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勇,在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工作,二十多年來,在諸多報紙、刊物發(fā)表文章二百多篇,出版《晴耕雨讀》一書。
洛陽是九朝古都,是詩人杜甫青少年時居住過的地方。來到洛陽,問文友當?shù)厥欠裼卸鸥o念館或類似杜甫草堂模樣的館所,文友說:“時光過去一千多年了,沒有留下什么遺物。但是,杜甫的詩歌提及洛陽的倒不少?!焙吐尻栁挠言谝黄穑勂鹇尻柕臍v史,談起杜甫,文友對大詩人杜甫的崇敬,溢于言表。是啊,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杜甫的詩歌成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每逢杜甫誕辰紀念日來臨,就會有政府部門以及一些社會團體召開紀念活動,緬懷這位杰出的大詩人。據(jù)筆者粗略估計,他的詩歌里反映洛陽或故鄉(xiāng)二字的至少有二十首,可見杜甫與洛陽的感情之深。
憂國之志
“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這是杜甫寫的一首詩。安祿山等叛軍發(fā)動叛亂,唐軍抵抗不力,長安、洛陽第一第二京都相繼失陷,黎民百姓慘遭涂炭,長期居住在京都的杜甫,很自然地寫下了東都(洛陽)當時的狀況?!奥尻栆粍e三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問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李光弼將軍)急為破幽燕”!詩人由衷地希望,唐軍能接著打勝仗,盡快搗破叛軍的巢穴,還國家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讓居民早日返回故鄉(xiāng)?!昂鷫m窬太行,雜種(史思明)抵京室(洛陽),花門(回紇:古代少數(shù)民族)既須留,原野轉蕭瑟”。史思明攻破洛陽后,統(tǒng)治者所借的回紇軍隊不僅不幫助唐軍抵抗叛軍,反而留在陜西大荔縣,勒索給養(yǎng),欺壓當?shù)匕傩?,使朝廷難于應付。杜甫早就認為,借助回紇打叛軍不是好辦法,很可能打走了虎,又來了狼。此詩表明,詩人不僅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政治家。他不僅為洛陽的安危擔心,還為其他城鄉(xiāng)人民遭受蹂躪痛心。
憐民之心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到衰?!皯?zhàn)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路衢唯見哭,城市不聞歌”,杜甫在漂泊流離中,經常為五斗米犯愁,但他“窮年憂黎元”的熱情未減,反映民間疾苦的詩篇不斷出現(xiàn),“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反映出了社會貧富的巨大差別;“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新安吏》是詩人的代表作,詩彰顯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痛苦,揭露了官吏的殘暴無情。詩人流寓四川夔州不久,又寫下了“萬國尚戎馬,故園(洛陽)今若何?昔歸相識少,早已戰(zhàn)場多”。詩中流露出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充滿喊殺聲的戰(zhàn)場,故鄉(xiāng)洛陽也不知道狀況如何?過去的親戚朋友,能見到的已經很少,現(xiàn)如今,吐蕃仍在入侵,恐怕那戰(zhàn)場又該增添許多!杜甫的詩歌,飽蘸血淚,寫出了一首首人民受苦受難的篇章。每個字句都融進了對人民的同情,每一篇都充滿了對百姓的愛心。
洛陽之情
杜甫大半生漂泊異鄉(xiāng),生活拮據(jù),可不管生活多么艱難,日子多么難熬,他始終想著洛陽,想著故鄉(xiāng),真讓人感動,就像天上飄蕩的風箏,離不開扯動它的線轱轆一樣。尤其他來到四川居住時,明月、碧水、高山、綠樹都能勾起懷鄉(xiāng)的情緒。如,“成都萬事好,不如歸故廬”?!奥稄慕褚拱祝率枪枢l(xiāng)明”。他不時想起“昔在洛陽時,親友相追攀。送客東郊外,遨游宿南山”?;貞浧稹褒堥T橫斷野,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龍門》)。他期望著“洛陽大道時再清,累日喜得俱東行。風月龍髻未易時,側身注目長風生”。他曾經看到“朝進東門營(洛陽的東門),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的壯觀場面(《后出塞詩》其二),他的心里渴望唐軍能蕩平叛軍以及土蕃。當他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蓄積已久的憂郁悲愁心情一掃而光,宣泄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杜甫思鄉(xiāng)詩中寫得最愜意、最酣暢的一首詩,給人的感覺大氣磅礴,一瀉千里,充分表達了詩人忽然聽到東都收復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急于回鄉(xiāng)的心情。
在洛陽想尋找杜甫留下的痕跡已萬分困難,但杜甫留給洛陽的詩歌,留給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卻有穿越時空的力量,讓后人受益無窮。他的詩歌,將像龍門里的石窟,永遠鐫刻在國人心中。
責任編輯 婧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