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駿
摘 要:漢語中的補語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可以分為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狀態(tài)補語、程度補語等等。本文主要探討可能補語、狀態(tài)補語、程度補語以及補語“到”在日語中的表達。
關鍵詞:漢語;日語;補語;異同
1.引言
在本文的上篇,我們簡單對漢語中的結果補語和趨向補語在漢語中的表達進行了舉例說明,在下篇中,我們將繼續(xù)對其他補語進行探討研究。
2.正文
①到
“到”字組成的述補結構都是及物的,在接不同賓語的時候,日語中的表達也會有所不同。
例1:a.我走到郵局。
b. 私は郵便局に歩いて行きます。
“歩く”的中文意思就是“走”,雖然這句話中的“歩いて行きます”和我們之前說到的“入って來た”一樣,都是動詞的て形加上“來る”或“行く”,但是這里的“歩いて”和“行きます”可以完全拆分,“行きます”做謂語,意思為“到、去”,而“歩いて”作為狀語,表手段,表明我是走,而不是坐車去的。這是帶處所賓語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接時間賓語的例子。
例2:a.他們許久未見,所以一直聊到晚上12點。
b. 彼たちは久しぶりに會ったため、夜12時まで話した。
我們主要看后面的句子,“夜12時まで話した”,直譯過來就是:晚上12點到聊天。體現(xiàn)“到”這個意思的,是“まで”,日語中,這個助詞一般是和“から”一起用,“···から···まで”,也就是“從···到···”的意思,它們前面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處所。因此,這里的“夜12時まで”是時間狀語,而且,日語中“まで”也僅僅是一個助詞,無法單獨作為一個語法成分。這里我們也要注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上個例句“我走到郵局”,我們也可以用“まで”進行翻譯,就是:私は郵便局まで歩いて行きます。但在這個句子中,我們強調(diào)的是我去的目的地,而不是我去郵局的手段,在這里,我們也要加以區(qū)分。
接一般賓語時,日語的表達則非常簡單,就是直接使用謂語動詞的過去式,在這里就不具體舉例說明。而接帶謂詞性賓語時,也還是使用助詞“まで”,不過也有特例。
例3:a.想到明天要去開會,就煩得不得了。
b.あしたは會議に行くと思うと、煩わしくてたまらない。
“あしたは會議に行く”就是“明天要去開會”的意思,“と思うと”,在這里我們翻譯成“想到”,但是這個兩個“と”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用法,第一個“と”和“思う”一起,接在動詞連體形之后,表示“認為、想到”,這是日語中的一個固定搭配。而第二個“と”則是一個固定句式,中文意思是“一···就···”。例如:君を見ると、笑い出す。中文意思就是“我一見到你就笑”。因此,“到”的意思是由句式來體現(xiàn),很難找到一個能完全與之對應的詞。
②可能補語
可能補語在日文中的表達相對簡單,因為在日文中,每個動詞都有可能態(tài),語法規(guī)則為:將動詞詞尾的送假名改為與該假名同行的え段假名,之后再加“る”。我們具體舉例說明。
例1:a.那個人100萬都拿得出來。
b. あの人は100萬も出せる。
這句話的中文直譯和a句幾乎一樣,我們這里直接看“出せる”這個詞。我們之前講過“出す”,它的基本義就是“拿出”,它的送假名是“す”,而與它同行的え段假名為“せ”,所以我們直接把“す”改為“せ”,再加上“る”,就變成了“出す”的可能態(tài),中文意思為“可以拿出”。因此日語中的可能態(tài)和漢語中的可能補語組成的述補結構,在語義上可以劃上等號。
③狀態(tài)補語
狀態(tài)補語在日語中的表達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時態(tài)變化,另一種就是動詞可能態(tài)。一般情況下,在它們之前也會有形容詞或形容動詞充當狀語,對謂語動詞進行修飾,我們之前舉過的例子也都有涉及,那沒下面我們就同時看兩個例句。
例1:a.他畫畫得很好。
b.彼は絵をよく描ける。
例2:a.他這副畫畫得好。
b. 彼はこの絵をよく描いた。
“描く”的中文意思為“畫、描繪”的意思,而我們也可以看出同樣是表達“畫得好”的意思,但是第一句的“描く”用的是可能態(tài),而第二句用的是動詞的過去式??赡軕B(tài)表示的是一種常態(tài),說明他幾乎每一幅畫都可以畫得好,而過去式則表示的只是眼前的這幅畫畫得好,其他的畫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使用時,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
④程度補語
形容詞之后加上“極、多、透”組成的述補結構都表示程度,且之后都帶后綴“了”。動詞“死”放在形容詞后有時也可以表程度,后面也帶后綴“了”。下面我們就舉幾個例進行說明。
例1:a.這個蛋糕好吃極了。
b.このケーキはおいしくてたまらない。
“おいしい”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將詞尾“い”變?yōu)椤挨啤?,再加上“たまらない”,表示“好吃極了、好吃得不得了”的意思。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的中頓形加上“たまらない”,中文意思為“···極了、···得不得了”,這是日語中的一個固定用法。而“透”和“死”,我們也仍然可以使用這個用法,“透”和“死”一般加在有貶義的形容詞的后面,但是“たまらない”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既可以跟在褒義的形容詞后,也可以跟在貶義的形容詞后。
同時,我們也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程度副詞“非常に”,中文意思就是“非常、極”的意思,因此上面的例句,我們也可以說:このケーキは非常においしい。另外,帶“死”字的述補結構,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更為貼切表達方式。
例2:a.他的歌聲難聽死了。
b.彼の歌聲は死ぬまで聞きにくい。
“死ぬまで聞きにくい”,我們還是將它直譯成中文,意思是:難聽到死?!八坤獭睘椤八馈钡囊馑?,“聞きにくい”則為“難聽”的意思,而“まで”在這里接在動詞“死ぬ”之后,表程度,但仍然和“死ぬ”一起作狀語,這又是它的另外一個用法。因此,“死ぬまで”后接形容詞或形容動詞,更能表達帶“死”字述補結構的語義。
最后,我們再來舉一個帶“多”字述補結構的例子。
例3:a.門一關上就暖和多了。
b. 扉を閉めると、暖かくなる。
“と”的用法我們之前講過,表示“一···就···”,而“暖かくなる”確切的中文意思為“變得暖和”?!芭ぁ笔切稳菰~,中文意思是“溫暖、暖和”,將詞尾“い”變?yōu)椤挨保偌印挨胜搿?,表示“變得暖和”。中文“暖和多了”,從語境上分析,一般都是與之前的情況進行對比,之前冷,而現(xiàn)在暖了。因此,在日語中,這種用法在語義上最為貼近帶“多”字的述補結構。
3.結語
通過上下兩篇論述,我們對漢語中各種類型的補語在日語中的表達進行了簡單而系統(tǒng)地說明和研究,希望對各位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助益。(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語法講義》 朱德熙著 商務印書館
[2] 《漢日比較語法:中日比較文法》 趙博源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3] 《中日趨向動詞的比較研究》 朱巨器著 《上??萍挤g》2000年第3期
[4] 《中日語言的“動作與結果”表達認知》 何午、張穎著 《外語研究》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