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內微信的本體功能及其應用研究綜述

        2014-05-23 09:13:34王勇李懷蒼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年2期
        關鍵詞:應用問題綜述微信

        王勇 李懷蒼

        摘要:微信是近兩年我國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國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本體問題,主要分析微信的屬性、傳播特征等;二是功能問題,主要探索微信的社會功能、社會影響等;三是應用問題,主要研究微信在商業(yè)上、政務上應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等。我國的微信研究具有實踐導向性、多層面性、多學科性等特點,但也存在膚淺性、功利性和滯后性等問題與不足。未來的微信研究需要重點從微信與公民表達、微信與輿論、微信犯罪與治理,以及國外微信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拓展與深入。

        關鍵詞:微信;本體問題;功能問題;應用問題;綜述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2-0100-08

        An Overview on the Research of Ontological Function

        of WeChat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Yong,LI Huai-cang

        (Faculty of Arts and Media,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50, Yunnan, China)

        Abstract:WeChat has turned out to be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field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years. Researches on WeChat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ontology issue focusing on its attributes and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 second, its functional problem, mainly focusing on its social functions and effects; third, its application, focusing on its work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practice-oriented, multi-layer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problems of being superficial, utilitarian and hysteretic. The paper thus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developed and deepen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Chat and the public expression, WeChat and the public opinions, WeChat crime and its governance, and overseas WeChat development.

        Keywords:WeChat; ontological issue; functional problem; application problem; overview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的傳播工具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當微博還在方興未艾的時候,微信就已橫空出世了。自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微信以來,就受到了廣大用戶的追捧,用戶數呈幾何級數快速飆升。2012年3月,微信注冊用戶數突破1億;2012年9月,突破2億;2013年1月,突破3億;2013年10月,超過了6億,每日活躍用戶高達1億。目前,微信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國內外月活躍用戶超過27億。微信公眾賬號在最近15個月內增長到200多萬個,并且保持每天8000個的增長速度,以及超過億次的信息交互[1]?!拔⑿懦蔀槠駷橹乖鏊僮羁斓氖謾C應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聯網服務?!盵2]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微信已成為最熱門的信息傳播平臺和許多手機用戶的生活方式,開啟了移動互聯網傳播的新時代。

        微信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特別是用戶數的井噴式增長,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微信也成為了近兩年我國研究的熱門話題。通過“CNKI期刊”檢索,以“微信”為主題的學術論文,2011年有31篇,2012年增長到190篇,2013年猛增到1526篇,數量驚人。

        綜合起來看,我國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體研究、功能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個方面。

        一、微信的本體研究

        任何一種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興起,人們首先都會關注它的屬性、傳播特征等本體問題,對微信也不例外。我國學界對微信的研究首先是從“微信是什么?”“它有什么傳播特征?”等問題展開的。

        (一)微信的屬性

        有關微信的概念,學者們的界定大同小異。一般認為,微信是騰訊公司開發(fā)推出的,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和網頁,跨運營商、跨平臺快速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可以單聊、群聊,以及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和附近的人、掃二維碼等方式添加好友,并可以將內容分享給好友、分享到朋友圈,以及提供公眾平臺和消息推送等功能服務,基于流量無通訊費用的移動即時通訊應用程序。

        但從本質上來看,微信是什么或者說微信的屬性是什么?目前在我國傳媒界和學界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霸趥髅浇?,有不少人已經把微信當作新媒體,并已經當作‘假想敵。而學術界,也有不少人將微信劃歸新媒體。如何給微信確定一個合適的身份,是媒體還是非媒體?它具有的是社交屬性還是傳播屬性?”“外界還一直對此類問題存有爭議”[3]。有人直接稱微信為“新媒體”,如“在移動互聯時代, 微信已成為與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體”[4];“2011年我們迎來了‘微信年,2012年微信發(fā)展迅猛,逐漸成為了人人不可或缺的新媒體?!盵5]與之相反,微信研發(fā)團隊認為,微信本身“不具備媒體屬性”,“微信和微博是定位完全不同的兩個產品。二者的根本區(qū)別是,微博可以被認為是大眾式媒體……相反,微信是一個社交平臺”;“微信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工具。”[3]還有人直言:“很多研究者把微信稱為‘新媒體,這一稱呼是否恰當,值得商榷”;“關于對微信是‘新媒體的說法,則值得探討”;“如果把微信直接稱為‘新媒體還是略顯偏頗?!盵6]

        總體來看,我國學界傾向于認為微信的本質是一種社交工具(或社交媒介或社交平臺或社交網絡等)。謝新洲、安靜等明確指出:“微信是以關系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7];聶磊、傅翠曉、程丹等則認為:“微信本身不僅是網絡通訊工具,更是一個全方位社交平臺”[8];王歡、祝陽等則稱:“與微博相較,微信尚不具備大眾媒體的形態(tài),可將其界定為私人化的交流通信工具?!盵9]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等也稱:“與微博相比,微信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屬性的產品。微博有更強烈的傳播和媒體屬性,而微信有更強的粘性,更好的交流體驗,是一條具有私密性的溝通紐帶?!盵2]譚震則認為:“微信就是這樣一個依靠社會軟件聯結、致力于構建人與人之間‘濕關系、營造一個‘濕環(huán)境的社交網絡?!盵10]

        究其原因,不但是微信從一開始就是被作為一款社交工具來開發(fā)的,“微信僅僅是他們模仿現實社會的交往方式,把現實版的交往放到了網絡世界。更確切地說,是放到了移動終端,他們提供給用戶的是一個網絡版的社交工具”[3];更重要的是,學者們大多認為微信傳播主要是一種人際傳播,微信的大眾傳播能力不強,大眾媒介屬性比較弱,甚至“不具備媒介屬性”。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等認為,“微信傳播以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為主。微信傳播的內容具有個人私密性和準實名制的特征,大眾傳播能力薄弱”;“微信著眼于點對點的精準定位,這一點決定了微信在產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導致微信的大眾傳播能力較弱?!盵2]謝新洲、安靜等也指出:“微信側重于人際傳播式的社會交往,而非大眾傳播,微信的重點是通訊功能,側重人際傳播”;“重社交輕內容,以人際傳播為主?!盵7]

        (二)微信的傳播特征

        微信作為一款移動即時通訊軟件,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使用,成為時下最火爆的通訊交流、信息傳播工具。微信的傳播特征自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微信的信息傳播主要分為點對點的人際傳播、朋友圈群聊天以及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等三類。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了微信傳播的特征。

        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等認為微信傳播具有三個特征:第一,準實名性。微信好友主要來源于手機通訊錄和QQ 好友,微信更多應用于通訊錄好友之間的交流,它的功能設計鼓勵實名交友,帶有典型的準實名制特征。第二,私密性。微信好友之間發(fā)送的信息具有保密性、隱蔽性。第三,大眾傳播能力薄弱。微信著眼于點對點的精準定位,設計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導致大眾傳播能力較弱[2]。

        謝新洲、安靜等則認為微信傳播具有四個特征:第一,重社交輕內容,以人際傳播為主。微信的重點是通訊功能,側重人際傳播,社會交往,而非大眾傳播。第二,結合線下熟人關系建立強關系連接。微信好友從手機通訊錄、QQ好友等發(fā)展而來,這種基于熟人建立的關系,有效增強了用戶之間的連接強度。第三,微信圈子成員數量快速增長?!靶逻M入的成員會將更多的用戶引進圈子,使一個圈子內的成員數量呈滾雪球式增長”,“在短時間內匯集大量成員,信息得以迅速傳達至更多的人”。第四,傳播內容具有隱蔽性。微信是從手機通訊簿和QQ好友為基礎的拓展,用戶之間的對話是私密的[7]。

        還有人借用傳播學家拉斯韋爾的“5W 模式”,從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等方面分析總結了微信傳播的特點。童慧認為微信傳播具有五個特征:第一,傳播主體:基于關系的病毒式傳播;第二,傳播對象:具有“窄化”傾向的定向傳播;第三,傳播渠道:富媒體傳播通道;第四,傳播內容:有選擇的碎片化傳播;第五,傳播效果:人際傳播的濕性化[11]。還有人則認為微信傳播具有傳播主體精確化、年輕化、高學歷化,傳播內容私密性、即時性,傳播方式多元化,傳播功能“集大成化”,社交全方位、立體化等特征[12]。

        在單聊、群聊的基礎上,2012年8月23日,騰訊公司又推出了微信公眾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yè)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公眾號群發(fā)信息,具有很強的大眾傳播特性。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征,也有學者給予了專門的關注。陳曉華將微信與微博進行比較,分析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第一,點對點的大眾傳播模式,公眾賬號可以通過群發(fā)消息對所有關注它的微信用戶進行信息傳播;第二,噪音干擾較少的傳播過程,公眾賬號發(fā)給某一微信好友的信息,其他人無法直接查看,傳播過程噪音干擾少;第三,真實且實時接收的受眾,公眾賬號群發(fā)的消息與微信用戶的個人消息一起,按照時間順序無差別地顯示在消息列表上,非常容易引導用戶進行實時收看與回復;第四,受眾篩選的準確性,公眾賬號可以對訂閱用戶進行靈活的自定義分組,靈活制定內容定向發(fā)送;第五,強大的信息擴散能力,微信用戶對于接收到的信息可以轉發(fā)給好友,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具有很大的信息擴散潛能[4]。

        二、微信的功能研究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曾提出過受眾媒介選擇概率公式: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 費力的程度,即受眾對某一媒介的選擇概率,與其可能獲得的報償成正比,與其獲得報償的費力程度成反比。使用與滿足理論也認為:“人們不是被媒介所使用,而是選擇與使用媒介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與愿望?!比藗冎允褂媚撤N媒介,是因為它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功能[13]。微信自產生以來就風靡一時,用戶數呈直線上升。學者們對微信的功能及其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進行了研究。

        (一)微信的功能

        學者們大多認為,微信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人們社會交往的需要。微信之所以受到人們的熱捧,是因為相比其它社交媒體更能滿足人們社交的需要。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微信在功能設計上,起初主要是方便熟人聯系,即通過語音對講等功能和 QQ 好友以及手機通訊錄中的好友進行直接交流,幫助用戶構建一張‘強關系連接網。但是為了給用戶帶來新鮮感,滿足用戶多方面的需求,微信又先后推出了‘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這些功能的面世,讓微信的社交功能越來越強大”[14];“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在這里,記錄和分享成為首要的用戶體驗,通過分享,用戶的關系網絡從線下拓展至線上,加固并豐富了用戶之間的聯系”;“Facebook的出現,讓Web20時代貼上了社交性的標簽。大量的SNS網站以及微博都集中體現了社交網絡的巨大魅力,而微信在社交性上則更進一步?!盵15]

        而微信之所以在眾多的社交媒體中脫穎而出,主要因為:第一,微信可以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表情和視頻等,特別是可以實時對講、視頻通話,豐富了人們社交的手段?!拔⑿诺倪@種從語音、文字、圖片到視頻的立體化溝通方式,拉近了人們溝通的距離”;“微信脫穎而出,補救了以往社交媒介所沒有的某些實用功能,也代表了媒介發(fā)展越來越尊重個體需求的趨勢?!盵10]

        第二,微信可以實現人們近距離——熟人交際圈、中距離、千米交際圈、遠距離、陌生人交際圈的社交,擴展了人們的社交面。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如果按遠近親疏來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歸類的話,那么虛擬社交模式中可以通過實距將社交圈歸為近距離、中距離和遠距離三類。微信通過實現三個斷面的全面覆蓋,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社交網絡?!盵12]“通過微信,使得人際交往從個人所熟悉的強聯系人群,擴展到原本遙遠陌生的弱聯系人群”;“拓寬了移動社交的橫向和縱向空間。”[10]

        第三,微信還具有低成本(僅耗少許流量,近乎免費)、即時性、私密性、精準性(到達率幾近百分之百)、交互性、便捷化、人性化等優(yōu)勢。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微信很好地滿足了人們擴大社會交往、維持社會關系、培育社會資本,以及表達情感、實現自我價值和娛樂游戲的需要,因而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熱捧。有關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據調查,語音對講功能最受微信用戶歡迎的,喜愛的人數高達 7928%;其次是文字圖片傳輸功能,有達4310%的受訪微信用戶表示喜愛;此外,還有30%左右的微信用戶喜愛“查看附近的人”“搖一搖”以及“漂流瓶”等功能[14]。這充分證明微信是因其社交功能而受到歡迎的。

        (二)微信的社會影響

        作為一種具有強大功能的傳播工具,微信必然會給社會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目前就微信社會影響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社會交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聞傳播等三個方面。

        1對社交的影響。學者們認為,微信作為一種最新社交工具,對人們的社交生活將產生重要影響。王歡、祝陽等斷言:“微信引發(fā)人際溝通領域的革命”。微信集文字、圖片、表情、語音、視頻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于一體,成為一種“富媒體”;相比已有的社交工具,微信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相比短信與電子郵件,語音對講功能能夠使交流更直接,更真實,更感性;相比QQ與微博,又具有無法企及的精準性和到達率,而且溝通更私密,更具有可控性……正因為如此,“微信在悄然地改變著人際溝通方式?!盵9]汪夢竹認為,微信構建了一個橫坐標是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縱坐標是手機客戶端、QQ、微博、郵箱的溝通矩陣,“微信再一次改變了人與人的溝通方式。”[5]

        作為一種基于智能手機的最新傳播工具,大學生是目前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之一。有人專門研究了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認為其具有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方面。積極影響主要有:極大地豐富大學生社交內容;以獨特方式拓寬了大學生社交范圍;快捷方便地傳達社交訊息。負面影響主要有:微信依存癥,過度沉湎于封閉的自我空間;對大學生在社交中認知和人格的誤導;對大學生社交中個人權利的侵犯,并提出“架起微信與現實的橋梁,防止大學生沉湎于封閉的自我空間”;“建立微信干預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交認知”;“搭建微信互動平臺,解決大學生社交中的問題”等應對策略[16]。

        2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據2012年對上海某高校本科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群體中5806%的人在使用微信,沒有使用過微信的學生中也有4839%準備近期開通使用?!袄^微博之后,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又一網絡群聚地?!盵17]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成為一些從事此類工作和研究的學者的關注點。

        楊敏認為,微信的出現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微信潮流的引領,易使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產生偏差;工作模式的轉變,使得大學生價值觀引導難度加大;工作平臺的拓展,使得校園網絡輿情監(jiān)控難以把握;工作門檻的降低,對校園“把關人”的角色要求提升;工作范圍的盲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增加。他提出了以下對策:第一,開拓“校園網絡,立德樹人”的新陣地,建設“素質過硬,技術全面”的新隊伍;第二,貫徹“網上引導,網下教育”的新途徑,實現“走進學生,虛實結合”的新跨越;第三,利用“語音對講,隨拍隨傳”的新功能,搭建“資源共享,服務至上”的新平臺;第四,創(chuàng)造“師生交流,親密無間”的新態(tài)勢,扮演“朋輩教育,知心知己”的新角色;第五,營造“安全互動,其樂融融”的新氛圍,把握“學生心理,輿情分析”的新動態(tài)[17]。

        李華瓊則認為,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第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挑戰(zhàn):要對微信有熟悉的認知,才能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由天然的中心地位變?yōu)槠降鹊膮⑴c者;第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挑戰(zhàn):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產生偏差,更容易產生微信依賴,成為使用過度的受害者、思想發(fā)生迷失等;第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挑戰(zhàn):既有的介體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第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體的挑戰(zhàn):增加了校園網絡輿情監(jiān)控的難度,進一步加劇大學生的“宅”現象。他也提出了“要迅速切入微信載體”;“提升主體的‘微能力”;“善用微信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創(chuàng)新”等應對措施[18]。

        3對新聞傳播的影響。新的傳播工具意味著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每一種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都不可避免地會給社會信息傳播、新聞傳播和傳媒生態(tài)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因此,新傳播工具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始終是新聞傳播學界非常關注的課題,微信的產生也不例外。

        蔡雯、翁之顥等基于對“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的追蹤觀察和對央視新聞頻道媒體策劃部的深度訪談,結合對其他媒體微信公眾賬號的觀察研究,認為“微信自身的傳播特征決定了它將對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模式產生新一輪的沖擊”;“微信在新聞內容的生產、推送、接收和反饋四個環(huán)節(jié)為新聞傳播帶來變革”:在新聞生產方面,不管是采訪、編輯還是產品設計,可加深與用戶的協(xié)作;在新聞推送方面,可實現細分式和精準性;在新聞接收方面,讓用戶真正把握主動權,碎片化地管理時間,自主選擇接收;在用戶反饋方面,可以為新聞機構提供更多資源。她們還認為,如果能突破“同質化現象嚴重”“數據分析匱乏”“推廣力度不足”等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發(fā)展瓶頸,微信對于新聞媒體將不僅是一條新的內容推送渠道,更是一次發(fā)掘用戶資源、將傳統(tǒng)媒體品牌優(yōu)勢向新媒體領域延伸拓展的難得機遇[19]。

        魏翥凡則認為,微博、微信“改變了國人的信息接收習慣,推動著傳統(tǒng)新聞業(yè)不斷嘗試與變革”,其對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影響主要包括“擴展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消息來源”“豐富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采訪手段”“充實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版塊內容”“提高傳統(tǒng)媒體主持人影響力”等[20]。

        三、 微信的應用研究

        微信傳播具有精準性、即時性、移動性、交互性、便捷化、人性化、多樣化、低成本、強黏性等優(yōu)勢,以及普及速度驚人,用戶數量龐大,發(fā)展?jié)摿o限等特點,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后,微信不但能夠單聊、群聊,而且能夠提供“廣播”信息的平臺,因而受到了企業(yè)、政府、新聞媒體乃至個人的青睞,紛紛進駐微信,利用微信傳播信息,開展宣傳,加強交流,服務公眾,謀求發(fā)展。微信的應用研究也成為微信研究的熱點。我國學界的微信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yè)應用、政務應用兩個方面。

        (一) 商業(yè)應用研究

        新的傳播工具就意味著新的商品推銷渠道和平臺,新傳播工具的用戶群就意味著新的市場。集合了諸多已有傳播工具的優(yōu)勢、用戶數量巨大(特別是以消費能力強的中青年人為主)的微信自然也引起了營銷研究者們熱切的眼光和期待。有人就喊出了這樣的口號:“誰先吃透微信營銷,誰就占領了3億人!”“占領年輕人的市場,就必須占領微信這塊營銷陣地”“如果前兩年錯過了微博營銷,你不一定后悔;可要是今天你錯過了借助微信去營銷,你一定會后悔!”[21]以微信營銷為主題的學術論文也非常多,通過“CNKI期刊”檢索,自2011年至今有221篇之多。微信的商業(yè)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和方法兩方面。

        1可行性。學者們認為,微信具有傳播方式豐富、信息到達率高、受眾群體龐大且年輕化白領化、成本支出低廉,以及互動性、即時性、私密性、強黏性等信息傳播優(yōu)勢,應用于商品營銷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為。熊濤、張兵等認為,微信應用于營銷具有四大優(yōu)勢:一是內容優(yōu)勢,微信傳播方式多樣,推送的內容豐富;二是成本優(yōu)勢,微信發(fā)送信息的成本非常低;三是受眾優(yōu)勢,微信的使用群體年齡層次集中在20-30歲,以都市白領為主;四是推送優(yōu)勢,微信既可以向微信好友定向推送信息,還可以通過基于位置服務功能來圈定附近的微信使用者并向他們推送信息。因此,受眾定位年輕人的企業(yè)、受眾群體精準的企業(yè)、區(qū)域化經營的企業(yè)和經常舉辦各種優(yōu)惠活動的企業(yè),“在運用微信營銷上有更天然的條件”[21]2-11。吳荊棘、王朝陽等也認為,“微信作為新興社會化媒體在營銷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隱營銷和私密化的互動傳播;低成本和國際化的信息分享;彈性社交及需求的個性化挖掘;微信與微博的多態(tài)互動營銷[22]。

        2方法。學者們根據微信的信息傳播特點提出了應用微信進行商品營銷的各種方法策略。張艷提出了微信營銷的四種模式:利用二維碼掃描進行 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營銷帶動線下消費)折扣;通過查看附近的人進行營銷信息的植入;通過開放平臺 + 朋友圈 + 公眾平臺進行互動營銷;通過漂流瓶進行品牌營銷[23]。

        熊濤、張兵等提出了微信營銷的三步走思路:第一步,初級營銷:建立公眾微信賬號,發(fā)布企業(yè)相關信息,建立足夠的粉絲群體;第二步,中級營銷:對粉絲進行數據化管理,細分用戶特征,進行包括優(yōu)惠、活動在內的初步的互動性交流;第三步,高級營銷:建立流程化客服體系,讓客戶對企業(yè)微信形成依賴,信任微信提供的信息產品選擇建議,實現微信在線銷售[21]21。

        還有一些學者針對一些具體行業(yè)或領域的微信營銷方法進行了研究,如聶靜認為,大學出版社微信營銷應“加強二維碼的應用”“注重推送內容的適配和適量”“探索多樣的內容形式”“強化服務的交互性”“逐步推進按章節(jié)計費的數字閱讀模式”“統(tǒng)一品牌風格”[24]。金雨希、張燕等認為,傳統(tǒng)媒體進行微信營銷需要“完善用戶體驗”“深挖用戶數據價值”“完善傳媒產業(yè)鏈”等[25]。謝征提出發(fā)展報刊官方微信應遵循“搶占相位”“延伸品牌”“適度營銷”“形成特色”等四原則[26]。郭澤德梁丹提出“官方微信整體定位,突出衛(wèi)視品牌理念”“注重用戶體驗,加強互動交流”“精選推廣方式,注重富媒體應用,形成傳播矩陣”“關注國家重大時事,展現媒體的人文力量”等提升省級衛(wèi)視官方微信傳播效果的方法[27]。

        (二) 政務應用研究

        微信龐大且繼續(xù)迅猛增長的用戶群,以及便捷而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也吸引了各級政府部門紛紛進駐,政務微信成為繼政務微博之后,官民對話、網絡問政的又一個重要渠道。自2012 年 8 月 30 日,廣州市白云區(qū)應急辦率先開通政務微信“廣州應急-白云政務”。一年多來,我國政務微信總量已達3000多個,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qū)[1]。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于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也首次著重強調了政務微信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將“政務微博、微信”作為與“政府新聞發(fā)言人制度”“政府網站”并列的第三種政務公開途徑。政務微信開通和使用情況已被納入了我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但目前研究政務微信的成果還非常少,學術論文總共不到10篇,主要集中在政務微信的功能、特征、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方面。

        關于政務微信的功能、特征,鄒巍、祎秋等認為,政務微信是網絡問政的新平臺,官民交流溝通的新渠道,能使政府“耳聰目明”[28];董立人、郭林濤等認為,政務微信是我國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公共管理、社會管理的新手段,有助于政府在處理突發(fā)事件中搶占輿論陣地,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務信息的輻射力,提升政務信息傳送的有效性[29]。陳超賢認為,與政務微博相比,政務微信具有以下特點:政務微信依托圈子關系網絡,社交屬性較強,私密性較好;政務微信的信息到達率更高,互動性更強;政務微信的信息效益較高,可控性更強[30]。而董立人、郭林濤等認為,政務微信的傳播具有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信息時效性、積極主動性、互動性、民智性等明顯特點[29]。

        學者們大多認為,當前我國政務微信發(fā)展存在一些問題,并有針性地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例如,有人認為,當前我國一些政務微信存在“定位混亂”“自說自話而不是交流對話”“遲遲未能‘轉正,給了山寨政務微信可乘之機”等問題,并提出了“做好政務微信定位”“打造優(yōu)質的政務微信內容”“加強政務微信互動”“及時打擊山寨政務微信”“以‘微博+微信為雙核,融合互補,推進新媒體問政”等對策[30]。有人提出了堅持真實性、時效性、互動性,提高應用水平、運營質量,建立支撐和保障機制等提高政務微信質量和水平的措施[29]。還有學者則分析認為,政務微信衍生于政務微博,但在運營思維上應做到兩個轉變:一是打造“關系”,弱化“信息”;二是強調“傳播”,弱化“平臺”[31]。

        四、結論與展望

        從總體看,我國的微信研究發(fā)展迅猛,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加入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之中,并從本體、功能和應用等三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產生了數量眾多的研究成果,不僅為人們更好地認識這一新興傳播工具的屬性、特征和功能提供了多種視角,而且從實踐層面看,也為人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微信提供了重要的觀念基礎、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指導。

        (一) 研究特點

        1實踐導向性。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一貫具有“實踐導向”的特點,每一種新的傳播工具或媒體的產生和應用,都會掀起新聞傳播界的研究熱潮?!皩嵺`導向”特點在我國的微信研究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微信自產生以來,就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特別是微信的每一種實際應用,如在社交上的應用,在營銷上的應用,在政務上的應用,在新聞傳播上的應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的應用等等,都引起學者們投入精力進行研究。雖然總的來看,我國的微信研究包括本體問題、功能問題和應用問題等三個方面的探討,呈現出一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征,但其中研究最多的還是微信的應用研究,呈現出更鮮明的“研究跟著實踐走”的“實踐導向”特點。

        2多層面性。從我國的微信研究主題和內容不難看出其具有宏觀、中觀和微觀等多層面研究相結合的特點。其中,宏觀層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微信的屬性、傳播特征、主要功能、應用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中觀層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微信在某些行業(yè)或領域中的應用原理、模式、原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如微信在商業(yè)應用、政務應用中的基本原理、模式、原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而微觀研究,則主要是對微信的具體應用案例的分析解剖等??偟膩砜?,我國的微信研究呈現出宏觀研究、中觀研究、微觀研究相互補充,多層面相結合的特點。

        3多學科性。雖然我國的微信研究以新聞傳播學者為主,但也吸引了社會學、營銷學、管理學、教育學、圖書情報學、倫理學、法學等方面的學者參與,他們運用各自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fā)研究微信的應用及影響,使我國的微信研究呈現出跨學科、多學科特點。

        (二) 存在的問題

        1膚淺性。雖然我國的微信研究成果近兩年猛增,也產生了一批具有開創(chuàng)性、有深度、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一些研究是隨著微信的興起而“一哄而起”的,其中許多是趕潮流、趕時髦性質的研究,比較膚淺。有些成果不但在材料上是東拼西抄,在觀點上是人云亦云,甚至在文字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雷同現象。因此,微信研究成果雖多,但高質量的成果不多,表面上的熱鬧恰恰說明它只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2功利性。從總體來看,我國的微信研究存在功利性傾向。它主要表現在:一是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20世紀原創(chuàng)媒介理論家、思想麥克盧漢曾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命題。對一種新傳播工具來說,其對社會的最大意義不是它傳播的信息,也不是它的具體應用,而是它可能帶來人們信息傳播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給社會帶來的變革。但我國的微信研究恰恰主要集中在應用研究方面,而對微信可能帶來人們信息傳播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變革缺乏重視和研究。二是在應用研究方面,重商業(yè)應用研究,輕其它應用研究。我國的微信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yè)應用方面,成果最多,其它應用研究成果非常少,連政務應用研究成果都屈指可數。

        3滯后性。由于“研究跟著實踐走”,加之微信在技術、功能和應用上都發(fā)展得非??欤梢哉f是日新月異。因此,我國的微信研究就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研究結果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微信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10版以來,目前已發(fā)展到50版,并由可用來單聊發(fā)展到可用來群聊,再發(fā)展到公眾平臺可用來群發(fā)信息。功能越來越多,甚至還在根據人們的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但有很多研究成果卻僅將微信界定為一種社交工具,而否定其媒介屬性。這種結論在微信發(fā)展的單聊和群聊階段可能是對的,但在微信發(fā)展到公眾平臺階段就不太準確了。因為人們通過微信不但可以接收騰訊網站推送的新聞,瀏覽騰訊微博內容,而且微信公眾號可以群發(fā)信息,這顯然不是一種社交工具所能涵蓋的,也無法解釋正在蓬勃發(fā)展的企業(yè)微信公眾平臺、政務微信公眾平臺,傳統(tǒng)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等。因此,認為微信只具有社交屬性而不具有媒介屬性的結論是研究滯后于微信發(fā)展的結果,是片面的。

        (三) 研究展望

        毫無疑問,隨著微信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普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學界很有必要進一步重視微信研究。展望未來,我國的微信研究需要重點在以下方面拓展與深入。

        1微信與公民表達。微信是信息傳播工具,也是公民表達的平臺。人們既利用微信來交流溝通,聯絡感情,也利用微信來表達和交流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和看法,行使公民權力,履行公民義務。微信既具有“私人領域”屬性,又具有“公共領域”屬性。目前,對微信的社交方面,已有學者進行了關注和研究,但對微信的公民表達方面,尚未有人涉及。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微信的公民表達對社會的意義更大,特別是對民主政治的建構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學界在未來研究中加以重點關注。

        2微信與輿論。雖然有學者提出,“從微信的傳播特征和用戶特征來看,微信將是輿論生成和活躍的重要平臺,也是輿論傳播擴散的重要渠道。”[32]但由于大多數學者只是將微信界定為一種社交工具,沒有充分認識到微信的大眾傳播能力,甚至否定其媒介屬性。因此,目前有關微信與輿論的研究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但從實際來看,便捷的交流方式、基于強關系的交流圈和高學歷、年輕化的用戶特征,使微信成為社會輿論易于生成,甚至非?;钴S的沃土。而微信交流圈成員滾雪球似地增長,基于強關系的交流圈極易形成共識,以及微信傳播幾近百分之百的到達率和微信公眾平臺的群發(fā)信息功能等,也使微信極易成為社會輿論擴散的渠道。因此,微信對于社會輿論的生成、擴散和引導的影響必須引起將來從事微信研究的學者的高度重視。

        3微信犯罪與治理。新的傳播工具就像人類所有的技術發(fā)明一樣,是柄雙刃劍,既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也可能被濫用,從而危害社會。“互聯網預言家”、《連線》雜志創(chuàng)始主編凱文·凱利曾指出,任何強有力的技術都會被強有力地加以濫用。微信作為一種強有力的信息傳播工具、社交平臺,在為人們提供信息傳播、社會交際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人為地惡意使用,甚至用于違法犯罪的問題。這理應引起學界的足夠警惕。而新的信息傳播工具的產生必然會對現有的信息治理模式、法律法規(guī)構成挑戰(zhàn),給其帶來需要調適、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微信犯罪與治理應該成為未來微信研究的重要課題。

        4國外微信發(fā)展。微信是目前全球下載量和用戶量最多的通信軟件,已經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影響力遍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東南亞、海外華人聚集,但目前我國的微信研究主要局限于國內。隨著微信進一步向全球化發(fā)展,微信研究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但研究微信在國內的發(fā)展、影響,而且研究微信在國外的發(fā)展和應用,并且進行比對互照,這樣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微信。這對于理解中西文化傳統(tǒng)、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受眾心理的差異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政務微信被納入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考核指標[EB/OL].( 2013-11-29)[ 2013-12-01]. 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3-11-29/1364115.shtml.

        [2]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播, 2013(6):122-127.

        [3]李蕾,高海珍.微信:3億用戶的背后[J].新聞與寫作,2013(4):34-36.

        [4]陳曉華.傳統(tǒng)報紙使用微信新媒體的現狀及問題研究[J].新聞傳播,2013(1):14-17.

        [5]汪夢竹.網絡社交新媒體的狂歡[J].媒體時代,2013(10):23-25.

        [6]王艷麗.從功能論角度探析微信的屬性[J].中國報業(yè), 2013(7):27-28.

        [7]謝新洲,安靜.微信的傳播特征及其社會影響[J].中國傳媒科技, 2013(6):21-23.

        [8]聶磊,傅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qū)[J].新聞記者,2013(5):71-75.

        [9]王歡,祝陽.人際溝通視閾下的微信傳播解讀[J].現代情報,2013,33(7):24-27.

        [10]譚震.傳統(tǒng)媒體如何借助微信擴大影響——微信的媒介功能及影響分析[J].中國記者,2013(5):101-102.

        [11]童慧.微信的傳播學觀照及其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13(9):61-66.

        [12]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7):71-72.

        [13]樊昌志,王勇,唐曉玲.傳播學應用教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4]李愛暉,李洋.關于微信社交功能的調查[J].青年記者,2013(27):37-38.

        [15]黃浩波,何衛(wèi)華,葉青.微信及其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圖書館學刊,2013(1):62-64.

        [16]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39-40.

        [17]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6):72-76.

        [18]李華瓊.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3):63-65.

        [19]蔡雯,翁之顥.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變革的又一個機遇——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為例[J].新聞記者,2013(7):40-44.

        [20]魏翥凡.微博、微信對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影響[J].聲屏世界,2013(8):64.

        [21]熊濤,張兵.玩轉微信營銷實戰(zhàn)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

        [22]吳荊棘,王朝陽.出版業(yè)微信營銷研究[J].中國出版,2013(8):3-7.

        [23]張艷.傳播學視角下即時性營銷模式與戰(zhàn)略實現——以微信營銷為例[J].中國出版,2013(16):18-20.

        [24]聶靜.淺議大學出版社的微信營銷[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2):57-59.

        [25]金雨希,張燕.有微信,更威信——論傳統(tǒng)媒體如何借力微信[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4):33-36.

        [26]謝征.官方微信及其在報刊媒體中的運用[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9):72-76.

        [27]郭澤德,梁丹.省級衛(wèi)視官方微信的框架比較研究[J].南方電視學刊,2013(4):73-77.

        [28]鄒巍,祎秋.政務微信讓政府“耳聰目明”[J].上海信息化,2013(7):10-13.

        [29]董立人,郭林濤.提高政務微信質量提升應急管理水平[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3(8):34-35.

        [30]陳超賢.政務微信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3(4):37-39.

        [31]龐胡瑞,單學剛.政務系統(tǒng)“微信風”已經蔚然成形[J].人民論壇,2013(22):68-69.

        [32]王勇,徐敬宏.微信撬動社會輿論新格局[J].網絡傳播,2014(1):12-14.

        猜你喜歡
        應用問題綜述微信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微信
        試論高壓供電系統(tǒng)無功自動補償的應用問題及解決措施
        中國經貿(2016年21期)2017-01-10 12:59:15
        道路橋梁施工中預應力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探析
        試析基建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研究與應用
        任務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1期)2016-08-06 18:33:10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微信
        微信
        国内国外日产一区二区| 男女射精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口爆吞精美臀国产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免费| 天堂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 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乱码一区|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国产噜噜亚洲av一二三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毛多水多www偷窥小便| 国产短视频精品区第一页| 在线日本高清日本免费| 精品国产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cc漫画免费| 在线va免费看成| 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区|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日本一级特黄aa大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AV综合A∨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