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誠,李 曦,劉 信,胡善洲,焦龍華,董玉林,劉 鵬,李全華
(武漢理工大學 理學院化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0)
聚苯胺是應用廣泛的結構性導電高分子材料之一,其結構多樣,合成方法簡單,原料易得,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1-2],在防腐涂料、抗靜電和電磁屏蔽材料、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傳感器等領域已獲得大量的應用[3-7]。
聚苯胺分子中含大量的胺基和亞胺基功能基團,對重金屬離子具有良好的絡合作用[8-9];同時這些胺基和亞胺基還具有還原性,可與氧化電位較高的重金屬離子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聚苯胺對部分重金屬離子(如Pb2+、Hg2+)有離子交換功能且具有很好的耐溶劑性能,使得聚苯胺能夠廣泛適用于各種復雜的吸附環(huán)境[10-11]。
采用化學氧化聚合法合成聚苯胺,并通過氧化還原滴定法研究其對Cr(VI)的吸附性能,使學生既可以初步了解有機高分子的合成,又可以鞏固大學分析化學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加強了學生對物理化學中表面吸附理論的理解;同時,該實驗包含減壓蒸餾、滴定、過篩等重要化學基本操作,是一個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思考能力、強化學生基本實驗操作的綜合性實驗。
儀器:Lambda35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美國PerkinElmer儀器有限公司);GZX-9140MBE數(shù)顯鼓風干燥箱(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SHZD(Ⅲ)型循環(huán)水真空泵(河南省予華儀器有限公司);SHZ-82恒溫振蕩器(常州國華電器有限公司),標準檢驗篩(浙江上虞市五四紗篩廠);減壓蒸餾裝置,移液管,恒壓滴液漏斗,滴定裝置,圓底燒瓶等。
試劑:苯胺(AR);過硫酸銨(AR);重鉻酸鉀(AR);硫酸亞鐵銨(AR);濃鹽酸;濃硫酸;磷酸;N-苯基代鄰氨基苯甲酸指示劑;實驗用水均為去離子水。
將0.05mol新鮮減壓蒸餾的苯胺加入到250mL的圓底燒瓶,并加入100mL、1mol/L的鹽酸溶液,攪拌混勻,再用恒壓滴液漏斗向其中慢慢滴加75mL、1mol/L的過硫酸銨和50mL、2mol/L的鹽酸混合液,室溫反應2h,抽濾,水洗3次;將產(chǎn)品于50℃干燥24h,得到墨綠色的聚苯胺粉末。樣品采用紫外可見光譜進行表征,取少量所得聚苯胺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劑,在300~800nm波長范圍內(nèi)測其吸收。
將干燥好的聚苯胺研磨,過篩得所需粒徑的聚苯胺備用。稱取一定量的重鉻酸鉀,用去離子水溶解配成相應質(zhì)量濃度的Cr(VI)溶液;移取100mL一定質(zhì)量濃度的Cr(VI)溶液至錐形瓶中,再放入一定質(zhì)量、一定粒徑的聚苯胺,將錐形瓶放入恒溫振蕩箱中,20℃下恒溫振蕩一定時間后過濾。根據(jù)國標GB/T 15555.7—1995采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測定濾液中剩余Cr(VI)的質(zhì)量濃度。吸附量按下式進行計算:
其中,qt為t時間聚苯胺對Cr(VI)的吸附量(mg/g);m0和mt分別為Cr(VI)的初始質(zhì)量濃度和經(jīng)吸附t時間后剩余質(zhì)量濃度(mg/L);V 為溶液體積(L);m 為聚苯胺的質(zhì)量(g)。
當吸附達平衡時,聚苯胺對Cr(VI)的吸附量即為平衡吸附量qe。
制備的聚苯胺紫外光譜如圖1所示,在328、627 nm處出現(xiàn)吸收峰,這是聚苯胺的翠綠亞胺鹽形式的特征吸收峰。
圖1 聚苯胺的紫外可見光光譜
3.2.1 吸附劑粒徑對吸附的影響
向5個250mL的錐形瓶中加入100mL、400 mg/L的 Cr(VI)溶液,分別加入0.2g不同粒徑(0.074~0.097mm、0.097~0.125mm、0.125~0.2 mm、0.2~0.3mm、0.3~0.45mm)的聚苯胺,20 ℃下恒溫振蕩120min后,測定濾液中剩余Cr(VI)濃度并計算吸附量,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聚苯胺粒徑增大,吸附量逐漸減小。這是因為聚苯胺粒徑越大,其總表面積越小,在吸附過程中吸附劑與六價鉻的接觸面積越小,所以吸附量減小。
圖2 粒徑對Cr(VI)吸附的影響
3.2.2 吸附劑的加入量對吸附量的影響
吸附劑的加入量對吸附量的影響如圖3所示(聚苯胺粒徑為0.125~0.2mm,其他條件與3.2.1節(jié)相同。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聚苯胺加入量的增加,吸附量逐漸減小,實驗結果與吸附量計算公式的結果一致。
3.2.3 吸附時間對吸附的影響
吸附時間對吸附量的影響如圖4所示(聚苯胺粒徑為0.125~0.2mm,其他條件與3.2.1節(jié)相同。圖4表明,吸附量隨著吸附時間的增加而增大,大約2h時達到飽和。采用動力學模型H0YS方程和Lagergren方程進行模擬,求出各模型參數(shù)和相關系數(shù),結果見表1。由表1數(shù)據(jù)可知,二級動力學H0YS的相關系數(shù)R,R2=0.999,相對于Lagergren模型,該模型計算出的qe與實驗值比較接近。因此,我們認為聚苯胺對六價鉻的吸附符合H0YS二級動力學模型。
圖3 吸附劑的加入量對Cr(VI)吸附的影響
圖4 時間對Cr(VI)吸附的影響
表1 吸附動力學模型擬合參數(shù)和相關系數(shù)
3.2.4 Cr(VI)離子初始濃度對吸附的影響
Cr(VI)離子初始質(zhì)量濃度對吸附量的影響如圖5所示,(聚苯胺粒徑為0.125~0.2mm,其他條件與3.2.1相同)。從圖5可以看出,隨著初始鉻質(zhì)量濃度的增大平衡吸附量增大,初始鉻質(zhì)量濃度較低時平衡吸附量的增大趨勢明顯,隨著質(zhì)量濃度變高,增大趨勢趨于平緩。采用等溫吸附模型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進行模擬,求出各模型參數(shù)和相關系數(shù),結果見表2。由表2數(shù)據(jù)可知,聚苯胺對六價鉻的吸附比較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其相關系數(shù)最大。由該模型計算出的最大吸附量為150.38 mg/g。實驗環(huán)境等因素對最大吸附量有影響,學生可通過改變吸附條件,以測得不同條件下聚苯胺對六價鉻的最大吸附能力。另外,由于本文采用測量鉻濃度方法的局限性,故初始鉻的質(zhì)量濃度比較大,如若采用分光光度法[12]、ICP等方法測定鉻含量,可適當降低初始鉻濃度。
圖5 質(zhì)量濃度對Cr(VI)吸附的影響
表2 等溫吸附模型參數(shù)和相關系數(shù)
(1)qt隨吸附時間的增加而增大,2h后達到平衡;qe與鉻的初始濃度和聚苯胺的粒徑有關;聚苯胺對六價鉻的吸附符合H0YS二級動力學模型和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計算得單分子層最大吸附量為150.38mg/g。
(2)該綜合實驗涉及基本操作較多,如減壓蒸餾、抽濾、過篩、滴定等,對于鞏固學生的基礎化學操作及基本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3)實驗方案可由學生自行查文獻擬定,確定初始鉻含量與吸附劑的比例、聚苯胺的粒徑、吸附環(huán)境等條件,同時在利用氧化還原滴定法測定六價鉻濃度時,也要求學生自行根據(jù)相應的滴定情況確定加入的濾液量,大大拓展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
(
)
[1]張可青,張新荔.化學氧化聚合法合成高電導率聚苯胺研究進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8):27-29.
[2]何月蘋,陜紹云,方瑞萍,等.聚苯胺導電性能的研究進展[J].粘接,2013(1):71-74.
[3]王愛銀,闞景晴.導電聚苯胺的合成、性能及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5):5-6.
[4]徐浩龍.羧甲基纖維素接枝丙烯酸摻雜聚苯胺對Pb(II)的吸附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12(16):2913-3916.
[5]Liao D C,Hsieh K H,Chem Y C,et al.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of polyaniline and maleimide-terminated polyurethanes[J].Synthetic Metals,1997,87(1):61-67.
[6]Sukeerthi S,Contractor A Q.Molecular Sensors and Sensor Arrays Based on Polyaniline Microtubules[J].Analytical Chemistry,1999,71(11):2231-2236.
[7]Belanger Daniel,Ren Xiaoming,John Davey,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Polyaniline-based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J].Electrochem Soc,2000,147(8):2923-2929.
[8]李新貴,竇強,黃美榮.聚苯胺及其復合物對重金屬離子的高效吸附性能[J].化學進展,2008,20(3):227-232.
[9]Huang Meirong,Peng Qianyun,Li Xingui.The modification of polymer sorbents and their absorption for heavy metal ions[J].Chem Eur J,2006,12:4341-4350.
[10]徐惠,徐垚,郭東紅.銅離子和六價鉻離子在聚苯胺/凹凸棒石納米復合材料上的競爭吸附[J].硅酸鹽學報,2011,39(10):1559-1563.
[11]黃美榮,李新貴,李圣賢.聚萘二胺的合成及其對重金屬離子的高效反應吸附[J].化學進展,2005,17(2):299.
[12]奚旦立,孫裕生,劉秀英.環(huán)境監(jiān)測[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