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湘萍,楊玉婷,何秀容
(韶關市中醫(yī)院婦科,廣東 韶關 512000)
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療效觀察
廖湘萍,楊玉婷,何秀容
(韶關市中醫(yī)院婦科,廣東 韶關 512000)
目的探討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到本院接受治療的148例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4例。對照組患者口服左氧氟沙星膠囊0.2 g/次,2次/d+甲硝唑片0.5 g/次,2次/d,療程為7 d。觀察組患者復方蜂房灌注液(200 ml)保留灌腸聯(lián)合甲硝唑注射液50ml宮腔注藥,1次/d,療程為7 d。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的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2%(69/74),對照組為82.4%(61/74);觀察組復發(fā)率為7.2%(5/69),對照組為26.2%(16/61),兩組總有效率為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的效果優(yōu)于使用抗菌類藥物,臨床上值得推廣。
蜂房;保留灌腸;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內(nèi)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炎癥[1],由于該病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且極易導致宮外孕和不孕等疾病發(fā)生,嚴重影響了女性生活質量,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包括物理療法、西醫(yī)療法及中醫(yī)療法等,但西藥治療目前只能單純的依靠抗菌類藥物進行對癥處理,而鑒于性盆腔炎往往導致病灶組織粘而使抗生素難以有效滲入而降低了其血藥濃度,且如果長期應用抗生素易誘發(fā)菌群失調(diào)造成二次感染等不良事件[2]。本研究根據(jù)祖國醫(yī)學對盆腔炎的認識及盆腔的特殊解剖位置,使用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對盆腔炎進行干預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48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西醫(yī)《婦產(chǎn)科學》第7版[3]。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婦科學》[4]教材制定。148例患者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4例。治療組患者年齡19~44歲,平均(30.72±5.20)歲;病程3~78個月,平均(30.54±17.12)個月;病情評分7~21分,平均(13.62±3.16)分。對照組患者年齡18~46歲,平均(31.55±5.34)歲;病程4~80個月,平均(31.03±18.06)個月;病情評分8~20.4分,平均(13.48±3.58)分。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對存在以下情況者給予排除:①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②精神疾病或語言障礙而難以配合本次研究者;③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④心、肝、腎等臟器存在嚴重疾患者。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左氧氟沙星膠囊0.2 g/次,2次/d+甲硝唑片0.5 g/次,2次/d,療程為7 d。觀察組患者首先采用甲硝唑注射液50 ml宮腔注藥,一般于月經(jīng)干凈3 d開始,1次/d,連續(xù)3 d,然后應用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應與宮腔注藥術同步,月經(jīng)干凈3 d開始,1次/d,連續(xù)7 d。復方蜂房灌注液是本科室自行研發(fā)的保留灌腸中藥湯劑,其藥物組成:蜂房25 g、毛冬青20 g、忍冬藤15 g、三棱15 g、莪術15 g、徐長卿15 g、王不留行15 g、鴨舌草15 g。上藥煎汁濃縮成150 ml,藥溫38℃~40℃,以患者感舒服為宜。囑排空大小便,取側臥位,臀部墊高30°,用一次性導尿管潤滑后插入肛門15~20 ml,將藥液緩慢注入,靜臥10~15 min,1次/d,連續(xù)用藥7 d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方法(1)臨床癥狀評分標準:盆腔包塊,1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墜,3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2)體征評分標準:輸卵管呈條索狀壓痛,5分;子宮一側或兩側片狀增厚、壓痛、包塊,5分;子宮活動受限、壓痛,5分。(3)病情分級標準:重度,積分在15分以上;中度,積分在10~15分;輕度,積分在5~9分。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顯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體征顯著改善,治療后比治療前積分降低2/3以上。有效:癥狀、體征及婦科檢查均有所減輕,治療后比治療前積分降低1/3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B超檢查無變化。顯效+有效=總有效。治療一個療程后,對兩組療效進行觀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得數(shù)據(jù)采取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24%,高于對照組的82.3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及B超檢查結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和B超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及B超檢查結果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及B超檢查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及B超檢查結果比較±s)
注:治療前兩組比較,aP>0.05。
組別時間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16.00±1.00 3.85±1.60 16.50±1.50 9.80±2.00 B超檢查炎性包塊直徑(cm) 4.50±1.00 0.98±0.10 4.62±1.20 2.00±0.76盆腔積液最深徑(mm) 6.54±1.20 2.78±0.65 6.60±1.18 4.00±1.00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xiàn)輕度腹痛腹瀉1例、惡心1例,無肝腎功能損傷,不良事件共計2例,其發(fā)生率為2.70%;對照組出現(xiàn)食欲不佳、惡心、嘔吐2例,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3例,共計5例,占6.75%。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0,P<0.05)。
據(jù)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隨著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盆腔炎的患病率呈現(xiàn)逐年增高的趨勢,以致成為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西醫(yī)常規(guī)應用抗菌類藥物只能減輕和抑制組織水腫、充血、滲出,效果不理想,而中醫(yī)則根據(jù)盆腔特殊解剖部位及中藥特性,采取保留灌腸療法,能夠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組織粘連消退、包塊消失,而達到治愈效果。根據(jù)以上理論我們利用宮腔注藥聯(lián)合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其總有效率達93.24%,臨床癥狀積分和B超檢查結果也印證了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此外,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也顯示,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其安全性較高。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①祖國醫(yī)學將慢性盆腔炎歸為“盆腔炎”、“帶下病”等病癥范疇,對于該病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止痛為主要原則。②復方蜂房灌注液中藥物組成中有蜂房、毛冬青、忍冬藤、三棱、莪術、徐長卿、王不留行、鴨舌草,其中蜂房性味甘、淡、平,具有解毒、生肌、鎮(zhèn)痛等功效,中藥藥理顯示蜂房具有廣譜抗菌、有效抑制細菌繁殖、增強白細胞吞噬等功效,能顯著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微血管周圍滲出,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滲出物吸收及消除炎癥反應,加快粘連結締組織的松解等藥效[6],還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力的功效[7],對預防盆腔炎的復方具有重要作用[8];毛冬青具有涼血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王不留行具有活血消腫、軟堅散結功效,對盆腔周圍組織的微循環(huán)具有改善作用,對藥物吸收具有促進作用;三棱和莪術都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功效;忍冬藤和鴨舌草具有清熱、解毒及通絡作用;徐長卿具有利水消腫、活血解毒的功效。③保留灌腸法[9]是利用盆腔血管豐富且與相鄰組織器官存在有靜脈叢的關系,將藥物保留在與盆腔相近的直腸內(nèi),使藥物直接滲透到病變部位而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改善組織血液循環(huán),促進增厚、增粗的附件組織粘連消退、包塊消失,聯(lián)合甲硝唑宮腔注藥抗菌消炎而達到治愈的目的;同時中藥溫度保持38℃左右也能夠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增生纖維組織軟化、利于炎癥消散吸收等;另外保留灌腸法是通過導管直接將中藥從肛門灌注入直腸,這樣可以降低消化酶等因素影響、避免了胃腸道刺激;宮腔注藥使抗菌藥直接作用于子宮、雙側附件,減輕口服用藥對胃腸道刺激,對提高藥物利用度及用藥安全系數(shù)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復方蜂房灌注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宮腔注藥治療盆腔炎療效確切,其優(yōu)于西醫(yī)抗菌類藥物治療,且其操作簡便,適宜在基層醫(yī)療機構推廣,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應注意嚴格遵循宮腔注藥的無菌操作及灌腸操作的規(guī)范性,把握好藥液溫度、灌腸體位、導管插入深度及中藥保留時間等對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至關重要。
[1]張華麗.慢性盆腔炎的診治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25):5225-5226.
[2]葉雪鳳,陳家善,葉靈珍.中西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90例的效果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7,29(5):782-783.
[3]樂杰.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46-250.
[4]馬寶璋.中醫(yī)婦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309.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
[6]楊鑒冰,郭莉.盆炎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2,32(6):30-32.
[7]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56-59.
[8]湯亞娟,陳回春,沈丹.中醫(yī)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述要[J].河南中醫(yī),2013,33(2):312.
[9]于源源,師偉,潘燕燕,等.慢性盆腔炎的中藥保留灌腸法操作規(guī)程及其機理探討[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1,20(2):3-4.
R711.33
B
1003—6350(2014)08—1192—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8.0462
2014-01-09)
韶關市醫(yī)藥衛(wèi)生科研計劃項目(編號:Y12063)
廖湘萍。E-mail:977107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