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現(xiàn)代人包括我們的學生,在精神上常常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困惑,在行為上,也頻頻做出一些讓世人驚嘆的舉措。法律只能是事后的制裁,道德似乎對這些人也少有約束。那么,怎樣才能讓過去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的悲劇不再重演呢?
可能肯定地說,思想決定行為。讓我們站在當代思想文化層面的高度,對目前出現(xiàn)在青年學生中的種種亂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希望找到產(chǎn)生這些錯誤行為的思想根源。正本清源,防患于未然。
一、近代西方啟蒙教育的弊端
近代中國,思想文化上受到深刻影響的,莫過于起源于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們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他們主張對傳統(tǒng)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并改進,反對封建思想文化,想引導世界走出充滿著傳統(tǒng)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制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通常被他們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代的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啟蒙先鋒。西方啟蒙運動造成了理性的無限擴張,并致使科學一家獨大,人文、藝術和宗教反而日漸退出人們的生活。這些思想言論,后來被逐漸傳入我國,對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和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現(xiàn)代科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也是受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影響。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可否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和幫助,于是科學理論似乎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威。現(xiàn)代人對科學的盲目樂觀與推崇,造成了一種新的迷信活動,那就是以為科學萬能。其實,科學只是讓人們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認識了一點有形的世界,關于人、關于思維、關于精神方面的問題,科學幾乎是無能為力的;況且,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各種弊端逐漸顯露。
科學的發(fā)展,使宗教受到懷疑,信仰被視為愚昧。信仰從人們生活中淡出的結果就是:一切物化,人也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形式而已,甚至現(xiàn)代科學還可以以各種方式,創(chuàng)造出生命包括人,人之為人的尊嚴遭到嚴重解構。人在這個世界生活的全部目的,不外乎是對物質世界的不斷的索取,滿足自己的各種源源不斷的需求。人越活越?jīng)]靈魂,當然也就越活越?jīng)]幸福感了。
理性的無限擴張, 一家為大的結果,造成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其對人、對自然最終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不能簡單根據(jù)眼前的一點膚淺的既得利益而妄下結論,而是需要我們依據(jù)現(xiàn)實,展望將來,謹慎地做出評判。
受現(xiàn)代理性思維的影響,人有時是可以無惡不作的,有些是為了科學實驗的目的。21歲時正式加入關東軍的日本731部隊老兵篠塚良雄懺悔說:自己一共參加了3次活體解剖實驗,受害中國人被稱“木頭”。“我們之所以把這些受害者稱為‘木頭,是因為我們不想把他們當作人,不想承認我們在殺人,這樣做可以自我安慰一下:自己所做的工作與砍下一棵樹無異。我們就是這樣麻痹自己的?!?/p>
二、古代先賢的教誨
荀子說:“人性惡,其善者偽也?!边@個“偽”字由一個單人旁“亻”加一個人為的“為”。在這里不是虛偽的意思,不是說人性本惡,善是虛偽。這個“偽”是“人為”的意思,是因為人天生下來的性是惡的,是人因為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他受到好的教育,向善,他才能夠達到善,這個善是人為的,是需要后天努力的,不是天生的。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保馑际钦f,人跟禽獸的區(qū)別只有那么一點點。所以當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人只不過是圓顱方趾的動物而已。假如沒有先知正覺的引領、教誨,讓人懂得仁義,懂得廉恥,從而找到生命的崇高與莊嚴感,對生命充滿喜悅感,那么我們這些所謂的人也只不過就是一種動物而已,也和動物一樣,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就是一種本能驅動下的爭斗。
人應該超越動物性,通向人性,建立人格。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課題呢?這是一個形而上學的課題,它可以用理性來判斷嗎?它可以通過科學來完成嗎?不可以,人要向善,人要脫離動物性,人要追求人性,這是沒有辦法用理性來判斷或者通過某種技術來完成的。
古代哲人圣賢,向世人展示了許多做人的學問。這些學問重視秩序的建立,行為的規(guī)范,人格的養(yǎng)成,性情的熏陶。但是啟蒙運動以后,人們相信只有理性的才是合理的,只有可以實證的才是真理。于是人類只剩下科學真理,不再有人文真理、宗教真理。一個徹底理性的人,一個不相信或者說缺失人類情感的人,很有可能做出一些常人不可理喻甚至連畜生都不如的行為。比如說,一般來說,虎毒不食子,動物異性之間也是不相敵視更不用說是相互殘殺的;而返觀我們的人類,有些行為的確讓我們唏噓汗顏。
三、理性、科學的局限性
理性也好,科學也罷,只能解決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我們怎么去做,不能解決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我們要不要做,該不該做。這個是科學解釋不了的,理性也是解決不了的。也就是說理性是只關利益,無關情感;只關物質,無關精神。啟蒙運動把理性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限制住了宗教的權力,那么許多與人的精神、心靈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說關于生與死、有為與無為、天地與人、人生的意義、我是什么等重大問題,則沒有辦法解決。
馬克斯·霍克海默說:“宗教的重點是它的有益性,是它對文明的貢獻,而不是具體教義的真理性。宗教關心人的目標和命運,科學則只關心真理”——在此,我要加一句,只關心科學真理,即對所謂的客觀世界的認識。
四、信仰缺失的危害
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博士說“做人是必須要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只能來源于信仰”。有人說: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還有人說:不吃不喝,小心閻王一冷撮。其實這都是人生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表現(xiàn)。一個人每日的三餐一宿,這只是讓你存活下去的一種動物性的本能,它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只能來源于信仰,不過也不要把信仰說得那么高深莫測。其實很多人是有信仰的,只不過有高低層次不同罷了。有人信仰金錢萬能,有人信仰多子多福,有人信仰衣錦還鄉(xiāng),有人信仰光宗耀祖等等,當然還有政治方面的信仰和宗教方面的信仰。你有什么樣的信仰,你就會朝那個方向努力,你就可能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本文所說的信仰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崇高精神目標的信仰。endprint
在啟蒙運動以后,一方面理性被抬到了極高的地位,一方面則是啟蒙覆蓋到社會上所有的人。一個人接受了啟蒙主義者的思想以后,他會覺得我就是我的主宰,我的理性就是可以主宰我、引導我的。人們不再“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個“畏”是敬的意思。人一旦沒有了這些敬畏感以后,他就必然地對以前所有的高尚的價值產(chǎn)生懷疑和否定。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一定是君子占少數(shù),但是在一個教化能夠發(fā)揮功用的社會里面,君子的力量足以去感化、震懾社會??墒窃谖鞣絾⒚蛇\動以后,在這種普遍平等的訴求之下,人人平等 ,“沒有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這種由庸人主導的現(xiàn)代社會,不再相信有真理這回事”。
一旦理性取代了信仰的地位,人是沒有辦法通過科學去驗證人生的目的的。于是正心誠意、安身立命都變得不再重要。人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社會的奴隸。啟蒙主義者天天喊自由、平等、博愛。他們哪里知道,一旦人類沒有了最高價值和終極目標,就會完全被物質和本能所控制。哪里來的什么自由?所謂的平等,也只不過是在動物層面上的平等罷了;因為所有的人都墮落了,于是所有的人都平等了。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盲目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路上,二十世紀的很多國家的人們受制于暴政,產(chǎn)生了以前的所有的世紀所沒有的殘酷的殺戮。于是二十世紀也成為了最“血淋淋的世紀”。而且由于宗教地位受到?jīng)_擊,家庭倫理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破除迷信、自由平等等革命口號的鼓動下,性解放運動也應運而生。有人說“性解放像是從都市細縫中迸出的妖獸,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亂流”。
返觀我們的校園,由于精神空虛,傳統(tǒng)道德觀念淡薄,學生在兩性交往方面的開放程度前所未有。與之相伴而生的心理疾病、性犯罪、性病蔓延等問題嚴重地污染了曾經(jīng)被稱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筆者認為,造成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代年輕一代信仰缺失,各種不良文化垃圾乘虛而入或者先入為主。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從小、從早在學生的心中培植高尚的信仰,讓信仰伴隨人一生。
五、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
1998年北大校慶被學生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的錢理群先生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p>
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青年還有多少有我們那一代人那樣的理想主義。有學者說:沒有理想主義追求以后,人類變得有利害無是非,整個社會完全依照理性來算計自己、算計他人,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生意場。
香港思想家霍韜晦先生憂心忡忡地說:“每個人都殫精竭慮去搏取更多的擁有,滿足那滿足不盡的貪心”——要知道,人欲無窮,欲壑難填——“為了計較自己所得而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其實,到最后,完全是貪心在推動著這個世界,世界變成一個貪婪世界、封閉世界。理性已由追求真理的主體,淪為欲望世界的仆役?,F(xiàn)代人有財富排名榜,但沒有人格排名榜”,“現(xiàn)代人有各種各樣的策略、調(diào)查,羅列一大堆數(shù)字,但沒有深入生命的文化;現(xiàn)代人有很多虛假的假象,但沒有真正的修養(yǎng);現(xiàn)代人有物質主義、本能主義,但沒有理想主義。這太嚴重了!”這是霍韜晦先生的獨醒之言。
古人說: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值得我們深思。endprint
情感讀本·理論篇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