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興,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退休前任《大河報》總編輯兼《漫畫月刊》主編。社會兼職有:河南省雜文學會會長、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學術委員會執(zhí)行主任、鄭州大學兼職教授、河南省老年攝影學會副會長等。出版的著作有《編報余墨》《黃葉集》《萍蹤感悟》《醉享夕陽》《云影蹤跡》《詩箋心語》《鴻影墨痕》等,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因為職業(yè)的緣故,我曾多次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都市報的總編輯們,并陪同他們在中原大地上考察和采風。只要到豫西去,我一定要帶領他們去看看新安縣的“千唐志齋”。盡管那個小鎮(zhèn)、那座小院、那排窯洞頗顯幾分寥落和幽寂,但每次參觀之后,我和我的客人們都會抑制不住地發(fā)出無限的感慨和敬仰:“啊呀,了不得,了不得!”這“了不得”三字,主要是贊揚張鈁先生的文化眼光!
千唐志齋所在的小鎮(zhèn)叫鐵門,是張鈁先生的故鄉(xiāng),就坐落在邙山嶺上。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自周以降歷代社會素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邙山嶺上的古墓多到幾乎“無臥牛之地”。張鈁先生早年即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作為軍人,他一方面手持槍桿,義憤填膺,志在推翻已經腐朽的政權;另一方面,他卻在竭盡精力和財力,搜集、整理散落在邙山嶺上民間四處凌亂拋置甚至即將毀壞和泯滅的各種墓志,并在自己的家庭花園內開掘廊道,挖掘窯洞,悉心珍藏這些墓志。據資料顯示,這里僅唐代的墓志銘就薈萃了1191件,是我國收藏唐人墓志最集中的地方。從歷史的角度說,這里所藏墓志,涵括盛、中、晚唐,歷代無不盡備。志主既有相國太尉、皇親貴戚,又有藩鎮(zhèn)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其紛繁的人生際遇,從不同側面盡顯大唐三百年的社會百態(tài),足堪證史、糾史、補史,所以千唐志齋堪稱一部石刻唐書,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從藝術的角度說,這里所藏墓志,在當時皆為名家手筆,論書體篆隸行楷般般俱備,論風格典麗雋秀應有盡有,是一座價值連城的藝術寶庫!漫步此齋,你能不無限敬仰張鈁先生的文化眼光嗎!——當然,想成就一番事業(yè),有文化眼光,還得碰上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機遇,這是不言而喻的。
我由衷地為我是一個“河南人”而感到自豪!因為河南省所處的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搖籃,有著極其厚重的文化積淀,堪稱真正的“皇天后土”。在中原大地上行走,我隨時都會為其豐厚的文化積淀而怦然心動!當年,當所謂的“龍骨”被當作中藥材在中藥鋪和中藥棧販賣的時候,是當時的著名文化人王懿榮和劉鶚等,運用文化眼光,首先發(fā)現了上面的“契文”,后經系統地搜集、整理、研究,認定是我國年代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因為這些甲骨大部分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商舊都,故又稱“殷墟文”字,以后人們統稱其為“甲骨文”。我們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傳承之所以一脈相承而不曾中斷,文字起到了至關重大的作用。我每次陪外省的文化人到安陽殷墟參觀,可以隨時看到他們的目光不時緊盯腳下的土地,像用心中裝備的儀器在仔細地進行著掃描。我知道,人人都想意外僥幸地踢出一片或半片刻有真正甲骨文的甲骨,作為家藏的珍寶以自傲終生!
如果缺乏文化眼光,一些重要的文化遺存,也許會被當作廢物予以拋棄。比如南陽的漢畫磚,開始時就有過這樣一段命運。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出生地,那里漢墓頗多。解放后,在大規(guī)模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現不少漢畫磚,開始農民缺乏文化眼光,不了解這些條形巨磚的文化價值,便隨意用來作為基石修房蓋屋,甚至用來砌豬圈、壘茅房,有文化眼光的專家發(fā)現后,曾在媒體上大聲疾呼,深感痛惜。我有感于此,當時還在《河南日報》上發(fā)表過一篇《最富裕的貧困戶》,吁請人們關注此事。再后來,南陽市投入巨大人力和財力,終于建成了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南陽漢畫館”。
“厚重河南”的確有驚人的“厚重”!我自己就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那大概是1993年,我到靈寶縣去考察秦函谷關。當時,函谷關正在作為旅游景點進行開發(fā),其開發(fā)工程正如火如荼。我們在那溝溝壑壑里往來踱步,信步走進一農家小院的廁所里想趁機小解。這是一家最普通的農家小院,廁所傍著小院東南角的黃土高坡而建,沒有圍墻,只用玉米秸綁扎作擋,簡陋極了。我正解手,一眼掃到那黃土坡里,被剝露出一捆古代的箭矢,至少有上百支,或者更多,箭矢已被剝出,箭桿的大部還困在土中。戰(zhàn)國時代,函谷關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馬嘶鏑鳴的血腥廝殺!每次廝殺,寫在歷史上都是重要的一頁。所以看到這捆箭矢,我眼前恍若驀地蕩起漫天的硝煙,耳畔頓時響起一陣轟然的雷鳴,心頭也不禁產生一陣意外的驚喜!我真真感到,中原大地,處處有寶!當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那束箭矢已銹蝕得朽碎如土,不堪觸摸了。數年之后,當我再次陪著遠方的客人來函谷關參觀時,就在原來農家?guī)诘奈恢茫吹骄皡^(qū)特意開設了一間“箭庫”,那束箭矢被連帶泥土整體采掘出來,放在一個展臺上,用玻璃罩罩著,供人們參觀。我十分佩服景區(qū)開發(fā)者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創(chuàng)意,使這束銹箭充分發(fā)揮了兩千多年漫長歷史的直接物證作用!——這就是我們的河南!
也許由于我們的故土太厚重了,隨腳一踢,踢住的就可能是秦磚漢瓦;錛下一鍬,就可能挖出唐幣宋瓷。于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輕視一些文化遺存的價值。而有些國家,越是歷史短暫,則越是極端珍視歷史。我在訪問美國時,對此感受尤深。
美國的歷史很短!200多年前,那里還是一片酣睡的大陸。正因為這樣,美國人時時處處表現出對歷史的無限珍惜和珍重。從個人說,一些銀行大亨,在自己極其豪華的大廈的櫥窗里,卻認認真真地陳列著一些十分破舊的馬燈、馬鞍和破水壺,或者陳列著一些釘鞋的鐵砧、榔頭和鞋釘盒,那是特意表明乃至炫耀他們的先祖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就是如此的艱辛和困苦!從國家說,美國各個城市都可以隨時看到各種各樣的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大到航天博物館、航母博物館,小到鐘表、紐扣、打火機博物館,應有盡有!他們稱之為“最好讀的歷史書”。紐約還有一家“中國石頭展覽”,他們想從石頭這一角度,打開神秘中國的古老文化之窗。從文化角度來講,他們的這種眼光是很值得肯定的!
談到“文化眼光”,作家馮驥才曾說,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他還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予以說明:當柏林墻被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爭購那些涂滿圖畫與文字的墻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墻,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征。德國政府被驚動了,于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墻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所以,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素養(yǎng),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站在千唐志齋的窯洞里,看著那琳瑯滿目的墓志,不能不聯想到諸多關于文化眼光的問題。張鈁先生在他昔日書齋的門外,鐫有“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楹聯。是的,他本人也和世上所有的人一樣,是時間和歷史的“過客”。但是,他在珍存歷史、呵護藝術上所表現出的文化眼光,所營造成的不朽業(yè)績,為我們做出了永遠不朽的榜樣。他這種榜樣,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世子孫,永遠不會忘記。
責任編輯 譚 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