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透析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方法 針對5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飲食狀況分析。結果 大部分的患者都營養(yǎng)不良。結論 通過護理干預改善血透患者營養(yǎng)狀況。關鍵詞:血液透析;營養(yǎng);護理
血液透析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得到越來越多基層醫(yī)院的開展,應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隨其存活的時間的延長,營養(yǎng)狀態(tài)可逐年惡化,并發(fā)癥和死亡率高于原發(fā)病或透析本身所致死亡的發(fā)生率。營養(yǎng)不良正成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長期生存的重要障礙之一[1]。因此,應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營養(yǎng)知識,正確.合理安排飲食,減少血液透析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率,降低其住院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亦是尿毒癥替代治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血液透析患者營養(yǎng)不良的常見原因
1.1食攝入減少血透患者不良多繼發(fā)于,尿毒癥導致厭食;味覺改變;并發(fā)癥;抑郁狀態(tài);獲得,烹調及攝入食物難;飲食不可口。另外,低血壓,透析中的失衡綜合征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惡心和嘔吐,繼而導致飲食攝入減少[2]。
1.2患者體內代謝狀態(tài)改變代謝性酸中毒導致蛋白質合成少,支鏈氨基酸分解代謝增強。透析患者還存在脂代謝紊亂,表現(xiàn)為高甘油三酯血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1.3血液透析本身血液透析本身亦可導致氨基酸,多肽,蛋白質,葡萄糖,水溶性維生素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的丟失。
1.4炎癥狀態(tài)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體內慢性炎癥狀態(tài),高代謝狀態(tài)機厭食癥狀。
1.5失血胃腸道出血及及頻繁的抽血化驗科導致慢性失血。
1.6激素紊亂尿毒癥導致的內分泌紊亂,如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樣生長因子降低,以及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的紊亂,均可最終導致體內蛋白質合成減少、激素增加,導致負氮平衡,從而引起營養(yǎng)不良。
1.7毒素堆積尿毒癥可導致內源性與外源性毒素堆積,從而引起炎癥發(fā)生率的增加。
2護理
2.1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血液透析科丟失一定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同時促進蛋白質異化的作用,造成負氮平衡,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推薦蛋白入量為1.2g/(kg·d)。優(yōu)質高蛋白,如蛋清、牛奶、瘦肉、魚等動物蛋白,這樣的優(yōu)質蛋白質比植物蛋白人體必需氨基酸的合成高,合成人體蛋白質的利用率高,產生代謝廢物(如尿素)少。
2.2減少高脂肪、辛辣、過涼食物和胃腸刺激性藥物的攝入及戒煙戒酒;快餐、漢堡包等高脂肪食品營養(yǎng)素單一,且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應盡量避免食用。提倡多吃對胃粘膜刺激性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但應同時警惕高鉀食物攝入過量。高鉀血癥可引起急死。高鉀食物:豆類、土豆、菠菜、西紅柿、冬菇、咖啡,蔬菜可用浸泡、煮濾等方法去鉀。
2.3水分,鈉鹽攝入透析患者鹽的攝入應個體化。當大于1000ml時,應將鹽控制3~4g/d;對于血壓控制差或頑固性心衰患者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1~2g/d。每周透析2次和無尿者,進水量應少于200ml/d,有尿者進水量應少于200ml/d,每周透析3次的無尿患者,進水量應少于500ml/d。進水量不僅指飲用水,還包括進食的含水量及體內代謝產生的水。在食物中限制鈉的攝入,可以避免口渴,從而減少飲水量,防止水潴留導致高血壓,心衰和透析中的并合癥。2次透析間的體重增加在2~3kg為宜。
2.4電解質應避免進食含鉀豐富的食物,如水果(桔子,梨,香蕉,椰子)、豆類及制品(綠豆,黃豆,豆腐皮),蔬菜類(菠菜,芹菜,大蒜)等。也應盡可能避免高磷飲食。
2.5指導患者適當運動鍛煉能增加代謝廢物的排出,加強消化道血液循環(huán),促進消化。在保護血管瘺,不加重水腫的前提下,指導患者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氧運動和柔韌性鍛煉。
2.6其他措施合理安排患者的透析時間及頻率,盡可能采用多次透析,注意透析中血壓檢測并保證透析液流量,以提高透析充分性,減少體內代謝毒素殘留。制作血透患者營養(yǎng)知識手冊,知識培訓等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營養(yǎng)知識的宣教,最大限度地爭取患者對營養(yǎng)管理的配合,同時樹立患者自我飲食管理的意識。
綜上,血透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重要維持性治療方式,血透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與患者的預后,并發(fā)癥及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更好的開展對營養(yǎng)篩查,營養(yǎng)評測工具,營養(yǎng)干預效果的研究,并把較為成熟的營養(yǎng)干預措施融入醫(yī)療與護理措施當中,是透析臨床工作人員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葛煜強,余亢麗,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1997,36(11),764.
[2]梅長林,葉朝陽,趙學智.實用透析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