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穎
內(nèi)容摘要:如今,新的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diào)“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边@應該是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藥。
關鍵詞:周記 故事 情感 擴展
如今,新的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diào)“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边@應該是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藥。那么,怎樣才能讓真情縈繞學生的筆尖呢?
一.重視周記訓練,打磨學生的情感積淀。心理研究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chǎn)生親和力和積極的情感。周記,顧名思義是一周記事,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學生與教師勾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作心靈處于自由的狀態(tài),這一種狀態(tài)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地關閉。通過周記談心,就不一樣,因為談心時大家的心靈都處于同一種放松狀態(tài),它能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
只要心靈之窗打開了,你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fā)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較為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zhì),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yǎng)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方式的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會在積沉下來,在作文中不時表露。
二.每天一個小故事,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fā)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fā)、杜鵑等融合的鄉(xiāng)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xiàn)的氣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個人名垂至今,為我們提供了教材,那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郁冷峭的陸游、身經(jīng)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洪流、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十七八歲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在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地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jīng)》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xiàn)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qū)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jīng)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fā)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nèi)涵。
三.精心創(chuàng)設條件,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nèi)而后能發(fā)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高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信陵君表現(xiàn)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屈原列傳》中屈原“心憂天天”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隱忍以有所為”的堅忍深沉催人奮進;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用蘇丹大災荒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陽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間盛開的杜鵑,山谷里飄過的悠悠白云);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fā)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當然這些圖片或影片也不僅僅為了看而看,結(jié)合詩句和成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那么學生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的關注和理解就不會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師“下水”,促進學生思維擴展。有一次我去豐縣聽課,當時,那個老師舉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經(jīng)歷,但是他就是把這個平易的事例與“如何選材”這一個寫作方法天衣無縫的連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跡的伸展開,談到如何把握文體,如何縮小范圍等。20分鐘的課程就在這個老教師煽情的故事和學生激情的回應中過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這個班,一定不會為思路展不開擔心。
真情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真情中升華。只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里,以作文教學為載體,真情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落實??梢灶A想,在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zhì),而穩(wěn)定的情感素質(zhì)將又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宋樓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