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玲
1 問題的提出
前段時間聽了一位教師的校內公開課,課題是“腐乳的制作”(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專題1中的課題2)。在一節(jié)課的45 min中,前30 min的時間都用在向學生介紹的毛霉特點(同化類型、異化類型、適宜溫度、生物學分類、生殖方式等)以及與酵母菌、醋酸菌、毛霉這3種微生物的比較,并通過系列訓練題進行課堂檢測與反饋;剩下的15 min用PPT以填空的方式領著學生對著教科書完成了實驗設計部分的實驗流程、操作提示和結果分析與評價的教學。這樣就使得本課時的實驗設計的教學相對被沖淡了,時間安排上也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那么,教師應如何把握一節(jié)課的課時教學重點?
不同的高中生物教學體系范圍有著不同的重點,如整個高中生物學內容、每一個模塊、每一章節(jié)、每一課時等,都有著各自的教學重點。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師如果對多項教學內容平均使力,就會出現(xiàn)“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中確定重點,設計出適合的應對策略。
2 課時教學重點的概述
2.1 課時教學重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是教學的重心所在,是指在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教學內容。顧名思義,課時教學重點是指在一個課時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教學內容,是體現(xiàn)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要求的最本質的部分,如在“腐乳的制作”一課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內容是腐乳制作的原理與實驗設計。
2.2 課時教學重點的成因
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某一內容之所以成為重點,可能是因為其本身在學科知識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光合作用的過程;或可能是其與前面知識聯(lián)系緊密、對后續(xù)學習又具有重大影響,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也可能是其能對學生有深遠教育意義或功能,如孟德爾科學研究方法的假說—演繹法;還可能是因為其對解決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能有所幫助,如學生練習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或有代表性的問題;等等。
2.3 課時教學重點的特點
課時教學重點一般是穩(wěn)定的和長期不變的。課時教學重點不會因為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了就消失,而是在一定時段會始終貫穿于教學中。這是由于生物學的重點內容大多都是在生物知識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高中生物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過程、生命的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等核心觀點生物學實驗等,一直是貫穿于整個高中生物教學始終的重點。
也有少數的課時重點具有暫時性,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如“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中的計算問題”,教師可能會專門拿一節(jié)課來解決。這時如何消除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就成為了本課時教學的重點,但問題解決后,它就不再是重點了。
3 課時教學重點的確定
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的教學是糊涂的教學,沒有教學重點的教學則是低效率的教學。相對于課堂教學雜亂無序、效率低下來說,“有效”教學的研究應運而生。“有效”應該是“有序、高效”。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如果各項教學內容平均使力,甚至本末倒置,教學效果則不能得到保證。欲實施“有效”教學,教師首先需準確地確定課時教學的重點,這是使課堂教學向著有序、高效的態(tài)勢發(fā)展的前提。
3.1 課時教學重點的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是針對教材而言的,是構成每個教學階段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本身、作者的編寫意圖、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新課標的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等來確定教學重點。重點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生物學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都可作為教學重點。
針對教材的新授課、復習課,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本身、作者的編寫意圖、上級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新課標的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或大綱)等來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針對操作的實驗課,除依據知識本身之外,還要依據操作技能要求、實驗藥品的取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等確定其教學重點。針對練習的講評課,教師則要依據出錯率的高低、出錯的原因等來確定需要重點講解的題目、涉及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等內容。
3.2 課時教學重點的確定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重點的確定同樣也無一定的方法。不同的課時內容、不同的任課教師,確定課時教學重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就筆者而言,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后采用過如下的一些方法來確定課時教學重點。
(1) 教學用書套用法。
每本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從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為出發(fā)點,《教師教學用書》每節(jié)內容都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策略、答案和提示、參考資料等欄目。因此,每課時的教學重點可以直接套用《教師教學用書》上提供的現(xiàn)成內容,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教師可能采用此方法的較多。
(2) 學習內容分析法。
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體系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如“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內環(huán)境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等內容是理解后續(xù)學習內容“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和“通過神經、體液和免疫調節(jié)來維持穩(wěn)態(tài)”的基礎,故它們是“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細胞代謝是細胞內每時每刻所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統(tǒng)稱,細胞代謝中包含著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而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其他生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間接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的物質和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中,“光合作用的過程與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是這部分的教學重點??梢?,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習內容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是否為教學重點。
(3) 課標大綱分析法。
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根本依據。從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中可見,整個中學生物教材體系中的重點內容有細胞代謝、遺傳和變異、生態(tài)學等,這些稱全書重點,是重點的最高層次。具體落實到教學時,一般先在總目標中尋找主題單元的目標,比如“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這一章節(jié),通過閱讀課程標準關于總目標的規(guī)定,不難看出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以及“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接著在分類目標中尋找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中細化,比如,將內環(huán)境的組成及三者關系分開講述,先讓學生了解體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相關概念,后通過觀看動畫,理解內環(huán)境的三者之間的關系,最后畫關系圖。
確立重點的方法是通常是教師自己分析教材或直接套用教參提供的,而最好方法是在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把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教材、教參、學生情況等有機整合起來,從而科學確定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的教學重點。一般來說等級要求“B”、“C”級的為重點內容,但也不是說“A”級識記層次的內容不重要,這部分知識往往是作為進一步提高的基礎,若忽略了則會影響后續(xù)重點知識的學習,甚至讓一些非難點內容轉化為難點,進一步加大了教學難度。重點的確立還可從學生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角度來考慮,如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已成為一個涉及人類和所有生物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平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生態(tài)學的核心內容,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節(jié)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4 結束語
俗話說:“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課時教學重點的確立,能讓教學提綱挈領,有的放矢,舉重若輕,方便教師的教,也利于學生的學,為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