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堅,徐照秀,吳帥軍,蔡 力
(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醫(yī)院,上海200093)
環(huán)狀混合痔的處理是肛腸科比較棘手的問題,傳統的外剝內扎手術創(chuàng)傷大、愈合慢,術中皮橋處理不好易出現肛門狹窄,黏膜外翻溢液、控便能力下降等并發(fā)癥。目前流行的吻合器痔環(huán)切術(PPH)[1]費用較高,且操作技術要求高,一旦出現并發(fā)癥就較嚴重,在基層醫(yī)院難以推廣。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們采用分段外剝內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臨床效果較好?,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醫(yī)院收治的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60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2006年《痔診療指南》[2]制定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22~73(56.5±7.9)歲;病程<5 a者20例,≥5 a者40例;入院檢查無代謝性和內分泌疾病。將患者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各30例。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常規(guī)術前準備,術前將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包溶解于2 000 mL水中口服,進行腸道準備。麻醉采用腰麻或骶麻,體位為折刀位、側臥位或截石位。改良組采用分段外剝內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術。先擴肛至4指,按照痔的自然分界設計切口,行放射狀切口3處;行V形切口剝離外痔皮瓣及靜脈叢并止血,盡量向兩側潛行剝離靜脈叢至齒線上0.5 cm;切口外緣延伸至痔緣周邊2 cm處,切口保持細長柳葉狀;于痔核基底部1/3處用10-0線縫扎痔組織,注意止血;于兩處結扎點之間齒狀線上0.5 cm左右黏膜處,用自帶負壓吸引的一次性痔套扎器套扎形成“△”形位置,依此類推處理其余位置。對照組行常規(guī)PPH治療。在距齒狀線3 cm處,采用管形痔吻合器對整個肛管四周做單荷包縫合;3點處進針,對側帶線。吻合口處外敷數字紗布及明膠海綿止血消炎,痔瘡寧栓納肛。兩組術后抗生素治療3 d,術后當日流質、第2天半流質;術后24 h開始痔疾洗液熏洗坐浴,He-Ne激光照射創(chuàng)面,每日換藥;肛門內納入痔瘡寧栓,2次/d。
1.2.2 指標觀察方法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3]評價術后第1天、第1次排便、術后1周的疼痛情況,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數據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n=30,±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n=30,±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改良組 23.30±2.53 5.97±1.29 7 570±432#對照組24.87±2.37 5.93±1.28 9 551±434
2.2 兩組術后各時點VAS比較 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fā)生肛門狹窄1例、皮贅形成7例、出血1例,改良組分別為0、1、0例;兩組比較,P 均 >0.05。
鑒于對肛墊學說的認識,痔的手術方式由過去的盡可能徹底在解剖學上將痔切除,改為術中盡可能保留肛墊組織的結構,以達到術后不影響或盡可能少影響精細控便功能的目的[4]。從1937年至今,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較常見的一種術式。傳統的外剝內扎術對于單發(fā)或相對孤立的內痔根治效果好,缺點是一次最多切除3處痔塊。切除的3個母痔創(chuàng)面之間需要保留一定量的黏膜橋,如切除組織過多,皮膚黏膜保留不夠,術后可能出現肛門狹窄或肛門失禁;如果切除過少,則影響手術的根治性,術后易發(fā)生皮贅殘留、皮橋水腫、復發(fā)等[5]。傳統外剝內扎術很難徹底潛行剝除靜脈叢血管,且術中出血多,手術切除了部分齒狀線及肛墊組織,因而術后排便功能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手術創(chuàng)面大,愈合時間長。
表2 兩組術后各時點VAS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后各時點VAS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VAS術后第1天 第1次排便 術后1周改良組 4.83±1.80* 3.03±1.16* 1.33±0.88*對照組4.10±1.77 2.47±1.10 0.97±0.89
1998 年,意大利 Longo教授首次提出 PPH[4];該術式可復位脫垂肛墊,阻斷痔上動脈對痔區(qū)的血液供應,導致術后痔體萎縮,可保護肛門功能。但PPH也有其缺點,首先吻合器費用昂貴,且手術并發(fā)癥一旦出現都比較嚴重,所以PPH只是對傳統手術的一種補充,而不是取代[5]。改良分段外剝內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懸吊術是受肛墊下移學說[6]及PPH手術的啟發(f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在傳統外剝內扎手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該術式有效地解決了環(huán)狀混合痔脫垂出血癥狀,確保了肛管括約肌的生理結構不受破壞,術后出血、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明顯減少,排便功能無明顯變化,且能很好地處理環(huán)狀混合痔的脫垂、水腫問題。
本研究應用改良分段外剝內扎配合痔上黏膜套扎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與PPH相比,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的疼痛、術后并發(fā)癥均無顯著性差異,但明顯降低了住院費用。改良組術中所用的膠圈套扎是一種簡單、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被認為是非手術治療痔瘡最有效的手段[9],也是目前歐美國家治療混合痔和直腸黏膜脫垂的首選方法[10,11],被作為Ⅱ、Ⅲ期內痔的一線治療方案[12]。該方法盡量減少對齒線區(qū)和肛墊組織本身實施太大范圍的手術,而是放射狀切口切除外痔、剝離曲張靜脈。將兩切口間的痔上黏膜處套扎,與兩切口的結扎點形成“△”形關系,利用套扎的直腸黏膜做懸吊支點,將脫垂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膚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有利于判斷并處理增生的病理性組織,保留正常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膚及肛緣皮膚,避免過度損傷而產生后遺癥[13]。另外,該術式使下移的肛墊恢復正常解剖位置,起到了肛墊復位上移的功效,與PPH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并且,手術費用明顯降低,套扎器為醫(yī)保范圍使用,患者負擔明顯減輕。因此,該方法療效佳,操作簡便,患者負擔減輕,適合在基層醫(yī)院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PPH)暫行規(guī)范》修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4):342.
[2]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16-463.
[3]盛卓人,王俊科.實用臨床麻醉學[M].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82-783.
[4]傅傳剛.痔手術治療的術式演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11):686-688.
[5]趙寶明.正確掌握經典痔切除手術[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5,33(4):6.
[6]Longo A.Treatment of hemorrhoidal diedse by reduction of mucose and hemorrhoidal prolapse with a circular stapling device,A new procedure proceeding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C].Roma:1998,777-784.
[7]傅傳剛.重視PPH在痔治療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6):437.
[8]loder PB,Kamm MA,Nichds RJ,et al.Hemorrhoids:path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etiology[J].Br J Surgery,1994,81(7):946.
[9]翟敏,孫建華.套扎法治療痔瘡的國內外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1):28-29.
[10]Kleinubing H Jr,Pinho MS,Ferreira LC.Longitudinal multiple rubber band ligation: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treat mucosal prolapse of the anterior rectal wall[J].Dis Colon Rectum,2006,49(6):876-878.
[11]Liberman H,Hughes C,Dippotito A.Evalution and outcome of the delorme procedure in treatment of rectal outlet obstruction[J].Curr Surrg,2005,62(6):609-612.
[12]Rivadeneira DE,Steele SR,Ternent C,et al.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morrhoids(revised 2010)[J].Dis Colon Rectum,2011,54(9):1059-1064.
[13]肖麗新,陸金根.外剝內扎懸吊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7,5(4):46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