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霞
“上課總要努力做到實實在在,又不呆板;力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種角度思考,同時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又十分有序;注意從認知結構、思維訓練、能力培養(yǎng)、情感體驗四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從易到難的探索?!边@段出自李烈《給生命涂上愛的底色》中的話,深為竇桂梅贊賞,也成為不少教師的教學座右銘。
到竇桂梅工作室學習過、曾在全國第三屆“七彩語文杯”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上獲得特等獎的語文教師吳志誠也一直追求、實踐著李烈所描述的課堂。他勤于思考,精研教學,以“實效”為目的,以彰顯學生個性的語文實踐為主題,積極進行探究,形成了自然質樸而又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
變與不變
同一篇課文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就會產生大不相同的教學效果。吳志誠認為,要想提高教學實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調整自己的教學思維,嘗試新穎、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他十分注重突破既有的教學方式,經常從不同的教學角度發(fā)掘語文教學新的可能性。
“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最能說明吳志誠在教學中的深度思考,也最能反映他在教學上的靈活多變。2011年11月5-6日,在以“智慧·互動·成長”為主題的第四屆全國青年教師風采展示活動中,吳志誠展示了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兩次設計,得到了竇桂梅等人“這展現(xiàn)了青年教師成長的無限可能”的熱情夸贊。
在兩次教學設計中,吳志誠都著眼于學段教學的特點,立足于文本,讓學生深化體驗。第一次教學設計以“火光映照下的‘冷”為教學主題,第二次教學設計以“火光映照下的‘暖”為教學主題,將教學重心從體會童話故事的悲傷轉為感悟童話世界的美好,取得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
吳志誠不僅常?!按蚱谱约骸?,也常?!按蚱苿e人”。在《漁歌子》一課的教學中,吳志誠通過三個“打破”使課堂趣味十足、詩意盎然。首先,他打破一般教師簡單羅列詩人資料的教學方式,在介紹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生平時,通過“趣說網名”的課前游戲引出詞的作者——“煙波釣徒”張志和。這個導入游戲突出了文本與學生的“關聯(lián)性”,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作者的距離,既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了鋪墊,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其次,他打破古詩詞教學逐詞逐句提問串講的陳舊套路,采取變序教學的做法,在初讀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直接引導學生探討《漁歌子》最后一句的關鍵詞:“為什么作者覺得‘不須歸呢?究竟是什么深深地吸引著他呢?”這個設計為學生接下來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再次,他打破簡單、重復、被動的詩文朗讀方式,在指導朗讀時,采取變奏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詞眼”——“斜風細雨不須歸”,形成一詠三嘆的誦讀高潮。這樣的教學處理使學生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讓學生更能體會詩歌深層次的意蘊美和意境美。
吳志誠不拘一格的教學經常讓人耳目一新,這使他的課堂魅力倍增。與此同時,他總能抓住教學的核心點,讓教學凝聚有力。吳志誠說:“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考,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堅持的核心理念,‘讀思結合是我一直堅持的教學法門?!痹谌珖谌龑谩捌卟收Z文杯”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上,吳志誠執(zhí)教《橋》這一課,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學習意識的關注。課堂伊始,他這樣導入:“同學們,我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應當做到一邊學習一邊思考,而這種思考在你見到課題的那一刻起,就應該開始了,齊讀課題——《橋》。這簡簡單單的一個字,讓你產生什么樣的思考呢?”臨近下課,吳老師再次問學生還有什么疑惑,并總結道:“即便在這個時候心中有疑問也是正常的,因為疑問與求知是一對姊妹,她伴隨著我們學習語文的全過程?!彼脑捳Z看似平淡無奇,卻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語文學習是思考的過程。
觀察吳志誠的其他語文課,都能發(fā)現(xiàn)他對培養(yǎng)學生個性和學習意識的重視。他經常向學生發(fā)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學會邊學邊思考”是他的語文課傳遞給學生的鮮明信號。
這個信號是吳志誠教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他說:“無論我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或教學角度,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個不變的目的?!?/p>
動與靜
吳志誠善于創(chuàng)設交流型課堂。他認為:“我們要創(chuàng)設一個師生對話、生生互動的平臺,積極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把學生帶到情境中主動實踐、體驗、探究,以此擦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p>
在執(zhí)教《威尼斯的小艇》時,吳志誠特意創(chuàng)設了一個交流情境:“假設此時此刻我們就在威尼斯,每個學習小組共同經營一條小艇,作為船夫,你們會怎樣借鑒課文中的內容向游客推銷自己,招攬生意呢?”學生旋即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共同設計廣告語,一同為小艇招攬生意。在吳志誠的引導下,學生在交流中均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表述,并都關注了作者的描寫手法。之后,吳志誠還引導學生以“同行”的身份評價其他“船夫”在表達上的優(yōu)點和不足。
這樣的交流型課堂充滿了思維活躍的“動”、師生融洽對話的“動”。又如在執(zhí)教《漁歌子》一課時,吳志誠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動態(tài)的畫面,點亮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促使學生體會詩人筆下自由快樂的世界,使學生理解了詩人“不須歸”的情懷。
師:讓張志和不須歸的不僅僅是這里色彩斑斕,更是因為這里的自然萬物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出示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高飛,桃花微笑著陪伴著流水,又肥又大的鱖魚在水中嬉戲。
生:西塞山前,白鷺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在天空中展翅高飛,偶爾有一兩只白鷺在湖面上疾飛而過,蕩漾起一道道水紋。兩岸桃花紛紛落入流水中,溪里的鱖魚正與桃花自由自在地嬉戲呢!
……
“動”的迸發(fā)離不開“靜”的醞釀和蓄勢。吳志誠很注意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使課堂動靜相宜、張弛有度。在執(zhí)教《漁歌子》一課時,吳志誠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研讀文本中不多的27個字,讓學生透過字面意思領悟文本中蘊含的情與味;在執(zhí)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研讀課文1-4自然段、研讀描寫天氣寒冷的語句、研讀描寫社會冷暖的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社會冷暖,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吳志誠給予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充分尊重了學生作為讀者的權利。endprint
動靜相宜的課堂再一次反映了吳志誠“讀思結合”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探究課堂里,學生能真正與文本進行對話,深刻感悟文本的真義。
學與用
美國學者大衛(wèi)·博金斯說:“我們并不欠缺知識,我們非常欠缺的是運用知識。”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吳志誠十分注意將“學”與“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用相長。
吳志誠說:“課文就是例子,我們要通過課文讓學生學會表達。”在教學中,他著重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語言,體會文章是“怎么寫”的當學生體會到課文語言的精妙,有了寫的意識時,他常常抓住時機,當即布置課堂小練筆,指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如在執(zhí)教《永生的眼睛》時,他抓住課文用大量篇幅描寫人物語言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朗讀、交流等方式感悟到了抓住人物語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和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這時,他話鋒一轉,創(chuàng)設了一個供學生寫話的情境:“后來,溫迪因車禍去世,她的母親琳達根據她的遺愿捐獻了眼角膜,請嘗試以一個接受角膜移植重獲光明的患者的身份,給琳達寫一封信表達你的心聲?!痹凇顿u火柴的小女孩》“感受社會冷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吳志誠即時設置了一個課堂小練筆環(huán)節(jié),他一邊播放背景音樂,一邊描繪:“讓我們輕輕地閉上眼睛,一同來到這個又冷又黑的晚上。此刻,又冷又餓的小女孩手里正拿著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著,邊走邊叫賣……在寒風中,在大年夜的街頭,她會有怎樣的遭遇,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請大家選取你‘看到的一幅畫面寫下來,一會我們再交流。”這樣與文本解讀緊密結合的課堂小練筆被吳志誠運用得十分純熟,以讀促寫、以寫促悟的教學方式的充分運用,增加了教學實效。
課堂中大量的寫法指導和寫話訓練讓吳志誠的學生獲益匪淺。近年來,他的學生參加全國、省、市各級作文競賽頻頻獲獎,多篇習作在《新作文》《小火炬》等省市級刊物上發(fā)表。
誠如吳志誠所說:“積極的探索思考,會給所有懷有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師們帶來豐厚的回報?!币驗橐粋€“思”字,吳志誠的課堂鋪滿了色彩,充滿了律動,也彌散著悠長的韻味;也因為一個“思”字,學生得以與新世界、新自我相遇,得以享受語文、運用語文?!拔宜脊饰以凇?,讓我們像吳志誠一樣積極思考,做有思想的教師!
(人物小檔案:吳志誠,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教師,福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福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多次執(zhí)教省、市、區(qū)級公開課,先后獲得福建省閱讀教學觀摩賽一等獎、福建省首屆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特等獎、全國第三屆“七彩語文杯”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特等獎等。多次在《小學語文》《福建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七彩語文教師論壇》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教學實錄、教學案例等。)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