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湘
人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為你不管是漂泊在旅途,還是安居在故土,總有一些細細的線拉扯著,動一動念想,邁一邁腿腳,總能感受得到那些線,在輕輕地角力。清閑的時候,抑或苦惱的時候,你就會想順著那些細細的線,捋一捋,找到牽扯的源頭。而每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始終都有一根線的那一頭拴在大學的校園里。歲月留痕,大學的印痕總是極為鮮明的一道。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筆者盡管不是北大人,但也對北大人憶北大事的《北大舊事》感興趣,就不難理解了。
北大百年校慶前后,出版的書很多,陳平原、夏曉紅編的《北大舊事》,無疑是比較特別的一種。書中集納了60余篇風格各異、長短不一的文章,歸類在“校史拾零”“我在北大”“紅樓掌故”“外景素描”等4個欄目下,都是老北大人回憶老北大的事。老北大人到底多老呢,大多是北大南遷(1937年)以前在北大工作或?qū)W習的人;舊事有多舊呢,大約是北大創(chuàng)立至南遷40年間的事。而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長校的10年間的事,更為老北大人所津津樂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比種樹難;而蔡元培的北大10年與北大的100余年歷史表明,在中國,好的大學校長百年難遇。
確實,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大,不論是教授還是學生,可謂群星璀璨,但從教育史的角度看,蔡元培無疑是那最亮的一顆。蔡元培不當北大校長已經(jīng)80多年了,現(xiàn)如今,不論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況滿意抑或不滿意的人,都將蔡元培作為旗幟和標桿,是教育共同體中理想的大學校長,迄今無人超越。然而,作為教育界的一員,我們對真實的蔡元培究竟了解多少呢?《北大舊事》提供的“口述”史料,有助于今人全方位認識蔡元培。從多篇文章中,筆者梳理了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蔡元培的主要治校理念是眾所周知的“兼容并包”,主張教授治校,主張對學生施以“美育”。曾奉行“三不主義”:一不當官,二不納妾,三不打麻將。其二,蔡元培長北大10年,一半時間在外,遇到與辦學理念相沖突的問題,常以辭職和出國考察與當局抗爭。譬如馮至就曾回憶,“至于蔡元培,我在北大學習的六年內(nèi),他長期在國外,只有一年零四個月在校辦事”,“可是我無形中從他那里得到的感召和教益……是終身難忘的”。其三,蔡元培并非一味支持學潮,這與一些回憶錄不同。蔡元培無條件支持新文化運動,但并非無條件支持學潮。他曾表明校長的立場,對北大學生沉醉于權(quán)力,不斷的學潮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頗有微詞。其四,蔡元培當校長與學生的直接沖突較少,但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當幾百學生集會抗議,拒繳講義費的時候,“先生在紅樓門口揮拳作勢,怒目大聲道:‘我給你們決斗!’包圍先生的學生們紛紛后退。”這分明是與學生“拼死一搏”的架勢了。
陳平原在本書的代序《老北大的故事》中引錢穆《師友雜憶》語云:“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弊x老北大人憶老北大的事,我們確實能夠體驗母校賦予人們的“生命之真”的種種情感——不僅是北大人,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各自母校放飛的永不斷線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