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學校是希望教師通過教師相互聽課交流以提高業(yè)務素養(yǎng),可是這樣忙于“聽與被聽”,教師用什么時間去閱讀思考呢?如果教師沒有時間閱讀與思考,就不可能成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其實,過多的聽課交流未必有什么好處,教師需要有獨立閱讀和思考的時間。
筆者不主張過多安排檢查性質的聽課,至于青年教師主動邀筆者去聽他們的課,則會欣然而往。他們會說:“我最近作了一些嘗試,但不是很有把握,您能來聽聽么?”或者說:“我最近沒感覺,有點摸不到頭緒,想請你幫幫我?!碑斎?,筆者也提醒過一些教師: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學自信,聽課太多,終日徘徊游移,也有可能喪失基本判斷,對專業(yè)發(fā)展未必有什么好處。讀書多,愛思考的教師比只聽課會模仿的教師發(fā)展得好。聽課聽多了,習得一些技藝,不過能成為“匠”而已;多讀多思,舉一反三,學科教學“變小了”,人站得高,境界就出來了。名師的課為什么那樣設計,出于什么樣的考慮,課上遇到生成性問題如何解決,如此等等,都是教師世界觀教學觀的自然反映,這些是要通過思考才能領悟的;一味地聽,如舍本逐末,得其皮毛。青年教師的成長,不在于他聽了多少課,而在于他會不會“聽”。
過多的聽課也有點像手工業(yè)師徒傳統(tǒng),一些青年教師學習名家,頻繁聽課,研究課例,亦步亦趨,最后畫虎類犬,也許就是過多聽課造成的。
(博客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1q4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