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燕,潘 寧,楊希帥,李 麗
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起病,表現為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紓炔荒茏靼欘~、蹙眉、閉目、露齒、鼓頰和吹口哨等動作[1]。10%~25%的病人會遺留明顯的后遺癥[2],病人雖并無疼痛,但它可以引起社會或心理功能障礙,使病人在開車、讀書和工作時感到困難[3],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病因多種,可因受涼、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和局部缺血等引起。我科近年來采用普魯卡因加激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三磷酸腺苷(ATP)穴位注射治療Bell麻痹,收效良好。面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客觀、全面評價面神經功能的檢查手段,本研究通過面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及House-Brackmann分級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雙重評價,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入選標準選擇周圍性面癱病人60例,年齡20歲~60歲,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38.15歲,均在發(fā)病后3d~7d入院。診斷標準:①起病突然。②患側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側偏斜。④除外因腦血管疾病、顱腦骨折、顱內腫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經損害[4]。
1.2 治療方法 將60例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普魯卡因(4mg需皮試陰性)、曲安奈德(10mg)、維生素B1(50mg)、維生素B12(250μg)、ATP(20mg)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mL;選取頭維、攢竹、翳風、頰車、地倉、迎香(各注射1 mL)和風池(注射4mL)共7個穴位,定穴注射藥物,隔日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肌肉注射、靜脈輸注或口服激素,靜脈輸注或口服病毒唑或阿昔洛韋,同時給予維生素B1(100 mg)、維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等,20d為1個療程。
1.3 面癱評定 按House-Brackmann分級評定面神經麻痹[5]程度,觀察組:Ⅲ級(中度)8例,Ⅳ級(中度)19例,Ⅴ級(重度)2例,Ⅵ級(重度)1例;對照組:Ⅱ級1例,Ⅲ級9例,Ⅳ級17例,Ⅴ級3例。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4 神經電生理檢查方法 使用上海海神NDI-092型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在室溫保持22 ℃~25 ℃安靜環(huán)境中,病人體表溫度在34 ℃~36 ℃時進行檢測。病人安靜平臥。第1次檢查安排在發(fā)病第8天進行,第2次檢查安排在發(fā)病后1個月。均檢測雙側面神經傳導速度,在莖乳孔處刺激,用表面電極在口輪匝肌和額肌處記錄,以刺激點至記錄點距離(m),除以面神經傳導潛伏期(s),計算出面神經傳導速度(m/s)。
1.5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評定兩組病人治療后臨床療效,面癱恢復標準,痊愈:達H-B Ⅰ級,即雙側額紋和鼻唇溝恢復對稱、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示齒無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達H-B Ⅱ級,即為雙側額紋或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全、示齒時見口角略不對稱、鼓腮時口角不漏氣;好轉:H-B Ⅳ級~Ⅵ級治療后改善Ⅲ級;無效:經治療后仍停留在H-B Ⅳ級以上。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30例,治療后痊愈10例,顯效14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30例,治療后痊愈4例,顯效7例,好轉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
2.2 神經電生理評價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側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神經傳導速度恢復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1)P<0.05
組別 n患 側 口輪匝肌健側 患側額肌健側觀察組 治療前 30 22.25±4.12 32.96±3.98 19.07±4.20 30.15±3.51治療后 30 31.78±4.511) 32.75±4.01 29.98±3.681) 30.23±3.60對照組 治療前 30 22.78±4.05 32.86±3.58 18.86±3.95 30.56±3.40治療后 30 27.50±4.20 32.89±3.85 26.21±3.60 30.65±3.50
目前治療Bell麻痹的方法很多,傳統(tǒng)治療方法如類固醇、面神經減壓、手術治療、中醫(yī)治療等方法及針刺治療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尚不滿意[6]。穴位注射療法,是在經絡、腧穴或壓痛點、皮下陽性反應物上,適量注射液體藥物,以防治各類疾病的方法[7]。此法以經絡學說為指導,不是單純的穴位刺激或藥理作用,或二者作用簡單的迭加,而是通過機體的經絡系統(tǒng),把二者作用最大限度地作用在機體疾病上[8],通過對面部穴位實施穴位注射,通過針、藥的雙重刺激產生物理和化學反應,增強肌肉收縮、腺體分泌、神經傳導等改變,由此來恢復受損的面神經。面部穴位注射用同樣的藥物直接注射于面神經附近,作用于面神經的有效劑量比傳統(tǒng)給藥方式多,從而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穴位注射組與傳統(tǒng)治療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往對于治療Bell麻痹的療效判斷主要以面神經功能分級為主,如House-Brackmann分級、日本神經研究會提議的等級40分滿分分級法和Portmann臨床簡易評分法來判斷[9],這些療效判斷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觀因素。目前對Bell麻痹診斷的最可靠指標是神經電生理檢查[10],國內多采用面神經傳導潛伏期的指標來研究面神經麻痹,由于面神經傳導潛伏期的正常范圍較大,其診斷、判斷病人預后的準確性較差。本研究采用面神經傳導速度的方法,克服了面神經傳導潛伏期的缺點,提高了準確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側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House-Brackmann分級判斷療效和臨床癥狀改善相吻合,故采用神經電生理技術評價Bell麻痹的療效是客觀、可靠的。
據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所用的治療方法對面肌功能恢復和神經電生理指標的好轉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故穴位注射是一種治療Bell麻痹有效確切的方法。
[1]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18-119.
[2] Bulstrode NW,Harrison DH.The phenomenon of the late recovered Bell’s palsy:Treatment options to in prove facial symmetry[J].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5(6):1466-1471.
[3] 湯曉芙.神經系統(tǒng)臨床電生理學(下)[M].第2卷.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350.
[4] 龔東方,李艷慧.針灸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214.
[5]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Q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1985,93(2):146-147.
[6] 泮中其,潘巍,應一.針刺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貝爾面癱[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11):880.
[7] 李鎂.穴位注射療法臨床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68.
[8] 陸斌,王維祥,陳德成,等.穴位注射防治大鼠實驗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J].中國針灸,1998,18(3):182.
[9] 李曉裔,伍國.莖乳孔注射藥物治療面神經麻痹神經電生理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7):2254.
[10] 湯曉芙.臨床肌電圖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和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