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慈軍
上一期刊物中,我們談了孔子的為人之道,現(xiàn)在,再來看看“仁”與“禮”這兩大思想在孔子的處世之道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處世理想:崇尚周禮,建立安定有序的社會
孔子認為其所處的社會“天下無道”“禮樂崩壞”,具體表現(xiàn)為“僭越”現(xiàn)象層出不窮。比如,身為大夫的季氏卻以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于庭,孔子感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身處亂世而思變,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該“克己復禮”以改變這一局面。他崇尚周禮,“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周禮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以及上下等級的秩序規(guī)定、尊卑長幼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chǔ),是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的主要手段,遵循禮可以求得社會和諧。所以孔子教導弟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當然,建立安定有序的社會僅靠“復禮”是不夠的??鬃釉谠O(shè)計以“禮”治理亂世藍圖的同時,還強調(diào)“以德為政”,這就涉及前幾期總結(jié)過的孔子的政治思想,這里就不贅述了。
處世態(tài)度: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治國之道,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卻屢屢碰壁,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放棄。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p>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p>
荷蕢者聽出了孔子通過擊磬傳達的心聲,說出了“深則厲,淺則揭”這樣富含哲理的話,他認為孔子不必固守自己的理想,要通權(quán)達變。雖然無法辯駁,但孔子還是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待賈者也”,因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面對強大的社會勢力,個人的力量渺小微弱,抗爭無濟于事甚至會招來禍患,妥協(xié)則心不甘,于是長沮、桀溺選擇避世,“耦而耕”,圖個清靜自在。他們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勸導孔子及其弟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必與世抗爭。佯狂避世的楚狂接輿道出了這樣做的原因:“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當然知道這難以挽回的社會局勢和個人的弱勢,但避世不是他的性格:“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子沒有選擇隱居避世來獨善其身,而是選擇了積極入世,明知理想很難實現(xiàn),同志者很少,同情者不多,且常常受到社會的誤解和排擠,但他懷著“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信念,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處世原則:秉持中庸,堅守和而不同
孔子一生,門生眾多,游歷豐富,社交甚廣,“中庸”是其處世所秉持的原則。
子貢曾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好,孔子答道:“師也過,商也不及。”繼而又說:“過猶不及。”既然子張做得過頭,子夏做得不夠,那么兩人都有問題,“過”與“不及”是一樣的,這告訴我們做事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許多人把“中庸”理解為“折中”,這有違孔子本意。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p>
“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稱“鄉(xiāng)人皆好之”的好好先生為“鄉(xiāng)原”,并恨恨地說:“鄉(xiāng)原,德之賊也?!笨梢姡鬃拥摹爸杏埂笔怯性瓌t的,不是簡單地和稀泥、避矛盾。“君子和而不同”,孔子主張的“中庸”是追求不同事物之間的平和協(xié)調(diào),在適當?shù)臅r間和機會,持適當?shù)膽B(tài)度對待人們的感情和行為,比如“以直報怨”。
中庸之道應(yīng)該如何施行呢?以與人交往為例,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以“義”為紐帶和橋梁,既不親近哪個,也不疏遠哪個:“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边@樣,人們才會各守本分,社會才會和諧?!盁o適也,無莫也”就是對中庸之道的詮釋。
可見,“中庸”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把握對立的兩端,不以其中任何一端行事,權(quán)衡后以用其中,主張穩(wěn)健;符合常道,合情合理;寬容包納,和而不同。
【練一練】閱讀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1.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p>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p>
(1) 前兩則材料中蘊含的儒家思想是
,踐行這種思想的準則是 。
(2) 綜合這三則材料,簡析“鄉(xiāng)原”和“君子”的品行。
2.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蛉?!”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p>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 根據(jù)上面的材料,簡要歸納孔子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
(2) 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處世態(tài)度。
【參考答案】
1. (1) 中庸之道 義(“道義”“仁義”也可)
(2) “鄉(xiāng)原”表面上忠厚老實,實則不講原則;貌似中庸,實則違背堯舜之道,偏離了人道精神和社會公正。君子始終以“義”為準繩,講求仁德、忠信、廉潔和公正。
2. (1) ①社會動蕩,秩序混亂。②天下無道,士人避世。③德政禮治的主張難以推行。
(2) 孔子提議出兵討伐陳恒屢遭拒絕,但他還是強調(diào)自己曾身為大夫而“不敢不告”;孔子不聽從隱士接輿“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的勸導,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zhí)著,表現(xiàn)了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理想而奮斗的堅忍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