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山,王桂忠,王 玲,黃金銘
(韶關大學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運動訓練學
擲鐵餅動作中“牽拉鞭臂”出手技術教學的對比實驗研究
劉連山,王桂忠,王 玲,黃金銘
(韶關大學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通過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與分析法,特殊測試方法以及文獻資料法等方法,對韶關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鐵餅課程進行了“牽拉鞭臂”投擲技術的教學對比試驗研究;結果得出:“牽拉鞭臂”投擲技術的教學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技術可以推廣應用;研究旨為在教學時壓縮、生源擴招環(huán)境下,對提高體育專業(yè)學生的技術、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鐵餅;投擲技術;牽拉鞭臂;背弓;技術開發(fā)
掌握田徑運動技術是提高田徑成績和技能的先決條件,田徑成績又與身體素質(zhì)、運動技能、運動技術有著密切關系,運動技能、運動成績與運動技術3者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1]。在田徑學習或田徑訓練中掌握好該項目的技術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時數(shù)的大減與壓縮尤其是對擴招后的體育專業(yè)學生,身體素質(zhì)及運動能力較平常情況下,更加突出運動技術的重要性。運動技術的開發(fā)同能源物質(zhì)的開發(fā)類似,首先是要發(fā)現(xiàn),再由發(fā)現(xiàn)到開發(fā)和挖掘,這是物質(zhì)本身固有、存在的現(xiàn)象和意識形態(tài),有些是可以直接利用,有些需要科學處理或研究之后才能利用[2]。而“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就屬于第2類。應當明確,不一定所有的運動技術都一定要創(chuàng)新,實際上有些運動技術一直在隱藏著,當人們研究到一定程度時,對技術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之后,該技術就會油然而生[3]。文中“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動作的提出,實際上就是對投擲鐵餅運動技術的開發(fā),因為在大型的體育競賽中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沒有被人們發(fā)現(xiàn)和引起重視而已。
為了能夠使得更多的田徑專業(yè)教師、教練員和運動員能夠利用或更深入探索和研究,就此冒然充當伯樂以牽出“牽拉鞭臂”出手技術這匹千里馬。
1.1 投擲鐵餅最后用力工作距離的研究現(xiàn)狀 眾所周知,投擲鐵餅是以力量為基礎,以速度為核心的田賽項目。從中國知網(wǎng)檢索從1984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有關于鐵餅內(nèi)容的文章26篇,維普資訊網(wǎng)檢索從1984年1月至2014年6月就有401 (包含26篇知網(wǎng)上刊發(fā)文章)篇,經(jīng)過查閱與鐵餅教學和訓練有關的文章共有323篇,但在所有的文章中,對于最后出餅加長距離的用力研究還沒有過,所以這個小環(huán)節(jié)大作用的加速工作距離仍然是一個弱項研究。
1.2 “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提出 投擲成績除了同速度力量有直接的關系外,跟最后用力瞬間的工作距離長短也有密切關系[4]。
通常由于鐵餅項目只是在田徑競賽訓練或田徑專業(yè)專選課才有10~14學時的學習接觸。所以,在傳統(tǒng)的鐵餅技術教學或訓練中,關于擲鐵餅最后用力瞬間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出手角度,左側支撐,右腿的蹬伸,挺胸抬頭、身體超越器械等技術方面的研究[5],卻忽略了出手瞬間的加長工作距離這一因素的技術強調(diào)。忽略這一系列動作容易讓學生在最后出餅瞬間出現(xiàn)明顯性地退讓或形成左側單支撐用力、含胸收腹導致身體重心下降明顯等不合理動作。
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提出,是結合20多年田徑專業(yè)教學實踐以及連續(xù)6屆廣東省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投擲教練訓練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對擲鐵餅的最后出餅提出以“牽拉鞭臂”為出餅技術進行了對比教學實驗研究,通過專家們的測試、考核評定,肯定了提高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和運動員的擲鐵餅成績。
2.1 研究對象 擲鐵餅動作中“牽拉鞭臂”出手技術教學的對比實驗。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等途徑查閱了國內(nèi)外有關投擲鐵餅最后出餅瞬間技術,發(fā)現(xiàn)投擲臂最后用力的技術研究雖然比較多,但最后用力如何適當增加工作距離的文章還比較欠缺,而為此確定了研究范圍。
2.2.2 對比實驗法
2.2.2.1 實驗目的 為了提高實驗效果通過不同年級的班組進行對比實驗,采用交差實驗的目的是:能否體現(xiàn)投擲鐵餅的常規(guī)技術教學與牽拉鞭臂技術教學的差異性。實驗前、后的測試均用成年男子標準2.00 kg鐵餅。實驗中把②、④小班定為對照組,③、⑧小班定為實驗組,實驗前每位學生必須通過原地擲鐵餅、上步擲鐵餅、自由式擲鐵餅3種投擲方式的測試,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經(jīng)過t檢測的結果顯示:實驗組班和對照組班學生的3種擲鐵餅成績屬于在同一層次的能力水平,之間沒有差異性。
2.2.2.2 實驗教學時間和教學實驗內(nèi)容 教學實驗的時間在2013年10~12月為準備工作階段,2014年3~5月為實驗階段,7月成績匯總與整理完成;實驗組采用“牽拉鞭臂”出餅技術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出手技術進行教學,按照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田徑專選鐵餅教學規(guī)定的14學時。
根據(jù)對照實驗的要求,嚴格進行了實驗條件控制,在教學中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時數(shù)相同(14學時),練習密度、強度和教學進度都相同,沒有任何形式的課外輔導練習完成實驗。
2.2.2.3 實驗結果檢測 按照田徑專選課要求執(zhí)行教考分離,在該課程結束后由田徑教研室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測試與評定成績,任課教師不得參與該項工作??己酥袑W生同樣采用實驗前的測試方式,即原地擲鐵餅、上步擲鐵餅、自由式擲鐵餅3種方法進行測試評定,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每位學生均記錄3次成績,取最好的1次成績作為評分依據(jù)。
2.2.2.4 樣本選取 韶關大學體育學院2011級體育教育專業(yè)田徑專選課②小班32人、③小班31人;新生2013級④小班32人、⑧小班30人,共125人為調(diào)查對象;兩個年級隨機各抽取1個班分別作為對照組班和實驗組班:②、④小班為對照班64人,③、⑧小班為實驗班61人。實驗前把4個班的身體形態(tài)和身體素質(zhì)即身高、體重、原地推鉛、臥推、30 m跑進行了檢驗,通過測試和T檢驗得出的結果無水平差異, P >0.05,可以進行教學實驗。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實驗前的成績測試可以分為2個大班進行,測試完后再把2011級②、③小班和2013級④、⑧小班學生成績匯總后(見表1),再分開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2.4 測試與考核的特殊方法 由于學生都沒有接觸過鐵餅這個項目,考慮到擲鐵餅技術動作的復雜性和安全性,取得更精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讓學生在擲鐵餅護籠中分別進行:
1)原地擲鐵餅:身體不通過發(fā)生位移從而獲得加速度和動能的原地立定投擲方式;
2)上步擲鐵餅:學生通過上一步或跳一步而獲得一定能量的投擲方式;
3)自由式選擇擲鐵餅方式:由學生自己選擇認為最好并最適合于本人的投擲方式。3種投擲方式輪流進行試投,為了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真實水平,測試中只要把鐵餅擲出了護籠門的成績均記為有效成績,在護籠外不設有效投擲區(qū)范圍。
3.1 教學實驗前對2個年級的4個小班學生鐵餅原始成績的測試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了原地、上步、自由式方法擲鐵餅的達標測試,取測試者實驗前最好的1次成績,結果如表1所示:②小班與③小班的水平?jīng)]有差異(P >0.05);④小班、⑧小班的水平也沒有差異 (P >0.05);經(jīng)差異性檢驗,實驗前實驗組②、③小班和對照組④、⑧小班的擲鐵餅成績屬于同一層次的能力水平。不同年級學生原始成績起點的差異對本次教學實驗沒有影響,因為不在同一組別,2013級是新生,身體運動能力相對要比老生(大三年級)要好些。
3.2 牽拉鞭臂出手技術教學實驗后對2個年級的4個小班鐵餅成績的測試 實驗組采用牽拉鞭臂出手技術教學,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出手技術教學,通過12學時的教學實驗后,在第7次課(14學時)分別進行了原地擲鐵餅、上步擲鐵餅和自由式擲鐵餅3種形式的達標測試(表2),按照考核要求按順序每人輪流試投3次,取最好的1次成績作為評定成績,考試方式同實驗前的測試形式一樣。
對所測的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性檢測,結果如下:均數(shù)間的比較用t檢驗處理, P <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對照組②小班、④小班同實驗組③小班、⑧小班的3種投擲方式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1)(表2)。
眾所周知,所有的投擲項目最后用力的動作技術質(zhì)量是決定成績高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②小班、③小班的原地擲鐵餅成績的差異性顯著,上步擲鐵餅和自由式擲鐵餅成績差異性非常顯著(P <0.01);而在④小班、⑧小班的上步擲鐵餅成績的差異較明顯,原地擲鐵餅和自由式擲鐵餅成績差異特別明顯,尤其是自由式投擲成績差異性非常顯著。
所以,實驗組的鐵餅以“牽拉鞭臂”出手的投擲技術教學方法取得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常規(guī)教學方法。即2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產(chǎn)生了2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實驗組采用的“牽拉鞭臂”出手的投擲技術教學,優(yōu)于對照組采用的傳統(tǒng)的出手技術教學。因此,“牽拉鞭臂”出餅技術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表1 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3種投擲鐵餅成績統(tǒng)計(單位:m)
表2 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學生3種投擲鐵餅成績統(tǒng)計(單位:m)
4.1 “牽拉鞭臂”的命名 牽拉鞭臂實際上是由牽拉(Pulling)、鞭臂(Whiplike Arm)的2個動詞的組合,牽拉除帶有牽引方向外還有快速度抽動的意思;鞭是指鞭打,臂為名詞,鞭臂屬于動名詞就是對手臂部作鞭打的動作,由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手腕關節(jié)以及手指構成的多關節(jié)鏈的鞭體。即擲鐵餅最后用力的出手瞬間,投擲臂以牽拉鞭臂形式把鐵餅擲出的技術動作,故命名為“牽拉鞭臂”出手技術。
4.2 “牽拉鞭臂”出手的能量傳遞方式 在擲鐵餅的過程中,能量傳遞的路徑比較長,方向改變比較頻繁,角度變化大的復雜過程。當投擲者經(jīng)過一系列的加速旋轉或上步之后,人體就已獲得了巨大的能量,因此在軀干上聚集并儲存了這些巨大能量之后,最后由投擲臂爆發(fā)瓦解把鐵餅擲出。能量的傳遞方式是人體旋轉后獲得的能量(E)呈“螺旋式”匯集到軀干部(總能量)→上臂部(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肌束)→前臂部(伸肌群和收肌群)→手掌部→爆發(fā)撥餅→離手。根據(jù)生理科學不難看出:肌肉群越多組成的鞭體越大,產(chǎn)生的能量越大,最后在鞭體末梢(手掌)爆發(fā)瓦解。牽拉鞭臂同常規(guī)的鐵餅出手動作最大的區(qū)別是較明顯地增加了用力的工作距離(L1),而且這段似乎多出的距離總是從有意識開始到無意識完成的。
4.3 擲鐵餅“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動作的平面圖解與分析
圖1 名稱標識圖
4.3.1 “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動作的平面圖解說 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文中把人體各器官指定為運動時的質(zhì)點在該一特定時間里的時相作為描述中樞,然后對該質(zhì)點運動的軌跡進行解說。則把人體頭部位置標識為點A;左側手掌為H6,左側肘關節(jié)H5,左側肩關節(jié)為H4,右側肩關節(jié)為H3,右側肘關節(jié)為H2,右側手掌為H1;左側髖關節(jié)為K2,右側髖關節(jié)為K1;左側膝關節(jié)為X2,右側膝關節(jié)為X1;左側踝關節(jié)為B2,右側踝關節(jié)為B1;(左側腳掌為F2,右側腳掌為F1)。如圖1所示。
4.3.2 擲鐵餅“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動作結構分析 當人體旋轉至最后1圈時,右前腳掌(F1)落地的瞬間,左側支撐(F2B2X2K2H4)快速觸地支撐制動,這時髖關節(jié)髖軸的左側K2被突然制動,已有的能量即從髖軸的左端以杠桿式為半徑的轉動形式快速傳遞到髖軸的右端K1,因為髖軸的右端受到右下體(F1B1X1)的蹬伸用力,能量通過右下體的反作用力迅速傳遞,即刻完成快速向上鞭打的傳遞動作,使到髖軸右端K1能量劇增,右側髖軸被拉成了側長弓并被推向投擲方向前面,即使瞬間會產(chǎn)生向右外側稍前的離心力,形成了有力的“滿弓”(H3K1X1B1F1)姿勢,此時猶如箭在弦上,達到一觸即發(fā)狀態(tài)。右上體投擲臂末端B1鐵餅質(zhì)點同肩軸右端H3是呈一條直線,肘關節(jié)不彎曲且鐵餅被滯留在身體背后,在左下腳掌F2頂撐與右下腳掌F1的蹬轉協(xié)同髖關節(jié)的主動用力帶動右上臂(H3→H2→H1)組成的小鞭體向投擲方向做鞭打,肩軸H3H4與髖軸K1K22軸再次交叉扭轉成“十”的狀態(tài)時,就已是有效加大了用力的工作距離[6],形成牽拉動作,使得鐵餅最后通過投擲臂以“牽拉鞭臂”出手把鐵餅從手掌上爆發(fā)出去。也就是在身體垂直投影點L3線上與身體背弓的斜線L2之間產(chǎn)生這段距離為L1,而垂直L2這個直角邊就是“牽拉鞭臂”的用力工作距離L1,如圖2所示,對提高成績至關重要,必須充分創(chuàng)造和利用。
圖2 牽拉距離標識圖
5.1 鐵餅最后用力呈“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教學階段內(nèi)容劃分 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田徑專選課鐵餅教學規(guī)定學時劃分,總學時內(nèi)還包含了技評和達標2學時在內(nèi),則實際上真正的教學與練習僅有12學時。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僅靠12學時要掌握好完整的擲鐵餅技術、提高成績、且達到原來24學時的標準那固然是有困難的。
因此,經(jīng)過合理優(yōu)選鐵餅教學因子進行施教,把鐵餅課程分為4個階段進行教學:
第1階段(2學時)重點介紹握餅與持餅方法,講授原地正面、側面的直臂“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和練習,領悟擲鐵餅口訣:握餅五指自然開,放松兩臂前后擺;充分展體做旋轉,肩髖兩軸扭轉來;旋轉跨腿制動快,蹬地扭腰胸大開;轉體鞭臂餅速出,緩沖要往圓心踩[7]。
第2階段(4學時)復習側面的直臂“牽拉鞭臂”出手技術,進一步領悟擲鐵餅口訣,介紹場地和裁判知識,并有意識地加長L1用力工作距離,強迫搭建牽拉鞭臂動作練習。
第3階段(6學時)專門練習旋轉形式的牽拉鞭臂出餅技術,先從側向過度到背向,找到牽拉感覺。
第4階段(2學時)集中考核,達標技評。
5.2 課堂上“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分層練習
5.2.1 第1、2階段的6學時“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課堂輔助練習 輔助練習是鞏固和提高“牽拉鞭臂”出手技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的是找到牽拉感覺、鞭臂感覺以及盡可能協(xié)調(diào)配合下肢的蹬伸用力工作。
1)原地正面、側面“牽拉鞭臂”的練習。以右手擲鐵餅為例(下同),介紹正面牽拉鞭臂的練習方法:目的是結合右腿B1蹬地轉體推髖K1的背弓練習,練習者持餅后成馬步動作站立,投擲臂向后上方伸直并遠離身體重心投影點,創(chuàng)建掌L1,掌心朝下,前臂伸肌收肌稍內(nèi)旋,開始練習牽拉用力工作距離(L1)由較短過度到較長,約15~25 cm過度到25~40 cm之間,從徒手到持餅,L1距離可適當增減,因人而異。練習時教師統(tǒng)一口令,整個練習過程中喊“1—2—3”指引完成,喊“1”為預備姿勢,“2”是投擲臂遠離身體投影點,刻意創(chuàng)造較長即L1>30 cm的工作距離,“3”就即刻蹬伸右腿,并以腰部為發(fā)力源的快速蹬地推髖,使得身體向前上方彈出,形成快速的“牽拉鞭臂”出手動作把鐵餅鞭打出去的反復練習。教學的關鍵是使得右臂伸直的同時還要讓整個投擲臂3關節(jié)(H1H2H3)保持放松狀態(tài),體驗蹬伸腿(F1H1X1)的充分蹬地感覺以及支撐腿(F2B2X2)撐直上頂意識,以達到提高身體重心和出手點高度。
2)原地正面的牽拉鞭臂練習:讓2名學生自由組合,練習者前后站立成弓步,蹬伸腿側適度屈膝(X1),軀干稍向右后側扭轉,臉正對著投擲方向,投擲臂充分后引。協(xié)助者站立在練習者身體后方,一只手推動練習者右側肩關節(jié)(H3)處,另一只手用適當?shù)牧【毩曊叩氖终疲℉1),幫助其完成牽拉鞭臂動作練習,這階段的練習牽拉鞭臂用力工作距離(L1)最短。要求先完成3~5組的徒手練習之后,再進行持1.5 kg鐵餅的模擬練習,若干組后2名學生相互交換模仿練習。
3)原地側向的牽拉鞭臂練習5次×4組/人,方法與原地正面的練習相似,只是左肩 (H4)側對著投擲方向,這一階段練習的牽拉鞭臂用力工作距離(L1)較長。
4)背對投擲方向的轉體上步練習:即練習者背對著投擲方向后,支撐腿后撤一步快速轉體完成推髖、蹬伸的牽拉鞭臂動作。
5)為進一步鞏固技術和提高成績,使動作形成自動化,需要適當插入些標準器械重量的專門性練習:持2 kg的杠鈴片或?qū)嵭那蚝? kg鐵餅進行完整動作的旋轉練習,教學中每人完成3~5次×5組(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5.2.2 第3階段6學時的“牽拉鞭臂”出手技術的輔助練習 為了有效提高擲鐵餅的達標成績,進一步鞏固牽拉鞭臂技術,合理地進行中等力量的牽拉鞭臂練習。
1)教學實驗中采用拉橡皮筋的輕力量抗阻練習,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齊髖部高度的固定物上,練習者手拉著橡皮筋的另一端,進行牽拉鞭臂出手的對抗性練習3~5次×4組。
2)從正面牽拉鞭臂到側面的鞭臂練習,從徒手練習到負重的抗組練習,順序要求具有適應性,即徒手模仿→持泄氣的廢舊籃球→1kg實心球→1kg鐵餅→1.5 kg鐵餅→2 kg鐵餅→2.5 kg杠鈴片,重量因人而異。
3)在各種練習中,都要求投擲臂伸直,因為肘關節(jié)屈會縮短轉動的鞭臂半徑,出現(xiàn)回旋拉餅的右勾手動作,大大縮短了用力的加速距離,造成投擲臂主動用力的不合理動作,破壞了完成身體超越器械的發(fā)力技術。
5.2.3 掌握“牽拉鞭臂”出手的最佳發(fā)力時間,形成高質(zhì)量的牽拉鞭臂出手技術 以身體重心投影點為核心描述,在支撐腿(F1)還沒有蹬直之前投擲臂被滯留在身體右后側方位。如果這時把鐵餅擲出則稱為“出手過早”,很難形成身體超越器械的牽拉鞭臂技術,鞭臂效果較差。旋轉產(chǎn)生的能量在身體內(nèi)部緩沖并大量消耗,使得左肩(B3)出現(xiàn)退讓的不合理動作,軀干傳遞的能量與作用力不能通過鐵餅的幾何中心,使鐵餅無法較平穩(wěn)地飛行,容易出現(xiàn)“蝴蝶震動”餅。通過實驗測試得出,牽拉鞭臂最佳出手時間是,當身體重心投影點在左側支撐(F2)與地面垂直瞬間,身體垂直軸與制動點投影點還有一段距離(L1)時,也就是胸部和投擲臂即將轉動到冠狀面的即刻,投擲者快速完成推髖轉體動作,并以蹬地腿內(nèi)側腰部為震源的振動帶動投擲臂完成高質(zhì)量的出餅動作[8]即形成了“牽拉鞭臂”動作把鐵餅鞭打出去。
1)通過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對比教學試驗結果得出,在鐵餅教學中采用“牽拉鞭臂”技術教學要優(yōu)于常規(guī)的出手技術教學。尤其是學生的“原地擲鐵餅”和“自由式”擲鐵餅2種方式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
2)掌握了牽拉鞭臂出手技術后,能夠無意識地完成滿弓動作,有利于最后用力一系列技術發(fā)揮,有效加長了最后用力的工作距離,加快了出手速度,提高投擲成績。
3)牽拉鞭臂的出餅動作技術可以避免“弱弓”出現(xiàn),克服含胸收腹的不合理動作,使整個人體的蹬伸動作更充分,且提高出手高度,使整個投擲過程更有經(jīng)濟性和實效性。
4)由于牽拉鞭臂的用力工作距離(L1)明顯加長,初學時容易越界犯規(guī),建議教學時多提醒,在蹬伸完成的瞬間即刻降低身體重心并向圓心移動,形成良好的緩沖動作,保證成績的有效性。通過反復練習,使動作達到自動化,技術容易掌握,如果加上有計劃的課外組織練習可以取得更好效果,建議推廣應用。
[1] 沈衛(wèi)林.運動技術學習方式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10(9):121-124.
[2] 肖天.論競技體育創(chuàng)新的思想基礎[J].體育科研,2011,32(4):1-4.
[3] 楊培基,于曉東.論體育課程中的運動技術及其教學[J].體育文化導刊,2009,30(5):77-79.
[4] 邢愛蘭,李強.對高水平鐵餅運動員技術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7(4):55-56.
[5] 林輝杰,梁海丹,嚴波濤,等.國內(nèi)、外優(yōu)秀女子鐵餅運動員擲鐵餅技術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1):71-77.
[6] 李強,毛振明,王燁.論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理性回歸[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5):108-110.
[7] 劉連山.口訣教學法在投擲技術中的運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1(1):81-82.
[8] 魏瑾琴,劉生杰.第12屆全運會女子鐵餅運動員最后用力技術的三維運動學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4):140-144.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aching of Discus Throwing Technique “Pulling Arm like Whip”
LIU Lian-shan, WANG Gui-zhong, WANG Ling, HUANG Jin-ming
(Sport Colleg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experiment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special test as well as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is thesis implements teaching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scus throwing technique “pulling arm like whip” in course of sports education major student in Sport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 Result: “pulling arm like whip” throwing technique teaching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which can be applied popularly.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reate crucial meaning to technique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of sport major stud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ssed teaching period and enrollment expansion.
discus; throwing technique; pulling arm like whip; back arch; technique development
G824.2
A
1004-7662(2014 )09-0044-06
2014-06-20
廣東韶關大學2013年教改項目“優(yōu)選體能因子教學對提高普修課學生田徑能力的研究”(項目編號:SYJY20131456)。
劉連山,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