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君
散文又被稱作美文。它美在語言,或流暢華美,或精煉含蓄,或自然樸素;它美在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它美在形式,靈活便捷,揮灑自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它美在感情,既純且真,滋潤心田,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和領悟到這些美,讓更多的學生深入文本,發(fā)現(xiàn)文章的情感美、語言美、思想美以及寫法美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需要致力探索的問題,同時也給了我們迷茫中努力前行的方向。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鑒于此,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讀”。教師應指導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文本,以讀促悟,以求與作者的思維碰撞,心靈溝通,從而促進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轉(zhuǎn)化、升華。
但在實際的散文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仍是以講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零亂肢解,架空分析,剝奪了學生走進文本、對話文本的機會,使充滿人文情趣的散文教學索然無味。新《課標》強調(diào)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因此,教師對散文閱讀教學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要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針對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安排教學。還要注意教給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授之以漁。
以下是本人散文閱讀教學初探征途上嘗試的四個步驟:讀—感—品—悟。
一、讀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朗讀是學生走進文本、認識文本的過程;朗讀也是品味感受的過程。語文新《課標》要求“反復朗讀”,就是因為朗讀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
首先,要讀得正確、流暢。這是朗讀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師要訓練學生面對生疏文本就能準確把握語音、語流,并順暢閱讀的能力。
其次,要讀出韻味。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在內(nèi)在的神韻上、意境上,以及外在的結(jié)構組織上、語言形式上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學生朗讀,就要掌握好語調(diào)、語速、語氣、節(jié)奏、停頓等方面的技巧。
再次,要讀出情感。散文是一種文學體裁,描繪的是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過程。面對這一體裁,學生就應帶著感情去讀,用聲音傳達出文本的豐富細膩的情感。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氣,感情極其細膩、豐富,要在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以輕松、歡快、輕柔的語調(diào)進行朗讀,以此營造出一種和諧、愜意的氛圍。平淡無味無情趣,“新聞播音員式”的朗讀不是真正的散文朗讀,不是藝術性的朗讀,更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
二、感
這是對文本的深入,是對文本的總體認識。能“感”的人,視文本為一個整體;會“感”的人,能及時篩選出有關信息,捕捉到重要信息點。
首先,感知文本內(nèi)容。這是整體閱讀的一個方面,即首先要知道文本“寫了什么”。在此基礎上,能流利地復述出內(nèi)容,能簡練地概括出內(nèi)容,同時,能準確定位文本內(nèi)容的重點所在。
其次,感受作者思路。思路是作者結(jié)構文章的思維程序。感受思維、理清思路是閱讀理解的前提。其實,感受思路的過程,是學生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是解讀文本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具體的例子教會學生探尋作者的思維方向,達到與作者思維的契合。
三、品
這是揣摩、品味,是對重點內(nèi)容的琢磨、感受、體驗。
首先,品味文本語言。散文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作者在行文時,往往會采用各式各樣的修辭方法,采用一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和頗具特色的句式,而這些語言一般除具有表層的意義外,常常還隱藏著深刻的含義、內(nèi)在的意蘊。比如《春》這一課,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踢幾腳球……”這段描寫春天的小草,一個“鉆”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狀寫活了,春草那綠綠的情態(tài),多種多樣的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學生在閱讀中就要抓住重要的語段和關鍵的詞句,把握字里行間蘊含的意義,品析其妙處,體會其妙處,從而達到“悟意審美”的目的。
其次,品悟作者感情。散文無不蘊含著作者的感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側(cè)重引導學生以審美的視覺深入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品悟、感受文本的情感美。同時,這反過來又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達到“以情解文”的目的。以《背影》來談吧,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在文中,我們卻一再發(fā)現(xiàn),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淚流滿面,那一種強烈的情感,一次次撞擊著讀者的心,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父親深沉的摯愛和他那顆水晶般透明的赤子心” 。
四、悟
悟即領悟、覺悟。這是在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之上的閱讀聯(lián)系、閱讀發(fā)現(xiàn),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形式。
一是悟道理。“文以載道”,學生在閱讀中要認真學“文”,把握“文”的意義、內(nèi)涵;同時,還要從字里行間發(fā)掘出更深的東西,悟道明理,并運用這些道理去思考人生。
二是悟社會。文本在反映作者思維、情感的同時,自然會折射出社會。學生要在閱讀活動中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縮短與社會的距離,間接認知古今中外的社會,貼近廣闊的世界,挖掘出文本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三是悟自我。即學生通過文本讀出自我。具體來說,就是使自身的知識經(jīng)驗得以擴充,觀點得以改變,思想感情得以升華,方法技術得以遷移,實現(xiàn)自我在價值上的提高,在能力上的練達。同時,還要學會將自我放進文本,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進行心靈溝通,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思維能力。
總之,上述散文閱讀教學的“四部曲”,注重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注重了人文精神的弘揚,遵循了學生認知規(guī)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當然,其成效還要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實踐才能驗證。
散文閱讀教學的方法不止一種,教師們可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采取不同的方法。但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切實領會新《課標》精神,更新教學理念,靈活處理教材,并將朗讀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引導學生品味賞析,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指導學生在字里行間體會出強烈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jié)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jīng)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