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绷晳T是一個人最主要,最穩(wěn)定的素質(zhì),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養(yǎng)成好習慣的結(jié)果。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tài)度,習慣是一再重復的思維行為形成的,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像轉(zhuǎn)動的車輪一樣。
關(guān)鍵詞:習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35-01
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來說終生受益,好的學習習慣比一時的考試成績更重要。一時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可以查缺補漏,及時補救,但是學習習慣不好,卻會長期影響學習效果,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發(fā)展。專家經(jīng)過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先天智力沒有多大區(qū)別,要想取得優(yōu)異成績,只有靠后天努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要做到提前預習,專心聽講,善于動腦,提出問題,認真書寫,及時糾錯,博覽群書,勤于動筆,勤查資料,不磨蹭,不拖拉。其中博覽群書,勤于動筆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面。另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還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耐心誘導。老師有時苦口婆心地講,三番五次地示范,可總有學生仍然達不到規(guī)范要求。對此,教師決不能動輒批評指責,傷學生自尊心。切忌“恨鐵不成鋼,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教師一定要深入調(diào)查,尋找原因,因人開“方”,心平氣和地耐心誘導,以情感人,以情促行。對這些學習習慣不良學生來說,能逐漸克服克服不良習慣,就是進步;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有希望。因此,老師既要嚴格要求,又要耐心熱情,成為治病的良醫(yī)。如針對一部分由于作業(yè)習慣不好而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我經(jīng)過調(diào)查,對這些學生提出了“及時,認真,獨立”的具體要求,在進行學生作業(yè)規(guī)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tài)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獨立。
2、典型開路。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身邊的榜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邀請優(yōu)秀學生介紹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成功經(jīng)驗,為同學們樹立榜樣。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總結(jié)在同學身邊的學習經(jīng)驗,輪流介紹,這些經(jīng)驗很貼近大家的實際。光有典型還不夠,還要落實。我們可以通過寫周記,讓學生們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經(jīng)過反復總結(jié),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我們還可以制訂學習方法常規(guī),對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起到導向和制約的作用。
3、個別指導。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壞。對這些學習習慣不夠好的學生,我們要承認差異,允許失敗,促使他們舒展心靈,盡展?jié)撃?。對于外向型學生,著重引導他們養(yǎng)成好學深思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刨根究底,務求徹底弄懂。對于內(nèi)向型學生,著重引導打破封閉的學習習慣,敢于提出疑問,敢于與同學合作學習。同時,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不良習慣,提出“隨處學習”,“善做筆記”,“書寫整潔”等。假如,各科任教教師都能引導學生養(yǎng)成符合學科特點的學習習慣,那就更加完美了。
4、家?;印W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家長們的迫切希望。通過觀察與不完全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每位學習習慣不良學生的背后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或家長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也有許多家長對子女的學習很關(guān)心,他們對子女的指導主要是:一是盯著子女做好作業(yè),二是每次考試后,詢問分數(shù)。但是對關(guān)系成績好差的學習習慣不大關(guān)心,或不懂得如何指導。為此,我就向家長提出“不在于學生對著打開書本坐了多久,而在于坐在那兒學的效果”。同時,介紹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決定學習效果的,使家長如何指導子女學習,心中有個譜。為調(diào)動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如“家長當一日老師制”——一些簡單的試題交給家長批改;“家長學生合作制”——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一些假期活動式作業(yè),一起動手做做學具等;“家長孩子角色互換制”——讓孩子為家長提意見,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一是可以讓家長通過作業(yè)本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二是主動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工作中來。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書以外什么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弊寣W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nèi)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讓學生增加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必須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他的童年時代,正處在中國政治運動最頻繁的年代。1966年,文革開始,正在讀小學的他,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沒有被推薦升入初中,12歲便輟學在家,但他并沒有放棄讀書。當時在華東師范大學讀中文系的大哥把他讀過的書拿回家,莫言一邊放牛割草,一邊擠時間,搶時間把這些書讀完??臻e時他又去借村里人的書,本村的讀完了就去外村借閱。為了借書看他常常給人推磨,推10圈才能換來一頁書讀。斷斷續(xù)續(xù)幾年下來,莫言已經(jīng)熟讀了《聊齋志異》《水滸傳》《七俠五義》等古典小說。實在沒書讀的日子就讀《新華字典》。這段少年時代如饑似渴,天馬行空般的閱讀和思考,為他日后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莫言的成功圓了中國人的文學夢,他的成功卻離不開少年時代如饑似渴的閱讀。
總之,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使人豐富知識,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勤于動筆的習慣,又可以讓人因日積月累而淵博,因經(jīng)常思索而有思想。良好的閱讀及寫作習慣既是學生精神生命成長的重要路徑,更是國民素質(zhì)不斷提高的時代要求,中小學教師應該始終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及寫作習慣作為育人職責,而學校則應努力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多彩的讀書活動,把培養(yǎng)師生閱讀寫作習慣作為辦學目標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