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妹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科,海南 ???570311)
腦癱患兒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的效果觀察
黃秋妹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科,海南 ???570311)
目的 探討腦癱患兒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的療效及應用價值。方法 將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科100例1~4歲的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對照組患兒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在訓練前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測試評估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兒訓練后GMFM88量表評分(69.32±10.07),顯著高于訓練前(57.54±7.50),有統(tǒng)計差異(t=20.26,P<0.05)。對照組患兒訓練后GMFM88量表評分(64.46±10.64),顯著高于訓練前(57.40±8.68),有統(tǒng)計差異(t=18.53,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兒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有統(tǒng)計學差異(t=5.52,P<0.05)。結論 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模式能夠較好地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發(fā)育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性癱瘓;運動訓練;不間斷;延續(xù)性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人腦從胚胎生長、發(fā)育至胎兒出生4周以內(nèi),由于各種原因所造成腦部損傷[1]。通常在患兒1周歲左右被發(fā)現(xiàn)姿勢異常或運動障礙[2]。運動康復治療對于腦癱患兒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經(jīng)過2年的臨床觀察,探討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對腦癱患兒預后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海南省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診治的小兒腦癱患兒100例。在患兒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征求患兒家屬意見,簽署知情同意書,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患兒中,男童28例,女童22例,年齡1.3~4.9歲,平均(3.48±0.36)歲;觀察組患兒50例中,男童27例,女童23例,年齡1.4~5.3歲,平均(3.59±0.41)歲。兩組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因家屬經(jīng)濟問題、生活不方便或者工作忙碌等等諸多因素,僅僅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智力訓練、退南、針灸、語言康復、神經(jīng)性營養(yǎng)藥物治療、理療、高壓氧等方法[3]。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不間斷延續(xù)性運動訓練治療方法,具體包括爬行訓練、臥-坐轉(zhuǎn)換訓練、坐位運動訓練、爬-坐轉(zhuǎn)換訓練、跪立訓練、站立及行走訓練等方式。
1.2.1 爬行訓練
①上肢交替上舉訓練:首先讓患兒取膝手立位,舉起一側(cè)上肢(可以在患兒前上方懸掛玩具讓患兒伸手抓?。?,患兒的體質(zhì)量由雙下肢及另一側(cè)上肢支撐;然后還原,雙上肢交替上舉。使患兒學會重心移動時如何保持平衡。②下肢交替上抬訓練:患兒能夠熟練交替舉起上肢后,可訓練下肢上抬。取膝手立位,首先一側(cè)下肢伸直向后抬,用雙手及另一側(cè)下肢支撐體質(zhì)量,然后還原。雙下肢交替后伸抬高。③實際爬行訓練:上述分解動作熟練掌握后,患兒就可以向前或向后爬行。爬行時正確的方法是患兒的左手與右腿同時抬起向前,患兒的右手與左腿再向前。開始爬行時可以讓患兒手與腿的動作分開進行,即從左手、右膝到右手、左膝,逐步過渡到左手與右膝同時向前,右手與左膝同時向前。
1.2.2 臥-坐轉(zhuǎn)換
從臥位到坐位訓練:以左側(cè)坐起為例,首先患兒從仰臥位將軀干、頭部轉(zhuǎn)向左側(cè)成側(cè)臥;然后用左側(cè)肘支撐床而將軀干向上抬起(開始坐起有困難時,家屬可以在患兒的肩胛區(qū)給予一定的幫助,但不要用力牽拉上肢,以免造成關節(jié)脫位),再用雙手支撐床面,最后軀干進一步直立使患兒坐起。從坐位到臥位訓練:從坐位到臥位動作正好與上相反采進行。
1.2.3 坐位運動
協(xié)助坐位訓練:患兒開始訓練坐位時,家屬可以坐在患兒對面,將患兒雙腿分開,用雙手保持患兒軀干直立。如果患兒不能保持雙腿向外分開,可以在患兒兩大腿之間放置枕頭,以便保持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
1.2.4 爬-坐轉(zhuǎn)換訓練
為發(fā)展患兒抗重力活動及保持坐位平衡能力,患兒應學習并掌握從爬行到坐位及從坐位到爬行之間的動作轉(zhuǎn)換。
1.2.5 跪立訓練
跪立位姿勢訓練必須在患兒能夠爬行及保持坐位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家屬可以將患兒喜歡的食物或玩具放在患兒坐位拿不到的高度,誘導患兒從坐位(或者爬行位)到跪立位。
1.2.6 站立及行走訓練
從坐位到站位訓練:患兒靠近椅背坐在地上,雙手抓握適合于自身高度的椅背扶手。首先雙上肢用力使身體上移呈雙膝跪位:然后雙手、雙下肢同時用力再從跪立位站起。開始時患兒雙手抓握扶手幫助站立,逐漸發(fā)展到用單手抓握椅背扶手站立,直到患兒獨立站立。以訓練患兒手眼及四肢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促進立位姿勢控制能力,為行走打下基礎。注意:如果患兒雙上肢肌張力較高(肌肉痙攣),應該盡量讓患兒肘關節(jié)伸直,以抑制痙攣。
1.3 療效評價標準
選用GMFM88測試量表進行評價[4]。
1.4 統(tǒng)計方法
選擇SPSS20.0軟件,GMFM88量表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作為檢驗標準。
觀察組患兒訓練后GMFM88量表評分(69.32±10.07),顯著高于訓練前(57.54±7.50),有統(tǒng)計差異(t=20.26,P<0.05)。對照組患兒訓練后GMFM88量表評分(64.46±10.64),顯著高于訓練前(57.40±8.68),有統(tǒng)計差異(t=18.53,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兒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有統(tǒng)計學差異(t=5.52,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訓練前后GMFM88量表評分對比表[(),分]
表1 兩組患兒訓練前后GMFM88量表評分對比表[(),分]
組別 例數(shù) 訓練前 訓練后 t P觀察組 50 57.54±7.50 69.32±10.07 20.26 <0.05對照組 50 57.40±8.68 64.46±10.64 18.53 <0.05
造成腦癱的原因有很多,常見有母親懷孕期間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糖尿病、胎盤功能不全等導致胎兒缺氧性的損傷[5]。孕婦從懷孕開始就應該加強衛(wèi)生保健,按時到指定的醫(yī)院或婦幼保健機構進行定期檢查,孩子出生后更應該按時進行預防接種,定期給孩子做保健檢查,評定患兒的運動發(fā)育狀況。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姿勢異常或運動障礙,應及時診治。確診患有腦癱以后,應該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患兒家長應掌握腦癱患兒常見異常姿勢及運動障礙的基本訓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糾正患兒的異常姿勢,促使其學會正常的運動方式及獨立生活能力[6]。
腦癱患兒的訓練與成人的訓練有很大區(qū)別,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患兒,家長及治療師不可能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及強度訓練患兒[7]。因此,腦癱患兒的訓練方法及時間應該以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規(guī)律及患兒的愛好,因勢利導,將正確的運動方法貫穿到患兒的生活及游戲之中。例如當患兒爬行時,家長應及時糾正其不良的爬行姿勢并鼓勵其爬行;當患兒坐下來休息或玩玩具時,家長應將患兒的雙上肢、軀干及雙下肢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8]。如果患兒主動性較差,家長應想辦法刺激、鼓勵患兒多運動;相反,如果患兒過于多動、易興奮,家長則應適當誘導患兒多做坐位訓練。
通過不間斷延續(xù)性訓練方法,觀察組患兒的肢體功能得到了很大改善,較好地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發(fā)育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熊國鋒.運動功能訓練綜合治療高危腦癱患兒的效果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7):1423-1425.
[2] 王麗娟.運動功能訓練聯(lián)合藥物及高壓氧治療不同年齡小兒腦癱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12): 54-55.
[3] 蒙家紡,夏梓紅,姚婧,等.運用綜合康復手段治療不同年齡階段小兒腦癱療效探討[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9,12(3) :432-433.
[4] 蘇麗代.腦癱康復治療的分析與體會[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9,29(1) : 101-102.
[5] 黃濟炎,章芬.捏脊配合運動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9):16-17.
[6] 韓紅芬,王小玲.60例小兒腦癱針刺配合運動療法的臨床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1,13(16):52-53.
[7] 何旭光,李興.淺談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11): 147 -148.
[8] 鄭先玉.中西結合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0,12(12):1374-1375.
R742
B
1671-8194(2014)18-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