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睿
摘要: 歇后語由“引”、“注”兩部分構成,幽默、形象,是漢語言文化的一朵奇葩。歇后語的前后兩個部分構成統(tǒng)一的語義單位。在歇后語自身的語義圖式中,“注”使得“引”的部分元素特征突顯,其語用意義的實現(xiàn)體現(xiàn)了語義框架轉換。本文從框架轉換和突顯觀角度分析歇后語,對其進行分類、解釋其語用幽默的認知機制,彰顯歇后語使用的趣智結合。
關鍵詞: 突顯觀 框架轉換 歇后語
引言
歇后語是漢語的一種獨特形式。它常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像謎語里的“謎面”,后一部分則像“謎底”;前一部分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注解前一部分,揭示歇后語的意義所在。歇后語通俗形象、附載中華文化、趣智結合,深受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喜愛。
認知學者指出,歇后語本體經過轉喻和隱喻而獲得常規(guī)意義?!耙焙汀白ⅰ敝g存在因果關系,且這種關系來源于勞動人民生活實踐。對歇后語言語意義的實現(xiàn),有學者用概念整合理論來闡釋。前人對歇后語的認知研究挖掘了歇后語語義實現(xiàn)的一些方面。但,正如王文斌所指,概念合成理論無法解釋幽默效果是怎樣實現(xiàn)的;無法解釋是什么觸發(fā)了受眾去做這種空間合成,不能解釋幽默產生的原因。
一、突顯觀
Ungerer和Schmid認為認知語言學有三種主要的研究方法:經驗觀、突顯觀和注意觀。
認知語言學認為,句子的結構是人大腦中的意象圖式或認知模式,是人和世界互動的結果。句子的結構是說話者對某種情景概念化的反映,概念化的過程遵循的是注意原則。Talmy提出“注意窗”的概念,將句法的突顯范圍擴大到了所有的成分,并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句法加工的影響。這種視角更符合對句法意義的解釋,因為“意義的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解釋,指人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認為哪些成分是突顯的”。歇后語的前后兩個部分構成統(tǒng)一的語義單位。在其自身的語義圖式中,“注”使得“引”的部分元素特征突顯。如:
(1)大年初一吃餃子——都一樣
(2)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
(3)大年初一吃餃子——想到一塊
(4)大年初一吃餃子——只等下鍋
歇后語是建立在人們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的,文化特色鮮明?;谖覀冎腥A民族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以上四個歇后語分別突顯了這一習俗的普遍性、家庭團聚性、普遍心理期待性和餃子在除夕包好的特點。相同的事件,在人們各自的體驗中,突顯出其不同的元素特征。這便是歇后語俏皮幽默的原因之一。
二、框架轉換理論
“框架轉換”實際是一種概念修正,它反映了將現(xiàn)存信息在新框架中進行重組的語義重析的操作過程??蚣苻D換產生的關鍵因素是默認值的介入,而默認值主要是儲存在長久記憶中的關于一定典型背景的信息。在歇后語的言語表達中,典型背景信息和“引”相關,也和語境表達相關?!白ⅰ笔钦Z義框架間轉換的聯(lián)接器。如:
(5)眼下咱是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共產黨領導,做工農兵的當骨架,這叫韓信點兵,越多越好,愿打日本的就算數(shù),都團結他們。(劉江《太行風云》四二)
此例中的歇后語“韓信點兵,越多越好”出自文化古籍《史記·淮陰侯列傳》。作為“注”的語義解釋“越多越好”勢必要聯(lián)系其典故淵源。例句中的語境框架也體現(xiàn)了“以工、農、兵為主,聯(lián)系最大范圍人民抗日”的特定時代主題?!白ⅰ敝小霸蕉嘣胶谩彼綆г涔手械哪J值在框架轉換中跳轉到例句框架中的“聯(lián)系最大范圍人民”。兩個默認值在聯(lián)系背景知識情況下,都是典型、易于觸及的。這使得歇后語的語用語義生動、切題。
三、框架轉換與突顯觀下的歇后語
在分析歇后語之前,我們需要對歇后語進行分類。前人對歇后語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類。由于“引”體現(xiàn)歇后語的文化來源,本文依據(jù)“引”部分的框架特征,將歇后語分為:百科知識框架、元語言框架、想象性事件框架、歷史文化/習語典故框架和民俗文化框架。
(一)百科知識框架
百科知識是關于世界的知識。在本文,百科知識框架更側重自然知識,以區(qū)別于歇后語的社會文化屬性。
(6)“游狗”又悶了半天,把手里的香煙蒂一扔,說:“這三個條件我可作不了主,還需要到縣里跑一趟。不過,咱們吃掛面不調鹽——有鹽(言)在先;胡主任要是不答應,這事就折斷沒茬!”(袁民權《恨》一八)
在該歇后語自身語義框架中,“注”突顯了掛面制作中“有鹽在先”的特點。在例句中,此歇后語“注”運用同音巧妙地聯(lián)系了語義范疇毫不搭邊的兩個框架,詼諧地表達了去縣里跑一趟“有言在先”的前提條件。語義范疇的跳轉和聯(lián)接使話語表達新鮮、幽默。
(二)元語言框架
(7)惠希仁道:“奶奶別要家去,請這里坐坐,有話和奶奶商議哩。狄爺姓林,木木的,和他說不的話?!保ā缎咽酪鼍夀D》八一回)
在本歇后語自身語義框架中,“木木的”從元語言角度注釋了“引”—— “姓林”。然而在例句語境框架中,“姓林”不再是講人的姓氏,而是指人具有某種屬性,“注”聯(lián)系語境表達才變得具體,突顯主語性格特征“木木的”。
(三)想象性事件框架
(8)吉拉明阿巴結上司,那是可以不要命的,所以同僚中有人說,他是屬于那種“耗子給貓捋胡子——溜須不顧命”的人。(張笑天《永寧碑》二七)
歇后語中的想象性事件是戲劇性和夸張的。我們都知道貓掐耗子,如果耗子去給貓捋胡子,那真是“溜須不顧命”。上句為了說明“吉拉明阿巴結上司……可以不要命”,跳轉到這個想象事件框架,以“注”突顯的戲劇性結局來放大“吉拉明阿巴結上司”的本質,詼諧有趣。
(四) 歷史文化、習語典故框架
包含成語/習語、典故或反映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歇后語突出反映了歇后語的民族文化性特征。
(10)我們到湖邊去玩,在蘆葦中撿到了許多野鴨蛋,還抓到了一兜子螃蟹。回來路上,大家風趣地說:“我們這一遭是草船借箭——滿載而歸?!保?/p>
結合“草船借箭”的文化背景,本歇后語語義是較明確的。例句事件框架描述的是“我們到湖邊玩……滿載而歸”的經歷。我們到湖邊玩,沒有預期滿載而歸?!皾M載而歸”聯(lián)接“引”與例句框架,作者風趣地把我們的滿載而歸和諸葛亮草船借箭相比,突顯了我們的機智和幸運。
(五)民俗/社會文化框架
如果“原來的”或“正規(guī)”的歇后語來源于“古書中的成語”,那么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前引后注的歇后語則來源于民間口頭熟語。因此反映民俗和社會文化是歇后語民族文化性的又一表現(xiàn)。
(11)程老師把蘭寶叫到辦公室,先把他擼個鼻青臉腫,然后規(guī)勸道:“你干嘛和虎根鬼混!他是軟硬木、滾刀肉,混一天少倆半晌,將來也是出殯的餃子——扔貨!”(董天柚《“比目魚號”摩托》二)
出殯指把靈柩運到埋葬或寄放的地點。其儀式已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約化的程式。舊俗死者出殯時做供品的餃子,事后要扔掉。在本例中,說話人把虎根比作“出殯的餃子”;“扔貨”被突顯為二者的共同特征,意指虎根沒有人生價值,將被社會淘汰。說話人思維獨特、形象。
結語
本文從事件框架角度對歇后語進行分類,呈現(xiàn)了歇后語負載的豐富漢語言文化。其中,習語典故和民俗文化框架突出了歇后語的民族文化屬性。本文論證了突顯觀和框架轉換如何解釋歇后語幽默性的認知機制;闡釋歇后語自身語義構建和語用語義實現(xiàn)的認知過程,說明歇后語言語使用的俏皮幽默和新穎獨特。語言是文化和思維的載體。從認知角度對歇后語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漢語言文化,為歇后語這朵漢語言文化奇葩增添亮點。語
參考文獻
[1]溫端政.歇后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80-82.
[2]王文斌.概念整合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回顧與思考[J].外語研究,2004, 1(3):12-13.
[3]溫端政.歇后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55-156.
[4]錢鐵群, 王文斌.漢語歇后語的認知機制解讀[J].臺州學院學報, 2008,10(9):95-96.
[5] 王勤.漢語熟語論[J].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6(9):56-58.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話語幽默的認知語用研究”(編號:S20107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