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忠慶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效果決定于學生獲得有效知識量,不決定于傳授知識量,一個人智能高低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有效知識量。
關鍵詞:有效的教學;教學效果;高效課堂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
常言道,“課堂如戰(zhàn)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所以學生在課前的的預習工作在整個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孔子說,“溫故而知,可以為師矣”是很有道理的。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在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新教材,質疑新教材,為自己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準備。為此,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取得聽課的主動權,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就要讓學生重視預習,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預習習慣,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比如一是要做好課前閱讀,做好圈點勾畫。要閱讀單元內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注釋,閱讀課后的“研討與練習”。 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做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線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和表現(xiàn)特色。二是要讓學生借助電腦或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三是要求學生學會提出質疑。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課文難度大,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
二、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高效課堂不只是針對優(yōu)等生,而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教育不是要人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最終實現(xiàn)學生獲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目的。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構建師生和諧的關系,消除學生的自卑感、恐懼心理、隔膜心態(tài)和精神緊張等因素。尤其針對后進生,對他們教育關鍵是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對立他們的自信心,要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認知習慣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并逐漸樹立起生活與學習的信心與信念。那么如何調動和激發(fā)后進生的的積極性呢?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優(yōu)等生與落后生的區(qū)別:多數(shù)后進生,總是把課本和教師的講授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經(jīng)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缺少學習的主動性,而優(yōu)等生,則把課本和教師的講授作為知識來源的一種渠道,經(jīng)常處于探究的學習狀態(tài),有良好的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我們應當全面了解和認識每一個學生,真正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長,包括所謂的發(fā)展不平衡生。針對他們的這些特點,我們語文教師因勢利導,采用目標追趕法。首先我們可以把自己在教學上要達成的目標拆分成幾個單項,每個學生找出自己最差的一項。然后是選一個這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自己追趕的目標。最后是學生目標確定之后,就要和老師簽協(xié)議,且協(xié)議上寫明在多少時間內追趕。目標追趕法給學生樹立了競爭進取的意識,能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他們的進取心。
三、充滿情感色彩的課堂氛圍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激情。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情感、觀念、思維、心理、習慣、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越過以前越不過的高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單一,乃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大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在日常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這些充滿感情色彩的課堂氛圍,更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學習變成了學生情感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最高境界,必然也會收到最佳學習效果。
四、合理的評價激勵機制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堅強后盾
我們語文教師在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學管理的有效性。為此,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效果在學生中產(chǎn)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量化評估。這樣既能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又能隨時反思,查漏補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我們在教學管理上就自然避免了不考慮學生的原有水平,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學生。這樣管理對學生才是公平的,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比如,在學生的成績的提高和發(fā)展方面,采用了以下兩種量化評估方法:
1.評提高——提高率計分法
每期我們將不定時組織單元考試,定期舉行中期和期末考試,每次通過采用后次成績減去前次成績做分子,以前次成績做分母,乘以百分之百,即得出提高率。如一個學生前次成績?yōu)?0分,后次成績?yōu)?0分,其提高率則為50%。
2.評發(fā)展——虛實積分法
成績分為零分、正1分、負1分。如開學第一次交上的作文,無論是哪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是零分,這個零分是基礎分,大家都從零起步。只要后次強于前次,就得正1分;后次不如前次,就得負1分;不進不退,就得0分。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边@樣的積分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空間,都有了進步的力量。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同個性,肯定學生的不同特長,要把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鼓勵學生進步與發(fā)展上,有力的既促進了優(yōu)秀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又鼓勵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有奔頭,更上一層樓”。 通過實踐,我覺得這樣的管理是務實的,學生的發(fā)展也是有效的。
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學生的實際,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將課堂教學與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發(fā)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設計,而教學管理跟不上,再好的方法也不會奏效。教學策略與管理策略只能齊抓并進時,這樣的高效課堂才能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