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芳
(內蒙古自治區(qū)監(jiān)獄管理局第一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
肝胃百苓湯治療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臨床觀察
康 芳
(內蒙古自治區(qū)監(jiān)獄管理局第一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目的:探討肝胃百苓湯治療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給予肝胃百苓湯治療,對照組給予元胡胃舒膠囊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胃百苓湯治療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肝胃百苓湯;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元胡胃舒膠囊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筆者采用肝胃百苓湯治療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30例,并與中成藥治療的30例對照觀察,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門診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6~66歲,平均43.33歲;病程1~19年,平均9.07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69歲,平均46歲,病程1~20年,平均10.0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2006上海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臨床表現: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沒有特異性癥狀,大多為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呃逆、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也可無明顯臨床癥狀。并經胃鏡和病理檢查確診。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表現:主癥:脘脅脹滿或脹痛、吞酸、噯氣、呃逆、脈弦。次癥:性情抑郁,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雜。以上主癥3項,或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確診。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中藥肝胃百苓湯治療藥方組成:柴胡10g、白芍10g、茯苓10g、枳殼10g、佛手10g、陳皮10g、延胡索10g、白術10g、百合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約150mL,早晚分服,連續(xù)服用4周。
1.3.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元胡胃舒膠囊(山西天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25224,規(guī)格為0.3g×24粒/盒),主要成分:阿魏、海螵蛸、雞內金(炒)、決明子、木香、延胡索(醋制)、香附(醋制)??诜?,1次3片,1日3次,連續(xù)服用4周。
1.4 觀察項目
觀察服藥前后患者癥狀、胃鏡下胃黏膜改善情況。中醫(yī)評分標準參考2002年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標記,主癥計分分別為0、2、4、6分;次癥計分分別為0、1、2、3分,舌脈不計分,記錄治療前后總積分。
1.5 療效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3]擬定。痊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胃鏡檢查示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胃黏膜組織學改變基本正常;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胃鏡示黏膜炎癥好轉,胃黏膜組織學改變減輕;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胃鏡示黏膜炎癥好轉,胃黏膜組織學略有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胃鏡復查結果均無改善。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4周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均比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4周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4周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慢性胃炎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發(fā)病率居首。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型分為:肝胃不和證、肝胃郁熱證、脾胃濕熱證、胃絡瘀阻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研究表明肝胃不和證型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證型,肝胃不和證出現在慢性胃炎進程的早中期且在16~35歲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4-6]。
肝胃不和證是以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為表現的證候,它反映了肝和胃兩個臟器功能失調進而引起的消化道癥狀?!端貑枴ちo大論》曰:“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肝氣偏勝、肝胃不和可以引發(fā)胃脘痛。肝胃不和是臨床常見證,若肝失于疏泄,氣機逆亂,則脾胃升降失常,或脾胃功能失調之際,肝木乘機來克脾土,出現肝不隨脾升,胃不隨膽降,均可出現肝胃不和。本方柴胡輕清升散、疏邪透發(fā)、使肝氣條達,為君藥;白芍養(yǎng)血斂陰,使肝體得養(yǎng),并柔肝止痛,與柴胡一散一收,柔肝體和肝用,氣血兼調;枳殼、陳皮、佛手行氣寬中除脹,燥濕健脾,共調中焦氣機;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百合養(yǎng)陰潤肺,與柴胡配伍,共奏肝肺同治、左金制木之功;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全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同時具有標本兼顧的特點,并且安全、副作用少,故臨床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經4周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均比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4周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肝胃百苓湯治療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06(11):674-683.
[2] 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4] 張聲生,姜良鐸,李乾構.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臨床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
[5] 金秉俊,朱建華.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學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6] 朱葉飛,王麗,石燈漢,等.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歸類的流行病學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3(2):95-98.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6-15
康芳(1965-),女, 內蒙古自治區(qū)監(jiān)獄管理局第一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消化內科。
R256.3
A
1673-2197(2014)19-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