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光
《兄弟》是余華的一部長篇小說,但是也可以看做是一部寓言小說。在小說中,作者隱身于幕后,小說中的人物逐一登場,演繹了許多的悲歡離合,從而將作者這40多年來的歷史思考進行了很好的演示。小說《兄弟》所描繪的是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相互交融的故事,體現(xiàn)了時代的荒謬性,給讀者呈現(xiàn)了黑暗對光明的吞噬、獸性對人性的壓服的一個歷史時代,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性理想當中的堅強和復(fù)蘇。在文學(xué)界沉寂了十年之后,余華開始富有溫情和寬容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在苦難卞的人性,但是其中也蘊涵了很多的溫情因素,讓人非常向往。
一、荒誕幽默與人生悲歡
小說《兄弟》的展開所使用的是悲劇的方式,介紹了宋凡平的悲慘死去、李光頭和宋鋼之間的分離、李蘭因憂郁而死,所有的這些都是讓人內(nèi)心感到非常傷心、難過的悲劇。同時,小說還介紹了一些人的變態(tài),靈魂的喪失,如小說中的林紅以前是一個非常純潔的人,但是后來卻逐漸墮落,成為麻木不仁的美容院老板,這就是價值的一種滅亡。小說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是如果從另外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小說的呈現(xiàn)也有著喜劇的形式。小說在對人物的命運進行悲劇描寫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行為上面的戲劇特點,從而形成了一種悲喜交加的特點。在小說中,一會兒是悲劇的氛圍,一會兒又是喜劇的色彩,有著非常強烈的荒誕性,但是其背后卻有著思想深刻的東西。對于李光頭,他的偷窺就是一件非?;恼Q的事情,他表面上是那么的正義、體面,而在背后卻有著偷窺的欲望。因為這點,他不停地吃三鮮面。在此我們看到,越是那種表面看起來非常正常的人,其內(nèi)心卻有著非常病態(tài)的東西。如此,讀者讀起來便會覺得那么的荒誕,對于他們的虛偽和滑稽感到非常好笑,但是在笑過之后卻覺得是那樣的心酸,在這些虛偽變態(tài)的背后所隱藏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匱乏。
小說中,作者對很多細節(jié)進行描寫時并不是要對荒誕進行塑造,在客觀敘述時,人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行為卻是非?;恼Q的,隨后體現(xiàn)的便是一系列的悲劇色彩。在小說下部中的第一章,宋鋼在吃晚飯付錢的時候,解開了自己的褲子,對著柜臺對面的女人開始在自己的內(nèi)褲里面摸索,而這個女人對此卻毫無表情,這樣的事情對她來說已經(jīng)是見怪不怪了。直到宋鋼摸出了錢,然后又將找回的錢再次放到內(nèi)褲里面,才把自己的褲子系好。這樣的描寫是一種黑色幽默,從表面上看來,這樣的行為是非?;恼Q的,其實是在向讀者介紹宋鋼的另一面,即作為兄長,宋鋼在行使家庭職責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有著莊嚴的樣子。
對于這樣的細節(jié),有的時候并不是對黑色幽默的一種真實描寫,而是對幻覺的一種表現(xiàn),表現(xiàn)了一種不真實的行為。在小說下集的第四十七章中,小說進行了一系列的描寫,突出了宋鋼所具有的那種荒誕的幻覺。如對自己的眼鏡,他深怕火車將其壓壞。他將眼鏡取下來,放在了石頭上,但是又覺得這樣不顯眼,于是他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把衣服放在石頭上,然后把眼鏡放在上衣上面。此時的宋鋼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將口罩戴上,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死人是沒有呼吸的,他擔心的是自己的肺病會傳染給那些收尸的人。他向前走去,張開雙臂,整個人在鐵軌上臥下。此時他覺得腋下非常疼,于是便向前爬了點,讓自己的腹部貼著鐵軌,這樣會使他覺得舒服些。當火車駛來之后,他身下的鐵軌抖動了,隨之他的身體也抖起來,此時他覺得天空是充滿色彩的,遠方的天空是如此美麗,稻田是如此的美麗,海鳥也是如此的美麗。當火車徹底從他的腰部碾壓過去的時候,他的眼中留下的最后景象便是天空中那只孤零零的海鳥。這樣的描寫雖然是荒誕的,但是卻也富有想象的真實性,這個世界的美麗伴隨宋鋼的離去而消失。他無法享受世界的美麗,無法再愛,只能選擇毀滅,這是多么的無奈啊。在這里,我們從這種荒誕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和無奈。
二、溫情的具體體現(xiàn)
(一)夫妻之情
小說《兄弟》當中,李蘭和宋凡平之間的相見、結(jié)合是非?;?。李蘭的丈夫因為到女廁所偷看女人屁股而不幸淹死,是宋凡平這位善良的男士將他送到了家中。此時的李蘭和宋凡平是第一次相見。后來,宋凡平的妻子也死了,宋凡平和李蘭之間便有了彼此的禮尚往來,于是兩人便有了更多接觸的機會。對于他們兩個人的結(jié)合,鎮(zhèn)上的人都對此說法頗多,他們在新婚的第一天就遭到了鬧事人的暴打。然而這些卻無法阻止他們兩個人在結(jié)婚之后的幸福生活。在結(jié)婚的第二天,宋凡平鼻青臉腫,毅然滿臉笑容地為李蘭洗頭發(fā)。他不讓自己的妻子動手,而是讓妻子將自己的臉抬起來,此時家的四廚已經(jīng)圍了很多人,猶如看演出一般,李蘭非常害羞,但是臉上洋溢的卻是幸福的笑容。宋凡平的身份是地主,因此在鎮(zhèn)上的倉庫中被百般折磨,然而為了在上海養(yǎng)病的妻子不擔心,他還是照舊每月寄信,只是對于自己遭受的苦難只字不提。當宋凡平最后答應(yīng)妻子要把她接回來的時候,他才從倉庫中偷偷跑出來。第二天早晨,宋凡平來到了車站,但是卻遭遇了亂棍的暴打,然而由于心里一直想念著自己的妻子,他堅強地爬到售票口買了一張上海的票,然而他還是沒有堅持住,被人們用亂棍活活地打死了?;茧y之中我們看到了宋凡平對李蘭的真情。雖然宋凡平給李蘭留下的是地主婆的身份,但是她還是為自己的丈夫驕傲,當面對紅衛(wèi)兵的詢問時,她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當時的時代是20世紀60年代,李蘭和宋凡平之間的這種愛情是非常少見的,然而余華卻給予宋凡平如此悲慘的死。在這樣無情的敘事中,作者描繪了宋凡平和李蘭之間非常短暫但卻堅貞、純潔的愛情,讓這種愛在讀者的心田生長。是這種愛將殘暴、死亡、血腥和恐懼沖淡了,讓人不再害怕。
(二)父子之情
在余華的很多小說中,他都很重視對父親這一角色的描寫。如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為了挽救自己孩子的生命,父親去賣血,即使別人說那個孩子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在小說《活著》中,福貴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典型的浪蕩子弟,但是當他當了父親之后,便勇敢地擔起了作為父親的責任。所有的這些都是作者塑造的父親的角色,雖然這些父親都不太完美,但是父愛卻是偉大的。在小說《兄弟》中,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完美的父親宋凡平,他高大威武,充滿了智慧。不管自己的處境多么困難,生活多么坎坷,宋凡平對自己的孩子始終保持微笑。小說中,當宋鋼和李光頭來到倉庫看望爸爸的時候,他們聽到了里面凄慘的哭喊聲、呻吟聲,這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然而宋凡平卻當做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和孩子依然滿臉笑容地說著話。此時宋凡平的胳膊非常奇怪地晃動。孩子宋鋼和李光頭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覺得很奇怪,爸爸的胳膊就像是假的一樣,他們不知道這原來是被打脫臼的胳膊。他們問爸爸胳膊是怎么回事,宋凡平竟然很隨意地將自己的胳膊晃了一下,和孩子說,胳膊累了,爸爸讓它們休息幾天。隨后宋鋼和李光頭每次去看爸爸的時候,他們都會讓胳膊再次晃蕩幾下。
宋凡平是一個如此積極樂觀的人,他讓自己的兒子學(xué)會了生存的基本能力,通過善意的謊言和笑容教會了孩子在逆境當中認識世界的美好,讓他們在這個社會中享受溫情,始終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生活。通過對宋凡平這一角色的塑造,余華向讀者闡釋了一個好父親的標準。所謂的好父親并不是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也不是要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邊,而是要用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形成積極的影響,讓孩子能夠?qū)ι畋3址e極的態(tài)度,即使是離開父母,自己也能夠非常堅強、樂觀的生活。
(三)兄弟之情
在小說《兄弟》中,作者向我們描繪了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因為父母的結(jié)合,他們之間成為兄弟。然而在他們兄弟之間卻經(jīng)歷了三次分分合合,并且在每次的分離過后,他們都更加珍惜彼此之間的情誼。當?shù)谝淮畏蛛x的時候,宋鋼拿著自己愛吃的大白兔糖來找李光頭,他沒有把自己的行為告訴爺爺,他只是想讓李光頭嘗一嘗糖的味道。隔著門,他們兩個人開始聊起了彼此認為好玩、有趣的事情。第二次的分離是因為一個女人林紅。李光頭非常喜歡林紅,但是林紅卻喜歡宋鋼。然而即使是這樣,當趙詩人為了討好李光頭而對宋鋼進行責罵的時候,李光頭仍然對趙詩人說宋鋼是自己的兄弟,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最好的兄弟。對于李光頭,林紅非常討厭,并且很多次都讓宋鋼和他斷絕關(guān)系。但是宋鋼卻沒這么做,當李光頭走投無路的時候,宋鋼還會偷偷給他送去糧票,兩個人一起在市政府門前吃飯,一起聊天,兩個人的兄弟情一如從前。
在小說中,作者將李光頭塑造成了一個地痞,而宋鋼卻是一個非常忠厚老實的人,但是他卻有著比較懦弱的性格。這樣的兩個人,他們之間的情誼好像沒有一般兄弟之間的細膩,相反則有些滑稽。作者通過巧妙的構(gòu)思,對他們之間設(shè)計了三次分合,每一次的分開和相聚都是讓人非常感動的,從而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非常珍貴的兄弟之情。
三、結(jié)語
小說《兄弟》是對20世紀60年代進行正面描寫的一部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以時代作為描寫背景,通過大量細膩、夸張的描寫,從而營造出一種富有時代特征的現(xiàn)場氛圍,展現(xiàn)了充滿生機的時代特征。通過閱讀小說《兄弟》,我們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并不是要對死亡進行一系列的敘事,而更加注重對真情的描寫,是死亡的殘酷讓真情逐漸流露。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下,人性中的惡表現(xiàn)得那么明顯,但是卻仍舊無法掩飾溫情的存在,人性的美是無法被遮蓋的。
[參考文獻]
[1]鄭雅勻.手心手背——讀余華小說《兄弟》[J].文教資料,2009(04).
[2]張無畏,從《兄弟》看余華小說中的苦難問題[J].成功(教育),2009(02).
[3]趙華.欲望張力下生命的撕裂——評余華《兄弟》[J].棗莊學(xué)院學(xué)報,2007(01).
[4]譚輝,現(xiàn)時代的生存隱喻——論余華《兄弟》的文化意義[J].魅力中國,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