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綏
高中歷史課本的明朝部分有段文字:“東林黨人為東林書院一批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他們把書院的首創(chuàng)者顧憲成的名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制成楹聯,懸掛于書院大門兩側”(《中國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26頁)。課本的編寫者,大約是沿襲了諸多對聯選注本上的說法,但這一說法并無史實根據。
這副對聯在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為人所知,是鄧拓(馬南邨)于1961年寫的一篇《事事關心》,文中點明它的作者:“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六十多年,到現在,當人們走進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舊址的時候,還可以尋見這副對聯的遺跡?!逼叫亩?,文章在當時并未產生多大影響。這副對聯之名聲大振,是在“文革”初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首先向“三家村”揮起屠刀,《事事關心》被歸于“假介紹‘知識之名,行反黨反社會主義之實”而發(fā)布全國(《解放軍報》、《光明日報》1966年5月8日《鄧拓的〈燕山夜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話》,新華社通稿)。這么一下子,全國都知道這副對聯了?!拔母铩苯Y束后,它的知名度更高了。這是因為:一,初中語文課本第五冊收有《事事關心》;二,“三家村”中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重新書寫了這副對聯,上款書“明代東林先賢顧憲政撰聯”;三,一度有些人對某些社會現象有抵觸情緒,模仿這副對聯道:“風聲、雨聲、不吱聲,了此一聲;國事、大事、不問事,平安無事?!焙钔局篮螅J為太消極,建議改成“風聲、雨聲、悲嘆聲,枉此一聲;險事、難事、天下事,爭當勇士”。許多報刊對胡耀邦同志此舉作了報道。無庸置疑,在此三者的基礎上,高中歷史課本又言及對聯及作者,更為“顧憲成撰聯”增加了一塊超重砝碼。
近些年來,探討這副對聯的專文,筆者所見有兩篇:趙承中《一副名聯的作者及其他》(《文史知識》1983年1期)、蘇迅《與其他錯么還不如你錯》(《讀書》2002年5期)。兩文相同的是,均指出對聯來源于無錫顧氏族人中流傳的一則故事:少年顧憲成勤學苦讀,有官員當面考察他的學識,出上聯“風聲……”求對,顧敏捷地答曰“家事……”。故事中略異的是,趙文說官員為布政使陳云浦,蘇文則說是無錫孝廉陳以忠。另外,對對聯文字的認可也有不同,蘇文說,1921年版《無錫大觀》一書刊出對聯時,“關心”為“在心”;還說,“曾目睹東林舊聯的無錫耆碩也絕大多數堅稱當為‘在心”,“是鄧拓的文章錯成了‘關心”。兩文最大的不同,是對流傳的故事的態(tài)度,蘇文認為可信,故顧憲成有對聯的一半著作權;趙文則認為不能視故事為信史,早期并無此聯,因為雍正十一年(1733)編纂的《東林書院志》(光緒重刻本)中,記錄了自建院以來一百三十年間的題聯和匾額,無“風聲”一聯。趙文的結論是:對聯是不明時代、未留姓名的顧氏后人所撰。
這副對聯的履歷,綜合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無錫有關人士的回憶,可概括為:對聯原為木質抱對(抱對是書寫或鐫刻在木板上,楹聯是懸掛或鐫刻在楹柱上),最先出現在無錫惠山寺左側的顧憲成祠。出現的年代,由于無記載,已不可知;至于先有故事流傳后有抱對抑或先有抱對后有故事流傳,也無法說清。聯語由惠山顧憲成祠進入東林書院的過程,當地老人則有明晰記憶:1947年2月,吳敬恒、唐文治等三十人發(fā)起的重修東林書院的工程竣工之時,東林小學校長顧希炯堅稱,祠內聯語是其先人顧憲成撰寫。工程收尾,遂復制了一副懸于東林書院,復制的對聯上,注明作者為顧憲成。鄧拓當年見到的,就是這副1947年復制的對聯。當然,聯語由惠山寺進入東林書院的過程,鄧拓當時是不可能知道的。1966年夏天,這副復制的對聯,因受“三家村”冤案的株連,被扔在無錫吟春書社前,與大批“封資修黑貨”一起被當眾燒毀。那副抱對母聯,“文革”初期仍在顧憲成祠內,后因社會混亂而不知所終。
在厘清對聯的大概情況后,我們可以對它的產生時代和作者作點推斷。
對聯作為內證,透露了作者所處時代的重要信息。上聯“風聲、雨聲、讀書聲”三者并列,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三者遞進,作為上下聯寬對完全可以。在聯語中,對“天下”含義的理解至為關鍵。古人有從小至大的“修齊治平”之說,那時所治之“國”,是周天子所轄的諸侯國;而“天下”,則是周天子的“國”,亦即我們今天語境中的“中國”;“國”與“天下”,有大小、尊卑之分。秦漢以還,天下大一統(tǒng),朕即國家,亦即天下,“國”也就是“天下”。夷夏有別,這個“天下”,是不包括如今地球上其他國家的?!疤煜隆备拍畹淖兓?,大體說來,是在鴉片戰(zhàn)爭國門打開前后,林則徐等人被譽為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等打開了人們的眼界。國人這才知道,除了中國(大清),天下還有不少其他國家。因此,要“家事、國事、天下事”構成遞進,當出自近代人們的思維、理念和常識。也就是說,這副對聯的作者,應是近代之人。
我們再從文獻的角度來檢測上述推斷是否合理。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載有無錫惠山顧憲成祠內顧晴芬(皋)所撰的稱頌顧憲成的對聯:“立朝與天子宰相爭是非,悉宗社遠謀,國本重計;居恒共師弟朋友相講習,惟至善性體,小心工夫”(梁章鉅等撰,白化文、李如鸞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6月版,第47頁)。如真有“風聲”這樣精彩的聯語,無論有無“顧憲成撰”的字樣,畢生勤于搜集對聯且影響到兒子梁恭辰的梁章鉅,斷不會遺漏的。該書最后部分為清末朱應鎬撰的《楹聯新話》。其中,涉及無錫惠山的對聯凡兩處:一是丁植卿撰張睢陽廟聯(該書四百二十頁),一是新建的五中丞祠聯(應敏齋撰,祀海瑞、周忱、周孔教、湯斌、李星沅,該書四百四十二頁),亦無顧祠“風聲”聯。朱應鎬撰《楹聯新話》的大致年代,可以據該書第五百六十四頁引《瀛壖雜志》來推定。王韜所著《瀛壖雜志》,據鄭祖安為該書寫的《題記》,是1875年在廣州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頁)。故朱應鎬之著,不會早于1875年。綜合《叢話》、《新話》均不載“風聲”聯及1921年版《無錫大觀》首次刊出此聯,我們可以認為:對聯產生的年代是1875—1921年;撰聯人處在風雨如晦、列強交侵、國破家危之時,撰聯語以激勵顧氏后人繼承和光大先賢的節(jié)操,勤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矢忠不息。顯然,這是一位國家與民族艱危之時的憂國憂民之士。
下面再對這副對聯的來歷作點推測。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六載有南京“燕子磯永濟寺柱聯”:“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鼻已浴巴鼌s何人之歟”(八十頁)。大約在顧氏族人中很早就流傳著達官貴人嘉許少年顧憲成苦讀的故事,隨著時間推移,內容不斷豐富,情節(jié)不斷添加。在清朝晚期,有人在流傳的內容中套用了永濟寺的這副對聯并制成抱對置于顧憲成祠內?!堕郝搮苍挕烦蹩?840年,“風聲”聯的撰者套用永濟寺聯在時間上是完全可能的。盡管“風聲”聯可能脫胎于“松聲”聯,但化禪意為濟世,俾脫俗為參與,無論格調或情韻,都比原聯語厚重、豁達、清俊。
最后說一下聯語中下聯究竟是“關心”還是“在心”的問題??梢哉J為,“關心”比“在心”更具合理性:一,“文革”前東林書院的對聯,鄧拓為親見,除《事事關心》一文,鄧拓還寫有一首詩《過東林書院》:“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詩初刊于1960年9月7日《光明日報》,題為《歌唱太湖》;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鄧拓詩詞選》,題為《過東林書院》)。很難相信,以嚴謹著稱的歷史學家鄧拓,會把三番兩次強調的“事事關心”看錯。二,“入耳”的“入”是當然仄聲,而“在”屬懷來轍仄聲;“關”屬言前轍,平聲。故“在心”違犯了對聯的格律要求。三,從詞語內涵看,“關心”表示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主動精神,“在心”則似被動接受,張力較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