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孫志霞,楊艷艷,劉桂鋒,王 輝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多層螺旋CT在診斷宮頸癌中的對比分析
徐瑩瑩,孫志霞,楊艷艷,劉桂鋒,王 輝*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33)
宮頸癌是人體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且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占首位[1]。在臨床上婦科檢查和細胞學檢查是確診的主要依據,但結果還有一定的局限性[2]。早期、正確診斷是臨床選擇治療方法的前提,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目前,彩色多普勒超聲和多層螺旋CT是臨床宮頸癌診斷的主要檢查手段[3]。本文對50例宮頸癌患者的超聲、CT與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其在宮頸癌診斷中的價值,提高宮頸癌診斷的符合率,為臨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經手術及病理證實、且術前1-2周內行腔內超聲、多層螺旋CT檢查的宮頸癌患者50例,年齡22-68歲,平均48歲。臨床上以接觸性出血、絕經后出血及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4]。婦科檢查發(fā)現宮頸不同程度增大,可見宮頸糜爛及菜花狀或結節(jié)狀腫物。
1.2 檢查方法 采用東芝790-A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4-8MHz?;颊吲趴瞻螂祝鶕銮闆r選擇經陰道或經直腸檢查方式,取膀胱截石位,探頭頂端放耦合劑外套隔離套進行縱向、橫向、多方位多角度掃查,先用二維超聲觀察子宮體大小、形態(tài)、回聲及內膜厚度、宮腔情況,然后將探頭向外退,觀察宮頸大小、形態(tài)、回聲及有無占位病變,宮頸黏膜及部分陰道情況,同時觀察宮旁情況,并注意髂窩、腹腔有無積液,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ima-ging,CDFI)檢測宮頸血流分布并測量血流阻力指數(resistanceindex,RI)。
CT檢查:均使用東芝640排全身CT掃描設備,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以恥骨聯合向上掃描,至宮體顯示完畢。增強掃描經右側肘前靜脈以5.0 ml/s流速應用Olrich注射器注射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mg/ml)60-100ml,對比劑總量依據掃描時間而定繼以相同流速注入生理鹽水36ml。掃描參數:120kv,300-350mA,0.5mm×320i,層厚0.5 mm,視野350mm×350mm,Rot.time 0.6s,采用螺距為53。采集靜脈期圖像選擇注藥后約55-58s掃描。
由3名經驗豐富的影像診斷醫(yī)生分別進行分析和診斷,按照國際婦產科協(xié)會FIGO 2009標準進行分期對比[5]。
2.1 收集的50例患者,分別由腔內超聲、CT確診為宮頸癌,其病理分型結果:鱗癌44例、腺癌6例。
2.2 宮頸癌的腔內超聲、CT檢查分期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如下:
腔內超聲及CT檢查方式分期總準確率分別為:74%、82%。
2.3 各檢查方式的影像學表現
腔內超聲及CT表現:
腔內超聲表現:診斷Ib期10例,經病理證實10例,其中5例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50%,超聲顯示宮頸管回聲增強,粗細不均,部分顯示不清,部分宮頸不同程度肥大,厚徑小于4cm,宮頸管移位,其中8例宮頸可見實質不均質低回聲團塊,直徑約為1.5-2.5cm不等,形態(tài)尚規(guī)則,邊界尚清,均位于宮頸內,肌層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CDFI:團塊內可見散在分布的點狀及短棒樣血流信號;Ⅱa期21例,經病理證實18例,其中14例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77.8%,超聲顯示宮頸形態(tài)不規(guī)則,輪廓不清,宮頸肥大,厚徑大于4cm,回聲不均,宮頸粘膜線消失,宮頸局部可見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實質不均質低回聲團塊,部分低回聲內有強光斑,其中14例可見直徑大于4cm實質不均質低回聲團塊凸向陰道,1例合并有宮腔積液,無明顯宮旁侵犯,CDFI:顯示瘤體內部血流信號多呈樹枝狀,周邊血流信號不豐富,頻譜顯示大多顯示為高速低阻的動脈頻譜,RI:0.42-0.63;Ⅱb期19例,經病理證實22例,18例均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81.8%,超聲顯示宮頸不規(guī)則增大,厚徑大于4cm,與周圍分界不清,宮頸粘膜線消失,整個宮頸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以不均質低回聲為主,部分低回聲內可見光點、光斑,回聲不均,宮頸局部可見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實質不均質低回聲團塊,直徑均>4 cm,經手術病例證實3例與膀胱粘連,探頭推移宮頸,膀胱與宮頸沒有相對移位,CDFI:顯示瘤體內部血流信號多呈樹枝狀,周邊血流信號不豐富,頻譜顯示大多顯示為高速低阻的動脈頻譜,RI:0.42-0.63,宮頸癌分期越高阻力指數相對越低。
CT表現:
診斷Ib期9例,經病理證實10例,其中6例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60%,顯示宮頸管部分顯示不清,宮頸不同程度增大,其內可見等密度團塊,直徑約為1.6-3.5cm不等,邊界尚清,均位于宮頸內,子宮肌層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Ⅱa期18例,經病理證實18例,其中15例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83.3%,顯示宮頸不同程度增大,可見等或混雜稍低密度腫塊,直徑均大于4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宮頸管消失,宮頸邊緣宮旁組織顯示清楚,近端陰道部分結構紊亂。Ⅱb期23例,經病理證實22例,20例均與病理分期相符,準確率90%,顯示宮頸不規(guī)則增大,可見等或混雜稍低密度腫塊,直徑均大于4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腫塊與宮旁組織分界不清,宮旁脂肪間隙密度增高,其內可見不規(guī)則增粗索條影。3例腫塊與膀胱分界不清,膀胱壁局部增厚,經術后病理證實,腫瘤與膀胱壁粘連。本組發(fā)現盆腔內淋巴結影(短徑>1cm)共2例,術后病理證實淋巴結轉移3例,漏診1例,盆腔淋巴結的轉移和宮頸癌的生存之間有著密切關系[6]。
3.1 超聲檢查優(yōu)勢
超聲檢查具有操作方便簡單、價格低廉,無輻射可反復檢查等優(yōu)點,可以動態(tài)了解腫瘤的大小、位置、形態(tài),及腫瘤內部結構和來源臟器,與臨近組織的關系,又可對腫瘤的物理性質進行鑒別,CDFI還可觀察腫瘤內部血流情況[7]。本組宮頸癌經陰道超聲Ⅰb期、Ⅱa期、Ⅱb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50%、77.8%、81.8%,是否有宮旁侵犯是Ⅱa和Ⅱb期的分界標志,而Ⅱb期以上患者需要選擇放化療治療。腔內超聲探頭頻率高,分辨率高,探頭能直接接近病變,不受膀朧充盈影響等,對宮頸癌的檢出率大大提高并且更利于觀察肌層浸潤程度以及漿膜連續(xù)性,因此,彩超檢查是宮頸癌普查的首選方法,合理應用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和手術后療效觀察,對于腫瘤的分期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治依據。
3.2 CT檢查優(yōu)勢
多排螺旋CT具有掃描時間短,圖像質量高的特點,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表現,盆腔內實性包塊有時難以確定來自子宮或附件,CT可以進行圖像的多平面重建,反映病變解剖關系,比較清楚地顯示子宮、陰道及鄰近器官正常結構和異常病變,并可以通過圖像后處理功能了解腫瘤的血供。增強掃描能夠明顯提高病變組織的顯示,更完全地觀察病變生長形態(tài)和鄰近組織侵犯特點,對腫瘤鑒別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組宮頸癌Ⅰb期、Ⅱa期、Ⅱb期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60%、83.3%、90%。是否有宮旁侵犯是Ⅱa和Ⅱb期的分界標志,而Ⅱb期以上患者需要選擇放化療治療。因此,多層螺旋CT檢查對正確診斷宮頸癌、劃分宮頸癌的分期以及對治療方案的確立,都有重要的價值。
3.3 各檢查方式誤診原因
腔內超聲診斷:Ⅰb期10例,誤診5例,其中例Ⅱa期3例,Ⅱb期2例,Ⅱa期21例,漏診7例,其中Ⅰb期6例,Ⅱb期1例,Ⅱb期19例,誤診1例為Ⅱa期,分期錯誤的原因,Ⅰb期主要是因為病變范圍小,病灶多生長于宮頸外口,由于宮頸外口呈粗顆粒狀以及氣體干擾,使探頭難以緊貼,致使陰道超聲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分期錯誤。Ⅱa期是分期錯誤率最高的一期,是因為宮頸與陰道解剖方向的復雜性,使超聲對陰道受侵的情況不能正確估計,Ⅱb期腫瘤邊緣的細微浸潤及伴有的炎癥水腫經陰道超聲無法區(qū)分,而局部巨塊型腫瘤邊界不規(guī)則或模糊使對周圍組織浸潤情況的診斷假陽性率增高,因此導致分期過高或過低。本組總分期正確率為74%(37/50例),高估分期12%(6/50例),低估分期14%(7/50例)。超聲在判斷腫瘤與鄰近組織關系及盆腔轉移方面有很大局限性,這是因為有腸腔氣體干擾及超聲波遠場強度衰減所致;對較大腫瘤難以攝取全部圖像;對小于2cm的實性腫瘤又較難檢測,所以導致誤診。CT診斷:Ⅰb期9例,誤診3例,其中例Ⅱa期2例,Ⅱb期1例,Ⅱa期18例,誤診3例,其中Ⅰb期2例,Ⅱb期1例,Ⅱb期23例,誤診3例,Ⅰb期1例,Ⅱa期2例,分期錯誤的主要原因為48%的Ⅰb期腫瘤為等密度病變,正常的宮頸基質與腫瘤之間缺乏對比,對病變大小不能正確作出估計,Ⅱa期是經常被高估的一期,是因為宮頸與陰道解剖方向的復雜性及部分容積,使CT對陰道受侵的情況不能正確估計,Ⅱb期分期的錯誤,因為多樣的子宮韌帶、宮旁組織、炎性病變或其他疾病可引起類似宮旁浸潤的改變。有時缺少對比,卵巢也可被誤認為是腫瘤侵犯[8,9]。本組總分期正確率為82%(41/50例),高估分期8%(4/50例),低估分期10%(5/50例)。缺乏組織的對比是其錯誤的主要原因,對腫瘤的大小不能正確的估計以及對陰道受侵的情況不能正確判斷。
3.4 由于超聲具有檢查方便快捷、價格低廉、可移動性,無輻射可反復檢查,并可實時動態(tài)觀查等,CDFI還對腫瘤的良惡性分析有一定的診斷價值,所以超聲可作為宮頸癌檢查的首選方法,CT對宮頸癌的檢出率雖高于超聲,且CT對于早期宮頸癌的診斷敏感性也高,但CT由于其不可移動性,及檢查費用遠高于超聲,致使偏遠山區(qū)的普查受限,所以CT可作為宮頸癌的重要補充檢查方法,兩者結合應用能為臨床醫(yī)生選擇治療方法及預后提供重要的依據。
[1]盧振華,鄧擁軍.宮頸癌常用篩查技術綜述[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
[2]李 莉,耿 力.液基薄片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7,3(2).
[3]WHO.Comprehensive cervical control.A guide to essentialpractice[S].WHO,Austria,2006.
[4]李 瑩,任艷蕾.經陰道超聲診斷盆腔腫塊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781.
[5]中華醫(y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64-466.
[6]荊春麗,楊 光.陰道彩超對盆腔腫塊的診斷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851.
[7]Eiriksson LR,Covens A.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 in cer-vical cancer:the future[J].BJOG,2012,119(2):129.
[8]Yu KK,ForstnerR,HricakH.Cervical carcinoma:role of imaging[J].Abdom Imaging,1997,22:208.
[9]Kim SH,Choi BI,Han JK,et al.Preoperative staging of uterinecervical carcinoma:comparison of CT and MRI in 99patients[J].JComputAssistTomogr,1993,17:633.
2013-01-21)
1007-4287(2014)02-0278-03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