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忠,筆名華實、何易。原河南省雜文學會副會長、洛陽市雜文學會會長。曾任《洛陽日報》副總編、《牡丹》文學雜志主編。著有《澄心集》《麗物集》《余力集》《趙春娥的故事》等。
洛浦秋風古美景,空有其名歷滄桑。
百姓嘆息洛河哭,公仆鬧心操勞忙。
綠色生態(tài)建公園,五十華里俏長廊。
草綠樹青伴晨練,水碧波清氧吧房。
——題記
1954年秋天,我從南方來到洛陽,聽人講洛陽八景,心向往之。于是,結(jié)伴游龍門石窟,從古天津橋遺址踏石過洛河,觸景生情,想到天津曉月。據(jù)說隋唐時這里天津橋穿河而過,兩岸繁華異常,橋上車水馬龍,景象迷人。有劉希夷詩為證: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花子,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中??上н@已成為遙遠的歷史。眼前只能看到象征史實的一孔舊橋,橋上四角亭內(nèi)豎有橋名石碑。橋亭南北,各有一截林森橋殘段和數(shù)量不等、高矮不一的殘缺橋墩,情境甚是凄涼。
聯(lián)想到洛浦秋風,據(jù)說當年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風光如畫,游人如織,盛夏涼風習習,似秋風撲面,成為勝景。那一天,我們放眼洛河內(nèi)外,觸目所見,河水幾盡斷流,干涸的河灘亂石嶙峋,雜草叢生,一片荒涼;兩岸林木稀疏,人煙罕至,能望見的老城民居,也是低矮而破舊,見證著當年洛浦秋風佳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遠去的美麗傳說。
后來聽說民間把八景中的洛浦秋風改成洛河夜哭,開始百思不解。經(jīng)過實地觀察體驗,找到了答案,原來老百姓長期目睹洛河風光不再,荒涼至極,恐怕連洛神也要為之哭泣了,故而因氣而戲改美稱了。雖然這是一己解讀,還可以有多種說法,我想不至于毫無道理。
20世紀80年代,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洛視察,問及洛陽公園情況,認為提供給市民消閑游玩的地方太少,建議建設(shè)洛浦公園??上М斈曷尻柺胸斄讚?jù),市政當局籌劃再三,下不了決心,給胡耀邦寫了報告,得到了個“有困難可以從緩”的批復。這一緩,一晃過去十幾年。到了1986年,市財政有所充實,才把修建洛浦公園的事擺上日程。群策群力施工分段進行,1987年5月北岸西工段初具規(guī)模,市民歡欣鼓舞。而這時,胡耀邦同志已經(jīng)與世長辭了。領(lǐng)導人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哪怕只是一個提議,人們總是永記不忘的。每當我步入洛浦公園,都會心存敬意地想起這位心系黎民百姓的前總書記。
如今的洛浦公園,已經(jīng)建成為地跨洛河南北,兩岸各長達二十余公里,面積四千多畝,河面清波蕩漾,園林綠樹蔥蘢,鳥語花香的綠色生態(tài)長廊。園內(nèi)樹陰花叢間,曲逕通幽,涼亭長廊,引人入勝。成組成套的絲綢之路、洛陽歷史典故等景觀,凸顯著洛陽13朝古都深厚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底蘊。五級攔河橡膠壩,把洛河裝點得波光粼粼,鳥集魚翔,漁翁垂釣,游船如畫。穿河而過的六座公路大橋,晝夜車流不息,繁華程度遠非當年天津橋所能比擬。水邊高樓林立,亭、閣、臺、塔、畫廊相間,白日氣勢非凡,夜晚燈光彩繪爭輝,倒影入水,更顯人間仙境。游人置身其間,人在畫中,如醉如癡,美不勝收。我想,古人贊美洛浦景色,把它列入洛陽“八大美景”之一,只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思想文化條件而已,如果光陰可以倒流,把現(xiàn)今的洛浦公園置于當年文人墨客眼下,不知道會怎樣驚訝自愧不如,而重新書寫“洛浦美景今勝昔”的精美詩文。
責任編輯 婧 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