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應該發(fā)揮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代表青年的積極作用,然而中等職業(yè)學校由于硬件和軟件的限制,或者由于主觀上的不重視,沒有把共青團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在學校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怎樣明確共青團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建立一支高效的共青團干部隊伍,通過機制、資金的保障,促使共青團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轉型升級共青團發(fā)揮作用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工作的不斷重視,職業(yè)學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尤其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向高等職業(yè)學院轉換過程中對共青團的認識、定位以及工作的開展存在很多誤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按照社會、學校、青年發(fā)展的要求和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就學校由中等職業(yè)學校向高等職業(yè)學院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開展共青團工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主動適應新形勢,轉變意識形態(tài),明確高職院共青團組織角色定位
大部分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人數(shù)比較少,由于資源的局限,共青團干部多由學生管理部門的同志兼任,這樣就容易導致學校將共青團組織青年、教育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職能與學生管理部門管理青年的職能混為一談,甚至感覺共青團組織虛無縹緲、流于形式、可有可無,形成誤區(qū)。在這種常態(tài)模式下學校已經發(fā)展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意識形態(tài)根深蒂固,更為可怕的是學校高層領導也在這種模式中伴隨著學校的發(fā)展。在學校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重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如何明確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角色和定位,校領導首先要接受新思想,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在外出調研學習、專家論壇的時候把如何做好共青團建設工作作為一項課題,深入研究。
筆者認為,共青團組織是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高校團委要以活動為抓手,在思想引領、能力培養(yǎng)、素質拓展等方面發(fā)揮作用,努力達到活動育人的功能。但我們不能無限夸大活動育人的功效或者希望通過某一個學生活動使全體學生受益,我們要認識到,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習慣是長期形成的,對于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工程。這就要求高校共青團通過形式多樣、種類豐富、有針對性的學生活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當然高校共青團的工作也不能脫離學生管理,要通過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自主生活的能力,為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添磚加瓦、錦上添花,但這跟管理學生是兩個概念。
二、 主動適應新形勢,轉變重視程度,明確共青團干部隊伍專職化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yè)學校由于師資、財政的限制以及對共青團工作重視程度的局限,多由兼職人員擔任團干,這些老師或是專業(yè)老師、或是學生輔導員,本身工作任務就重,沒有精力時間投身共青團工作,所以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配備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共青團專職隊伍才能干成事。
1、 共青團干部的配備
做好工作要有好隊伍,學校團委要按照學生人數(shù)配齊、配好共青團干部,按照團中央、中國國家教委黨組聯(lián)合下發(fā)的中青聯(lián)發(fā)[1991]28號文件精神,在4000人至8000人的學校,團干部編制一般為7-9人,系團委專職團干部的編制定額一般為一至二人。所需編制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編制中解決。但如何加大共青團干部崗位的吸引力,也是轉型升級過程中要考慮的問題,我們要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從政治地位、經濟待遇等方面保證團干基本待遇和權利。逐步實現(xiàn)團干專職化。
2、 共青團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
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后備軍,所以共青團干部的年齡不宜過大,我們要把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輕同志派到團的崗位上培養(yǎng)和鍛煉,年輕人有想法、有沖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而且與學生年齡相仿,比較了解學生的喜好。這樣開展的工作,舉行的活動才能得到同學們的歡迎和認可。但年輕人也有特定的缺點,比如急功近利、浮躁、思想不穩(wěn)定等。這就要求學校各級黨組織加大對團干的培養(yǎng)和引導。首先是思想引領,共青團干部要牢固樹立跟黨走,聽黨話的政治作風,思想上、行動上、言語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這不僅是組織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其次是業(yè)務培訓,無論是團的業(yè)務還是行業(yè)知識,只有比團員青年懂的更多、知道的更多,才能在團員青年面前有更強的說服力,增強團組織的“非權力”影響力。這就要求團干主動學習團的理論,多到高校參觀、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校黨政要大力支持。
三、 主動適應新形勢,轉變工作模式,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組織的作用
中等職業(yè)學校在向高等職業(yè)學校轉變的過程中,二級管理是必然趨勢,而然伴隨著二級管理體制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二級學院領導本位主義的作祟,會導致校級層面共青團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工作模式。
1、建立、健全運行機制,為學校共青團的建設制度保障
好的團隊要想高效運作,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干好共青團工作也是一樣。一是學校各級黨政領導要經常關注校團委的工作,每學期組織一次團務交流會,聽取各級團組織的工作匯報,及時了解青年的思想動態(tài)、各種需求以及共青團工作中的難點,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幫助。二是要建立調查研究的工作機制。教育教學離不開科研,要做好團的工作也要加大科研力度,先思考、后調研,先試點、后推廣,先落實、后總結,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我們團的工作才有理論基礎,才能循序漸進,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三是要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作指導,我們的工作就沒有目的性和方向行,在充分調研、學習參考的前提下,要結合學校實際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其中包括目標管理和考核制度。學校團委要對基層團組織實行目標管理及考核制度,并做到定期檢查、定期考評、定期總結,促使二級學院支持。機制的建立與落實直接影響著團組織的建設,而團組織建設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共青團作用的發(fā)揮。
2、 提供場地、設立專項資金,為學校共青團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由于硬件的局限,不可能給團委及學生組織固定的活動場所,更沒有投入專項資金,團組織開展工作就是打游擊戰(zhàn),今天這里借地方,明天哪里租場地,涉及到經費就要層層請示,處處簽字,更談不上搞研究,報課題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固定場地和資金的保障,共青團開展工作就會畏手畏腳,裹足不前。學校要給團委專門的活動場地,并設立專項科研資金和活動資金,促使共青團干部放心大膽搞科研,有聲有色搞活動。
3、 提要求、定目標,促使共青團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在各項保障機制到位的基礎上,學校要給共青團工作提要求、定目標,促使其發(fā)揮最大作用。新形勢下,基層團組織要圍繞學校黨政中心工作,充分調動團員青年的積極性,為學校的育人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團組織的作用才能得到體現(xiàn),共青團工作才能有所收獲。首先,加強對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培養(yǎng)團員意識。經濟全球化的環(huán)境,需要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科技化的全球環(huán)境,需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責任感;市場化的社會環(huán)境,需要青少年有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數(shù)字化的學習環(huán)境,需要提高青少年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其次,選樹典型是重要的工作方法。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注重挖掘學校建設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感染力帶動青年。再次,要從青年的需要去做工作。要充分地相信青年,積極地引導青年,全面地關心青年,正確地代表青年,特別發(fā)揮青年的創(chuàng)造才能。通過實施品牌工程,如開展“青年突擊隊”、“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業(yè)先鋒隊”、創(chuàng)建“五四紅旗團委”等,推動團的工作蓬勃開展。再就是要拓展工作面,共青團工作的對象不能僅限于團員青年。只要是青年,都應是團的工作對象,由于在校學生不全是共青團員,這就要求我們擴大團的覆蓋面,達到兩個全體青年的要求,不斷發(fā)現(xiàn)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方法,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改進形式和方法,為共青團的活動充實新內容,使之常抓常新。五是要注重新媒體的應用,加大共青團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微信、微博、網絡等新興媒體,加大對共青團工作的宣傳,并通過宣傳讓更多的青年參與到活動中來,并從中受益。
共青團工作需要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學校黨委在學校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重視共青團的建設,促進學校共青團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學校共青團才能作為橋梁和紐帶,真正發(fā)揮教育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