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君
筆名,尹川、牧野風。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雜文學會理事、新鄉(xiāng)市雜文學會副會長。1986年至今,已發(fā)表小說、詩歌、雜文及時評類稿件2000多篇(首)。出版雜文集《刀尖上的快感》。
“絲綢之路”申遺,洛陽新安縣之漢函谷關,屬“申遺點”之一。
作為著名古關隘,函谷關竟有秦漢之別。秦關位于靈寶縣,漢關則在新安縣?!稘h書·武帝紀》載,“元鼎三年,徙函谷關于新安”。好端端的函谷關,何以要搬遷?竟然是樓船將軍楊仆居功自傲,為封侯,搞“形象工程”?!端涀ⅰ份d,“漢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居關外,請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關于新安”。
楊仆將軍為何“恥居關外”?原來,當時以位于今靈寶縣的秦函谷關為界,關之東,為關東人,關之西,為關中人。論“政治地位”,位于關外的關東人,則遠低于關內的關中人。西漢朝廷甚而針對關東人,還出臺了諸多歧視性政策,比如關東人不得入宮或擔當警衛(wèi),再如關東人進出關,均須勘驗身份憑據等等。樓船將軍楊仆的家鄉(xiāng),是新安縣鐵門鎮(zhèn)之南灣村,居當時秦函谷關之東兩百余里。依慣例,楊仆將軍自然也屬“二等公民”,這就難怪其會“恥為關東民”了。
所以說,居功至偉的楊仆將軍,即便能被順利封侯,也難甩掉“關外侯”之惡名。故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樓船將軍楊仆竟然征得漢武帝同意,戰(zhàn)功顯赫的他便自掏腰包,將偌大之秦函谷關,生生東遷兩百余里,在新安縣東建造了一座全新函谷關,自己順理成章成了關中人,從而一舉拋卻“關外侯”惡名。于是,漢函谷關歷經兩千年的風雨,也經歷無數次毀修輪回,但至今仍屹立在洛陽新安縣城。只是今天的人們,面對這當年樓船將軍假造的“贗品”,似乎早已淡忘其當初修建的動機,即博名也好,居功也罷,都如煙云而消逝。
有人說,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信然!原泰安市委書記胡建學在任時,就曾請風水大師為其測官運,后者投其所好,斷言其可官至副總理之位,只是其命里還缺座“橋”。于是,胡建學靈感閃現,當即下令將正在施工的國道強行改建,令國道不計代價地從一座水庫上穿越而過,并修了一座與當年漢函谷關一樣只關乎一官聲名的“形象工程”,以期能飛黃騰達至高官。只是這枚拿納稅人血汗錢搞“形象工程”的市委書記,并不像楊仆將軍那般幸運,伴隨大橋架起,其官帽也應聲落地,僅為世人徒留笑料與罵名!
從古之楊仆,到今之胡建學,靠興土木,修豪衙,樹形象,撈聲名,且企圖在歷史星系里留下點標志物的官員,恐不在少數。但如此過往官員能像樓船將軍楊仆這般幸運的,又有幾人?多數則因勞民傷財瞎折騰而中途折戟沉沙,徒留罵聲與臭名,留給歷史的,將只是一串串經久不落的罵的音符與回聲……
“政去人聲后,百姓閑談時”。樓船將軍楊仆之函谷關東遷,既為一段固態(tài)歷史,更乃一面為官鏡鑒,其昭示后來者:你樹形象,博聲名,費盡心機大肆營造所謂的形象工程,往往會同至今猶在的漢函谷關一樣,或許會令你得逞于一時,但落腳于浩瀚的史書,它似乎只會成為一種政績與官德的反證!
責任編輯 谷 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