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敏
去年寒假,臨近開學時遇上了大雪,我們這里是個山區(qū)小縣城,積雪和冰凍導致盤山公路上交通癱瘓。班里的很多同學都在班級群里發(fā)愁這樣的惡劣天氣怎么去學校。大家正在QQ群里嚷嚷的時候,班上的一個同學發(fā)表了一條“說說”:“今天打電話給班主任了,老胡說學校決定把開學時間延遲兩天,看到的同學請相互轉(zhuǎn)告。”或許是因為這條“說說”來得太及時也太大快人心了,幾個小時里就有了上百條轉(zhuǎn)發(fā),別的班里的不少同學也都知道了。雖然下面也零星有幾個人表示質(zhì)疑,但始終沒有人出來澄清。
那時候我家住在鎮(zhèn)上,離學校還算近,雖然看到了那條“說說”,但總是不放心,開學那天還是按時去報到了。到了學校,立刻就明白這則消息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校長和老師早早地到了,門口擠滿了送行的家長,同學們忙著搬新書和布置開學典禮的場地,冷清了一個嚴冬的學校變得溫暖熱鬧起來。
看著絲毫沒受大雪和傳言影響的學校,我一邊慶幸著自己沒有相信那條延遲開學的傳言,一邊加快了腳步。一路經(jīng)過的教室都是課代表喊著交作業(yè)的聲音和同學們嘰喳的聊天聲,像集市一樣喧鬧,但我們班教室卻特別安靜。推門進去,發(fā)現(xiàn)偌大的教室里就稀稀拉拉坐著十幾個同學,他們見我進來都露出特別開心的表情:“終于又多了一個!”班主任老胡進教室的時候,我們明顯感受到一股低氣壓,低著頭假裝在訂正卷子,卻不由自主地朝門口看去,希望這時候可以再多幾個同學推門進來。但一直到中午人還沒來齊,老胡一個個打電話過去才知道,原來很多同學看了那條“說說”都信以為真,根本就沒打算今天來報到!
知道了真相的同學匆匆趕來,了解了原委的老胡大為光火,在班里狠狠地訓了一番話,那個惡作劇的制造者一直低著頭,頭都快低到課桌底下去了。
然而其他人真的都只是受害者嗎?傳播一條謠言可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都說謠言止于智者,但網(wǎng)絡的快捷讓我們忘了思考與求證,習以為常地用動動手指代替動動腦子,不知不覺中一個小小的“惡搞”經(jīng)過上百個人的手越傳越“真”,而我們每個人都成了那個證明街上有老虎的“第三人”。那許多網(wǎng)絡上的謠言和騙局,或許就是這樣風生水起的吧。
謠言并不是網(wǎng)絡時代才有的,但網(wǎng)絡的普及顯然加速了謠言的傳播。我們之所以輕易地相信謠言甚至積極參與到它的傳播中去,實際上跟謠言本身的“似是而非”以及它契合了我們的某種想象與期待有關。就像這個故事里,因為大雪而推遲開學是有可能的,而且也許正是多數(shù)同學期望發(fā)生的事。如果換成“開學第一天要進行分班考試”,恐怕多數(shù)同學就會抱著“寧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去四處打聽、求證了吧。
對,別忘了求證!只要學會追問“你聽誰說的”,找到信息的最初來源,就可以基本判斷出傳聞是否可靠。比如這個故事中的這條“說說”,既然它宣稱是班主任老胡說的,那么只要給老胡打一個電話,謠言便不攻自破了。其實,網(wǎng)絡不僅給謠言提供了傳播渠道,也同時給辟謠帶來了便利條件,比如“哈佛大學圖書館墻上的20條格言”曾經(jīng)在中文網(wǎng)絡上廣泛流傳,而一位中學教師只是發(fā)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哈佛大學進行求證,很快就得到了哈佛大學的回復,證明那是假的。實際上在社交網(wǎng)絡上找一位哈佛學子求證,也一點都不困難,對不對?
懷疑精神并不是叫你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叫你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和作出判斷。這,也是社交網(wǎng)絡教會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