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福珍
摘 要:“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是實施教學的重要原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是實施教育的關鍵。鑒于此,本文論述學生主體的內涵,并結合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實例闡述了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學生主體;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觀點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教師在教學中地位與作用認知的主流。然而, 正確認識“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辯證統(tǒng)一關系有利于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教與學、師與生等各種關系,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構建高效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學生主體”的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人的身份,這種主體是天然的、客觀的,不是教師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但是,學生是被對象化了的主體,是受教育規(guī)律制約的,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從事學習活動,必須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和有關教學規(guī)律與課程設置進行學習,必須完成課程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等。因此學生實則是教師主導下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主體性的學習,學生的發(fā)展是主體性的發(fā)展,他們在學習與發(fā)展中的獨立性、自覺性、主動性等主體表現(xiàn)是不可取代的。但學生還是發(fā)展中不成熟的主體,其主體性并不意味著會自行充分展現(xiàn),這就意味著需要家長、教師等其他成員的啟發(fā)引導 [1 ]。
2 實現(xiàn)“學生主體”,構建高效課堂
2.1 教師轉換角色意識是實現(xiàn)學生主體,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由以傳授知識為主,實施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能力等得不到全面發(fā)展。構建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要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指點、矯正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理想、目標、途徑;幫助學生選擇學習與發(fā)展的思路和方法;啟發(fā)學生思維、激勵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自信,能對學生即時評價、反饋,并能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2 ]。
案例1: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首先聯(lián)系二力平衡的知識引導學生猜想三個乃至更多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為了驗證猜想,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探討,提出各個方案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加以優(yōu)化與改進。該環(huán)節(jié)中將課堂最大程度還給學生,教師適時地“導”,讓每組學生派代表提出實驗方案。方案一,以三個同規(guī)格的彈簧套三根細繩互成角度地拉,以結點為受力對象,若其中兩個拉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能等值反向,則說明合力為零。教師即時評價,點出合理性,可操作性,并讓其他學生思考其不足之處。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方案中彈簧稱的拉力容易與軸線不一致從而引入實驗誤差。方案二,用三串鉤碼代替三個彈簧,在豎直面上通過兩個定滑輪對結點產生拉力。教師請學生分析該方案改進之處,并點評總結。方案三,基于細繩與滑輪存在摩擦,學生考慮用三個力傳感器代替三根彈簧稱。實驗方案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完善,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比傳統(tǒng)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更好,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活動鍛煉了多種能力,體驗并享受學習的過程,能深刻感受到課堂探究的樂趣,繼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課堂中教師轉換了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促進者,適時合理引導,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2 教師領悟課程標準是實現(xiàn)學生主體,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
教師只有在充分把握課標理念的基礎上領悟、鉆研教材,備課時把握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個核心,精心組織,全面考慮,以學生身份、學生視野去觀察、思考,備課,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才能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案例2:運動的獨立性
根據課標要求,對于運動獨立性的認識是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關鍵,教材在復習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應用“實驗與探究”來說明運動的獨立性。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如教師可以提供紅蠟塊(內隱藏小鐵釘),磁鐵、一端封閉裝滿水的長玻璃管(帶膠塞)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實驗過程中第一步將蠟塊放入豎直放置的玻璃管的底部先使玻璃管不動,蠟塊豎直上浮; 第二步使蠟塊不上浮(用磁鐵在管外 “吸住”蠟塊),沿水平方向移動玻璃管;第三步移開磁鐵使蠟塊上浮的同時水平移動玻璃管。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究很容易發(fā)現(xiàn)蠟塊同時參與了兩個運動,實際運動是可以看成兩個分運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突出重點,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第一步與第三步對比,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兩個分運動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繼而突破難點。顯然以上教師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去備課,旨在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的設計思想,能自己懂得獨立分析實驗,并歸納總結出結論,而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或直接給出結論。
2.3 師生加強課堂的交流,是實現(xiàn)學生主體,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
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找準師生之間互動作用的結合點 ,加強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一是課前預習:給學生制定導學案,指導學生梳理基本概念。二是課堂教學:師生在自主探究性與合作交流教學平臺中進行多邊活動,如交流調查搜集信息的體驗;質疑問難、提交討論、展示成果。三是多元評價: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師評。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發(fā)展,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到主導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3 ]。
案例3: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先安排一鉤碼通過細線經定滑輪拉動放在水平軌道上的小車做加速運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動能和動能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動能變化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師對學生的猜想給相應地解釋與歸納。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大膽放手,又恰到好處,培養(yǎng)學生有依據、有方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與看法。接下來教師事先提供實驗器材,據實驗器材讓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問題,幫助學生明確研究的對象及測量F、s、m、v1、v2、t物理量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予了學生較為充分的獨立思考與設計實驗的空間,有效地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互動過程中問題的不斷產生和提出,使課堂充滿激情和挑戰(zhàn),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學生分組動手實驗及數據處理過程中,教師觀察各組學生收集數據是否嚴謹認真,是否能實事求是地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并組織學生評價。最后,教師從情感價值觀的角度,肯定和鼓勵學生,并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回顧你們探究這一定理時所經歷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體會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探究獲得成功的重要作用。(2)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等動力學知識,從理論上推導動能的變化與外力做功的關系。這一教學上的安排更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并讓學生在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上得以提高、升華。
3 結束語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適應了時代對人的發(fā)展要求,遵循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時對傳統(tǒng)課堂中的弊端有積極的改善作用。但是新課程理念中強調學生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學中學生可以無所限制地對學習行為進行任意選擇,也不是任意地滿足學生的主觀需要,更不是在學生主導下進行組織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積極性, 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而教師應做課堂的傾聽者、欣賞者和引導者,這樣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高笑天,王友興.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的解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2).
[2] 張 箭.“求精”與 “多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J].物理教學,2014(4).
[3] 孫書閣.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的探討[J].科技向導,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