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DWI結合常規(guī)MRI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MRI表現。結果20 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為單發(fā),右側9例,左側11 例。發(fā)生于腮腺淺葉16例,深葉4例。腫瘤直徑1.7~3.9cm,平均2.98cm;腫瘤呈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腫塊,邊緣光整,T1WI 主要表現為低信號或稍低信號,T2WI 及壓脂T2WI 均為混雜高信號,周圍可見低信號包膜;DWI為不均勻稍高信號,平均ADC值為1.29×10~3㎜2/s;增強掃描大多呈輕中度不均勻延遲強化。結論結合ADC值及常規(guī)MRI表現,可以大大提高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診斷準確度。
關鍵詞:多形性腺瘤;磁共振成像;擴散加權成像;腮腺
腮腺是人體最大的一對唾液腺,腮腺腫瘤約占頭頸部腫瘤的5%[1]。腮腺腫瘤中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of parotid, PAP)是最好發(fā)的腮腺良性腫瘤,約占腮腺良性腫瘤的60%~80%[2]。以往應用CT 及常規(guī)MRI診斷PAP 的報道居多,隨著超導MR的普及DWI檢查技術的成熟,由于DWI檢查時間較短,作者嘗試將DWI應用于常規(guī)檢查,現將河南省項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20例PAP 患者的MRI 資料進行總結,以期提高MR 對本病的診斷準確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20例PAP 患者的臨床、病理及MRI資料,全部經過手術及病理證實。
1.2方法20例患者均行MR 平掃、DWI及增強掃描。采用Philips Achieva -SE 1.5T MR 機,頭頸8 通道聯合線圈掃描,常規(guī)MR平掃,包括軸位T1WI(TR/TE 468ms/14ms)、T2WI(TR/TE 2500ms/100ms)、STIR-Long(TR/TE/TI468ms/14ms/180ms),冠狀位STIR-Long(TR/TE/TI468ms/14ms/180ms)。層厚4mm,層間距0.4mm,視野200mm,矩陣312×512,NSA= 4次。DWI(b值取0和1000) TR 3489ms,TE 98ms ,矩陣148×256。造影劑采用Gd-DTPA,劑量0.2ml/kg,行肘靜脈注射,注射速度2ml/s,注射完畢后行T1WI 壓脂增強掃描,掃描參數TR 800ms,TE 2.3ms 矩陣256×384, NSA =2次。
1.3 ADC值測量將DWI圖像傳輸到工作站,應用Diffusion軟件自動分析重組出ADC圖。ROL的選擇應避開腫瘤內壞死、囊變區(qū)域,病灶較小時ROL選取應盡量包含整個病灶。在DWI圖像上選取高信號腫瘤實質,利用機器的拷貝功能,在ADC圖上自動測量病變ADC值,測量3次求其平均值。
2結果
2.1臨床特點20例患者,男7例,女13 例;20例均為單發(fā),其中右側9例,左側11 例。發(fā)生于腮腺淺葉16例,深葉4例。年齡22~75歲,平均(46.2)歲;病程10d~25 年。其中耳前區(qū)無痛性腫塊16例,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晰,活動度可,質地中等或偏軟;耳后腫脹伴輕微疼痛感4 例,觸診未觸及包塊。腫塊大小1.7~3.9cm ,平均2.98cm。所有患者均無局部發(fā)熱。
2.2 MRI特點病變信號強度均以周圍正常腮腺為參照,腫瘤T1Wl 上主要呈稍低及低信號, 信號基本均勻,3例信號不均勻,其中2例周邊見點狀及小結節(jié)狀稍高信號,1例見條狀稍高信號。T2Wl 上主要呈等、稍高信號, 信號皆不均勻,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表現主要表現為為不均勻高信號,3例見條狀低信號分隔,2例可見液化壞死信號; 增強掃示15例瘤實質均勻輕一中度不均勻延遲強化, 5例明顯均勻強化。
2.3多形性腺瘤DWI為不均勻稍高信號,ADC值最大值2.26×10-3㎜2/s,最小值1.11×10-3㎜2/s,平均ADC值分別為1.29±0.25×10-3㎜2/s,見圖1,圖2。
3討論
3.1腮腺混合瘤組織起源復雜,其病理結構復雜,瘤細胞排列方式多樣,組織學上由多種上皮結構、黏液樣間質及軟骨基質構成,又稱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見的腮腺良性腫瘤[3]。
PAP 生長緩慢,病史一般較長,可達數月至數10年不等,本組病程最長達25年。PAP 多好發(fā)于中年女性,多無特異性臨床癥狀。一般為單發(fā)腫塊,發(fā)生于腮腺淺葉者多是以耳垂為中心生長的無痛性腫塊,觸診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界清,質地中等或軟,局部無發(fā)熱。發(fā)生于腮腺深葉者一般癥狀隱匿,生長到一定程度,出現面神經壓迫癥狀,患者自感面部疼痛。MR 具有多參數、任意方位成像及軟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可以清晰顯示腫瘤與正常腮腺之間的對比,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尤其是流空的下頜后靜脈是否受壓包繞等改變,對手術能否完整切除腫瘤尤為重要。
PAP多具有典型的MRI 特征,T1WI上為稍低信號,T2WI上為稍高信號,以實質性腫塊居多,內見斑點狀囊變信號,特別是在T2WI 等信號腫塊中的斑點狀高信號,呈沙粒樣改變。同時大多具有在T2WI 序列形成的低信號包膜,兩者較具特征性,一般診斷較容易。腫塊較大時可有囊變,可能與病灶長期缺血有關。腮腺混合瘤其T2WI信號常不均勻,軟骨黏液樣基質在T2WI呈明亮高信號,增強掃描明顯強化,為腮腺混合瘤的特征性表現,而上皮組織細胞成分密集,在T2WI呈低信號,增強掃描輕度強化[4]。
3.2 DWI是反映水分子隨機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可提供關于組織微觀結構和排列狀態(tài)的信息,主要定量指標為ADC值。良性腫瘤ADC值最高,腺淋巴瘤平均ADC值明顯低于腮腺惡性腫瘤,癌的ADC值居前兩者之間,并得出以ADC值小于1.13×10-3㎜2/s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標準[5]。本組資料顯示,腮腺多形性腺瘤ADC值為1.29×10-3㎜2/s在診斷閾值之上。Ikeda等[6]認為擴散受限是腺淋巴瘤的特征之一。與多形性腺瘤比較,腮腺惡性腫瘤含細胞數目多,胞核大而形態(tài)不規(guī)則,而細胞外基質較少,這些特點導致質子在細胞內及細胞外的活動空間小,擴散受限,故ADC值明顯低于多形性腺瘤。
3.3 PAP 具有一定的臨床及MRI 特征,需與腮腺腺淋巴瘤、腮腺癌及腮腺基底細胞瘤相鑒別惡性腫瘤一般病程較短,體積常較大,質地較硬,活動度較差,邊緣不規(guī)則,囊變壞死多見,容易侵犯周圍組織,易包繞下頜后靜脈及面神經,發(fā)生于腮腺深葉者較多見,且常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7]。良性腫瘤一般病程較長,體積較小,發(fā)生于腮腺淺葉者多見,一般無頸部淋巴結腫大,邊界多較清楚。
與多形性腺瘤比較,腺淋巴瘤發(fā)病年齡相對較大,好發(fā)于50~60歲男性,與吸煙密切相關,常見于腮腺后下極,可多發(fā)以及雙側腮腺發(fā)病,T2WI上信號較低,擴散受限是其主要特征之一,ADC值明顯低于多形性腺瘤。
腮腺基底細胞瘤少見,中老年患者多見,腮腺淺葉內單發(fā)結節(jié)或腫瘤,邊緣光整銳利,形態(tài)規(guī)則,T2WI 呈低信號( 與腮腺相比) ,有低信號完整包膜,內有出血囊變,實性成分增強后明顯強化。而且發(fā)現基底細胞瘤具有增強掃描動脈期及靜脈期均明顯強化[8]。
腮腺其他良性腫瘤兒童以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為常見,成人神經鞘瘤、脂肪瘤偶有發(fā)生,但診斷相對較有特征性。
PAP 多具有典型的MRI 特征,結合臨床病史較長,聯合DWI檢查及ADC值測量,能對腮腺常見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更多依據,對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具有更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Shepherd GW.Sonographic imaging of a pleonastic ade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J].J Diagn Med Sonogr,2008,24(5)::299-302.
[2]吳振華,郭啟勇,黃碩玲,等.五官及頸部影像鑒別診斷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365-370.
[3]鄭少燕,曾向廷,吳先衡,等.腮腺腫瘤的MRI診斷[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2,28(4):647-651.
[4]劉連生,李恒國.腮腺病變的CT和MRI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6):909-912.
[5]杜牧,徐堅民,龔靜山,等.頭頸部病變MR擴散成像的初步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9):912-917.
[6]Ikeda M,Motoorri K,Hanazawa T,et al.Warthin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diagnostic value of MR imaging w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AJNR,2004,25(7):1256-1262.
[7]杜立新,元建鵬,關弘,等.腮腺惡性腫瘤的MRI 診斷價值及其病理基礎[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5):1107-1110.
[8]趙洪波,王勝裕,蒯新平,等.腮腺基底細胞腺瘤的MR特點[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11):1652-165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