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辨證施治結合化療方法在晚期胃癌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其療效。方法選取了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共84例,按照隨機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采用中醫(yī)方法進行辨證施治,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辨證施治聯合西醫(yī)化療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后對兩組患者腫瘤擴散率、生活質量等進行觀察比較。結果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腫瘤擴散率以及治療期間生活質量上比較有顯著差異,但是患者在生命時間方面與治療方案無顯著差別(P>0.05)。結論在晚期胃癌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中醫(yī)辨證施治結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中醫(yī);化療;晚期胃癌;臨床療效
臨床上,晚期胃癌屬于內科中常見疑難病癥之一,其發(fā)患者群主要以老年和體質虛弱者為主,治療過程中,手術切除治療的可能性較低,大多數患者一般依靠藥物、化療等方法進行保守治療[1]。本次研究中,我們回顧分析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4晚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資料,重點觀察探討了中醫(yī)辨證施治結合化療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及效果,現將相關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了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晚期胃癌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齡56~73歲,平均年齡為(61.4±1.6)歲,按照隨機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病灶上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的年齡范圍在56~73歲。②經組織細胞學或病理學確診為晚期胃癌的患者,手術治療療效差或不能進行手術治療,患者腫瘤病灶≥1,同時未接受局部治療。③排除有嚴重內科疾病或急性感染者。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對照組:采用純中醫(yī)方式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使用中藥制劑或中醫(yī)湯劑進行辨證施治,一般可分為氣血兩虧型、痰濕凝結型、脾胃虛寒型及瘀毒內阻型,其中氣血兩虧型采用“十全大補湯”為主方進行治療,藥材一般選用黃芪、茯苓、人參以及阿膠、何首鳥、炙甘草等[2]。痰濕凝結型用給予“海藻玉壺湯、二陳湯”加減,中醫(yī)藥材上選用甘草6g,海藻、半夏、陳皮以及郁金、象貝母等各10g,茯苓15g,全瓜蔞、生牡蠣各20g[3];脾胃虛寒型采用附子理中湯加減,藥材上選用干姜、草蔻仁各6g,補骨脂、豬苓各15g,半夏、白術、陳皮、制附子各10g,黨參20g;瘀毒內阻型患者使用“失笑散加味”進行治療,其中延胡索、桃仁、五靈脂、生蒲黃包以及當歸、赤芍等各10g,藕節(jié)、牡丹皮、肥玉竹各20g,紫花地丁、龍葵、仙鶴草、蒲公英各30g[4]。以上中藥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服用,以2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該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西醫(yī)化療進行治療,其中化療第1d時給予絲裂霉素10mg靜脈滴注,第2~6d給予5-氟尿嘧啶500mg靜脈滴注,治療中以30d為一個周期,一般治療2~3個周期。
1.4評價標準治療后對腫瘤病灶進行測量,并依據WHO評價標準對其療效進行評價,一般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和進展等[5]?;颊呱钯|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體重、疼痛和健康狀況等。
1.5統(tǒng)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統(tǒng)計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近期療效治療后根據WHO評價標準對腫瘤病灶變化情況進行判斷和評定,其中對照組完全緩解10、部分緩解15、無變化13、進展4,治療有效率為59.5%;觀察組中完全緩解13、部分緩解15、無變化11、進展3,治療有效率為66.7%,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生存率對比治療后隨訪調查顯示觀察組患者1年內生存率為73.8%,高于對照組的61.9%,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從大量的臨床研究來看,胃癌的發(fā)病是一個多因素影響和多步驟漸進的過程,同時其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在治療過程中,研究發(fā)現中醫(yī)藥制劑和湯劑在癌細胞的抑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根據病理類型的不同,中醫(yī)可以進行辨證施治,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來分型治療,同時輔以化療,從而使得治療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次研究中,我們對選取的84例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其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純中醫(yī)治療組,它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預后效果良好。
在具體分型過程中,中醫(yī)講胃癌分為氣血兩虧型、痰濕凝結型、脾胃虛寒型及瘀毒內阻型,其中氣血兩虧的患者氣血衰敗,一般表現為腫瘤堅硬、胃脘疼痛、消瘦虛弱且皮膚干燥,對此需要扶正祛邪;痰濕凝結型患者大便色黑、舌苔暗紫、胃脘疼痛,對此需以活血化瘀為主;脾胃虛寒型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同時出現惡心、嘔吐,宜疏肝和胃,進行止痛;瘀毒內阻患者五心煩熱、口干、大便干結,胃脘出現劇烈疼痛,對此需進行化瘀,清養(yǎng)胃陰[6]。
總之,通過中醫(yī)藥進行辨證調理可增強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白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數量的增加,并使得淋巴母細胞得以轉化,抗體在患者體內生成,從而積極調動了機體的抗癌因素,減少了不良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并有效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施俊,秦志豐,李勇進,等.胃癌中醫(yī)辨證準確度分析[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43(6):51-52.
[2]陶麗,楊金坤.胃癌中醫(yī)辨證分型的探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9,23(9):1653-1656.
[3]石璐,葉云山,羅時剮,等.華蟾素注射液結合中醫(yī)辨證對晚期胃癌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6):20-21.
[4]白小軍.中醫(yī)辨證施治結合化療對晚期胃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5(6):122-124.
[5]李卡,肖雪玲,劉爽,等.胃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的療效評估[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3,20(8):124-126.
[6]崔素平.T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50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4):41-42.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