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次的教研活動都能收獲多多,每每給自己以醍醐灌頂,本次也是一樣。去年在江南中學教研,感覺他們“互動課堂”的課改模式值得我們學習;今年到六中教研,同樣也覺得他們的課改精神落實得真棒。有了真實的行動,就能有真實的體驗和收獲。本次教研活動,六中孔維老師上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這堂課給我們留下了“小組討論式學法”的深刻印象,讓我們看到了孔老師教學技能水平的高超,以及學生參與互動學習的能力真不錯,這種課堂教學形式也值得一鑒;湯中柯小英老師上了《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這是一節(jié)讓我們平時都感覺比較難上的課,但是通過觀摩,她的課則給我們留下了達臻對史學深度的探求之感受,體會到了一位多年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所具有的豐厚史學素養(yǎng),以及對于課堂教學技能的駕馭和對學內容的獨特理解。從兩堂課上看到,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產生了良性效果,因而兩位老師都很好的處理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統一問題。
觀摩之后是綜合評課,評課之后是如何促進自己對今后教學開展深層次的反思。
國家教育政策要求深化課程改革,在學校的支持與發(fā)動之下,讓我們看到了和學到了很多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它們往往給予自己以很大的鞭策。但是平常的課堂教學畢竟不是處于比賽、評比、觀摩等的狀態(tài),它就有別于教壇新秀、優(yōu)質課、教學能手、觀摩課、公開課等各種課,教學境界也就大不相同。每位歷史老師自身所具備的史學素養(yǎng)、教學技能、性格脾氣、教學風格等也都千差萬別。另外,他們所處的校情、生情也不一樣。甚至具體到所教的每個班級的規(guī)模、班風等都可能影響到老師們的教學處境與效果。但是不管如何,平時那“四十分鐘”之內的課堂空間則是實實在在的屬于老師們自己。因此,有鑒于這些評比之課、觀摩之課,我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每堂課都上得精彩?這其實就是每位歷史老師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構建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下試分析之。
每位歷史老師的成長都有個過程,但并不等于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的能力就一定會很好。因此,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史學知識和積累史學素養(yǎng)的過程。每次參加教研活動,我們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這樣一堂堂精彩的課絕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它往往出自集體的力量以及個人的精雕細琢,不斷的打磨,才能拿得出手。在此,集體之功暫且不論,只想從個人角度展開分析。如何提升自己平常課堂的教學質量?我們不防從注重自身史學素養(yǎng)的積累、注重平時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注重課堂教學技能的提升、注重學生學史功能的貫徹等角度去開掘自己,積累自己,沉甸自己,從而不斷的促使自己成長。
一、要注重史學素養(yǎng)的積累
從學校畢業(yè)之后,如何進一步吸收史學素養(yǎng)的要求就化為自己個人的教學訴求。從這個角度看,盡可能的去閱讀有關史學方面的書籍是最起碼的積累條件。史學書籍浩如煙海,可以有選擇的讀,慢慢的,隨著歲月流逝,史學素養(yǎng)也就能夠日積月累。很可惜,自己教了半輩子書,卻積累得不夠多,真是“史書到用時方恨少”啊,而今反思自己,不免心生愧疚。雖說如此,但我平時也還是比較喜歡閱讀具有文學味兒的史學類書籍,如看《國學》類的雜志,讀中國的國學內容就能讀到很多有關古代史學的內容,因為文史不分家。也比較喜歡看《史記》(翻譯版)《資治通鑒》(翻譯版)《明朝那些事兒》、《帝國的終結》、《舊制度與大革命》等等的類書,雖覺讀的是二手資料書,因而多少有所缺憾,但不管怎樣,限于自身的能力,讀之總比不讀好,多少也能有所收獲,漸漸積累起一些課外的史學素材,增強了自己對史學的理解與分析能力。當然,平時也可訂閱一些有關歷史課堂教學的雜志,如《中史參》、《歷史教學》、《文史哲》等,看這些雜志,多少能接觸到最新的史學研究內容,也多少能促進自己的進步與反思。因此,通過不斷的閱讀我對史學的認知也在不斷的提高,由此希望自己能越教越好。當然今后將加強專業(yè)的學術性著述的閱讀,其實也發(fā)現,專業(yè)的學術著作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后才讀得更懂。
二、要注重平時備課環(huán)節(jié)的思索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平時上課,由于時間緊,課時有限,那么備好課就是關鍵。一要以教學指導意見作指導,明確課堂教學方向。如高一要上三本書,課時就很緊,因此就要嚴格按照教學指導意見來落實教材,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讓自己的選材更到位,更有針對性,備課也能備得更詳細。二是要備課堂立意,也就是一定要注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思考定位,思考如何貫徹。如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些什么:史識記憶?史觀見解?史學精神?它能不能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加以運用呢?三是要備教法,同樣的內容,要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這就需要塑造學生的史學理解力,也即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四要備自己的語言,是幽默的,笑話的,直敘的,還是設問的等等都需要考慮。五要備學生,學生過去學了什么,上節(jié)課學了什么,他們的平常心里接受能力等等也都要考慮。六要學會吸取集體的智慧,要學習同組老師的教學智慧,把它轉化成自己上課的具體技能,增進教材內容的理解??傊?,備課就是要在“勤”字上下功夫,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史學素材。
三、要注重課堂上教學技能的提升
畢業(yè)了之后,走上了講臺,才深知一點,有一門學科學得不夠好,那就是《歷史教學法》,這門課對于指導我們平常的教學意義其實非常大。教學法,注重的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技能提升。如何把老師的教學設想貫穿下去就在于課堂教學的調動能力,也就是教師的主導地位的確立與體現。如何讓學生開動腦筋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就在于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能力,也就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與體現。學生作為課堂的受眾,如何讓他們在老師課堂指導之下去聽懂、理解并學會運用等都值得我們認真思索。因此,課堂上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統一的,老師的引導方法雖千變萬化,但是宗旨都應該圍繞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注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來著手。其實教學法掌握的好壞就能在平時上課的課堂藝術上得以提升,現在很多課堂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都應該歸于課堂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提升。當我們的每一堂課有了藝術能力的提升,那么功到時上課效果也自然成了。
四、要注重學生學史功能的貫徹
我認為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終極追求與目標。我們很多學生學了歷史,除了考試之用外,好像收獲不是很多。當我們的教學環(huán)境處于“學史無用論”的境地之后,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去理解課改的精神實質了。學史功能的貫徹,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在于課堂上如何把備課時注意到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加以落實。如我們經常說要讓學生尋找歷史的感覺,這是一種情境的探索,其實在這種情境的探索過程中,就有貫徹史學功能的作用。如一件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我們?yōu)槭裁匆W它?它對現實具有什么樣的啟示?“讀史以明智”、“以史鑒今”,這是學史最起碼的功用。因此,我認為歷史課堂教學史學功能的貫徹應該立足于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與塑造,以正確的史觀塑人,就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玉不琢,則不成器。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讓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越來越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