念碑。
碼頭旁是以沙俄海軍上將帕維爾·納希莫夫(Pavel Nakhimov)的名字命名的納希莫夫廣場,他曾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指揮俄國軍隊抗擊法國、英國和土耳其部隊,被視為民族英雄。廣場邊緣,矗立著一座巨大的二戰(zhàn)紀念碑。這里站崗的是年輕的水兵,竟然還有女兵。烏克蘭本來就是出美女的國家,十七八歲左右的女孩子正是最美的年齡,配上水手制服,英姿颯爽。
海邊的廣場上聚集了不少人,因為是周末,當?shù)厝艘蚕矚g來這里休息玩耍。塞市有兩個天然良港:塞瓦斯托波爾港和南港,兩個港的出??谶B在一起,前者水深灣長,后者水淺灣短。烏克蘭獨立后,接管了黑海艦隊的部分艦艇,組建了本國的海軍。1997年烏克蘭和俄羅斯正式簽訂了俄羅斯黑海艦隊駐扎烏克蘭領(lǐng)土的協(xié)議,可租用軍港20年。根據(jù)俄烏兩國達成的協(xié)議,俄羅斯黑海艦隊司令部及其主要作戰(zhàn)艦艇至今仍停泊在這兩個海港里。
巴拉克拉瓦(Balaklava),冷戰(zhàn)時期的近半個世紀里,這個小鎮(zhèn)似乎在地圖上“消失”了,沒有任何標示,所有道路都被封鎖,需要特別通行證,通過軍方的檢查站才能進入該區(qū)域,外國人則嚴禁入內(nèi),成了一座神秘的“鬼城”。
離開塞瓦斯托波爾,我們向著塔夫羅斯山(Tavors)駛?cè)ィ芸毂愕搅税屠死撸˙alaklava),這里群山環(huán)繞,港闊水深,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塞。因為是周末,街上人很多,還有不少參加婚禮活動的年輕人。水面則停放了密密疊疊的私家游船,一切看起來和其它濱海城市沒什么區(qū)別。然而,不遠處,深邃的山洞里,卻埋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前蘇聯(lián)時代最大的地下潛艇基地和碼頭。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在埃及、敘利亞、埃塞俄比亞、也門、安哥拉、幾內(nèi)亞、利比亞、突尼斯、南斯拉夫和越南都建有軍事基地或后勤補給點,確保其??哲娏α吭谌蚋鱾€地區(qū)的存在。冷戰(zhàn)期間,為了應(yīng)對與美國之間近乎瘋狂的核軍備競賽,斯大林批準了在烏克蘭巴拉克拉瓦建立地下潛艇修理廠的方案,斥巨資在此建造了一個絕密的抗核打擊掩體。如今,神秘的軍事基地已經(jīng)徹底對外界敞開大門,游客絡(luò)繹不絕,很多是來自西方的上了年紀的老人,經(jīng)過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冷戰(zhàn)時期,對那段歷史還記憶猶新。
這個巨大的地下兵工廠,墻上的說明全部是烏克蘭文,該代號“825水利工程系統(tǒng)”的項目于1953年開始秘密動工,8年時間建成了前蘇聯(lián)最大的地下軍事基地。為抵御核攻擊,146米高的塔夫羅斯山成為了最好的掩體,工事里陰森森的,涼氣逼人,軍事基地的入口是一道4米高的金屬和水泥制成的大門,厚度達到40厘米,重量超過10噸,混凝土墻的平均厚度為3-5米,據(jù)說在遭受核攻擊時,重達150噸的沉箱可以密封兩個出口,將軍事基地完全隱蔽起來。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至少三千人可在這個防輻射掩蔽所維持30天。
基地有十幾條水道。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黑海艦隊所有的潛水艇都可以同時??吭谶@個軍事掩體中。作為潛艇修理基地,潛艇在此接受維修保養(yǎng)并從此進入黑海執(zhí)行任務(wù)。地下工事包括船塢、維修車間和彈藥庫等,黑海艦隊第14支隊曾將此地當作指揮部,一段時間,基地內(nèi)甚至停留數(shù)十艘潛艇、數(shù)以百計的魚雷和火箭以及各式武器。
軍事基地中還設(shè)有完備的生活和工作設(shè)施,許多蘇聯(lián)黑海艦隊的指揮官和士兵都曾在這里生活、服役。這樣一個堪稱完美的軍事設(shè)施卻一天都沒有派上過用場。從蘇聯(lián)獨立后,烏克蘭開發(fā)了自己的柴電潛艇艦隊,無法繼續(xù)使用這個基地,很多設(shè)施因此拆除了?;匾灿?993年關(guān)閉,2000年移交給烏克蘭海軍。2002年7月,烏克蘭政府將其改造成國立軍事博物館的分館,方被世界所知,這是目前開放的原蘇聯(lián)境內(nèi)最大的棄用軍事基地。2005年3月,英國溫特斯吉爾建筑公司獲得了將其改建成旅游景點的合同,于是昔日戒備森嚴的軍事基地成了游人熙熙攘攘的參觀景點,這個建筑奇跡以另一種方式證明了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