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研究分析山西大醫(yī)院骨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術前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析其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調查山西大醫(yī)院骨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其相關病史記錄資料,各項病歷資料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6.0統(tǒng)計分析。結果 下肢骨折患者術前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結果如下:年齡在70歲以上的患者較其他年齡段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上升;性別對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影響不顯著;入院主診斷為股骨頸骨折的患者,較其他診斷如股骨干骨折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更高;術前合并有肺部疾病、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較其他患者發(fā)生率增加;既往有制動史的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概率增大;術前D-二聚體水平大于500ug/L,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明顯增大。結論 ①山西大醫(yī)院LDVT發(fā)生率為17.8%,②下肢骨折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相關,但是否形成血栓與危險因素的程度相關;年齡、肥胖、術前合并癥、既往血栓史、制動可促進LDVT 的發(fā)生。
關鍵詞: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形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調查分析山西大醫(yī)院骨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術前DVT的發(fā)生情況,并對其進行分析。其中男性81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59歲。下肢股骨頸骨折28例,股骨干骨折23例,脛腓骨骨折26例,均采血液學指標及彩色多普勒檢查雙下肢深靜脈血流暢通情況及DVT的發(fā)生,進行相關性分析。
納入標準:①年齡>20歲;②骨折陽性體征明確,并經X-ray、CT或MRI證實;③入住骨科病房,并行下肢骨折手術。排除標準:①年齡<20歲;②患者骨折前已確診VTE;③患者或其代理人拒絕入組;④患者入院時由于其他疾病正在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其他抗凝制劑。⑤患有其他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相關疾病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礙者等。
1.2診斷標準
1.2.1 臨床表現(xiàn)患者術前疼痛、腫脹、發(fā)硬、淺靜脈曲張,起病急驟、活動和加重,常伴下肢麻木感、偶有心率增快、發(fā)熱。血栓部位壓痛明顯,沿血管走形可捫及索狀物,血栓遠端肢體腫脹或全肢體腫脹,皮膚青紫色、皮溫降低。
1.2.2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靜脈腔完全栓塞時,脈沖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在病變處或其近端均不能探及血流信號,擠壓遠端肢體近側血流無變化;靜脈腔部分栓塞時,脈沖多普勒在栓塞部位探及到不隨呼吸運動變化的連續(xù)性低速血流頻譜,彩色多普勒顯示血流充盈缺損,可見\"軌道征\"、\"輪廓征\",擠壓遠端肢體后血流增快;經其他研究判定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的相關征象。
1.3方法資料收集自制病例報告表收集患者相關病例資料,整理基本信息數(shù)據(jù)資料,包括①年齡;②性別;③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BMI 18.5~23.9 為體重正常,<18.5 為偏瘦,24≤BMI<27 為偏胖,≥27 為肥胖。將體重分為四個級別:偏瘦、正常、偏胖、肥胖。④內科合并癥,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COPD;⑤個人史,如煙酒嗜好史;⑥主要診斷;⑦凝血檢測結果、超聲檢查結果等。
1.4觀察指標①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BMI。②凝血功能,包括血漿凝血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正常8.8~12.8s;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正常2.0~4.4g/L; D-二聚體水平;INR等,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③下肢深靜脈超聲檢查結果。
1.5統(tǒng)計方法核實整理數(shù)據(jù)資料,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各定量指標的平均值,計量資料的單因素分析用秩和檢驗或秩相關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基本信息:年齡與性別山西大醫(yī)院骨科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共計118例,男性81例,女性37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8.86±13.64)歲。身高與體重 患者身高用入院當天身高測量值、體重用體重公斤數(shù)衡量、BMI(kg/m2)為體重指數(shù),見表1,表2。
3討論
近年來,下肢DVT發(fā)病率逐年上升[12],已成為骨科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血栓后綜合征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致死性肺栓塞發(fā)生[13]。據(jù)國外相關報道顯示,美國每年因DVT及PE住院患者約650000例,死亡人數(shù)約50000~200000例,死亡率排名第三,僅次于腫瘤及急性心肌梗死[14]。歐洲大宗尸檢資料證實[15],DVT的發(fā)生率比動脈血栓高4倍,40%~60%的尸體標本中可發(fā)現(xiàn)DVT,其中僅11%~15%的病例在生前確診。臺灣地區(qū)DVT發(fā)生率和EP的死亡率約為歐美的2/3[16]。國內外研究資料顯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療是臨床工作的難點,及時正確的診斷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168例患者中,確診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患者(DVT陽性患者)為16例,發(fā)生率為10%,而DVT隱性患者為2例,發(fā)生率為1.6%。本研究資料中的1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者為: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后經下肢深靜脈彩超確診。本研究中另有12例患者,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及D-二聚體高,但下肢深靜脈彩超陰性,考慮隱性DVT發(fā)生可能。算上隱性的DVT患者,則本研究DVT發(fā)病率為12.7%。相關研究顯示,未經過深靜脈血栓預防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有癥狀的DVT的概率約為8%~12%,其中約33%的患者出現(xiàn)癥狀,余患者癥狀難以發(fā)現(xiàn),但致死性肺栓塞發(fā)生率較陽性癥狀患者相比,無明顯減低。
DVT是多種危險因素作用的結果。Tenna[21]等進行了一項關于危險因素和臨床癥狀的實驗表明,在 DVT 患者中80%有一個危險因素,40%有兩個危險因素,10%的患者有三個危險因素。Altinta[22] 等對 21 個醫(yī)學中心的 899 例關節(jié)置換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73.2%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有危險因素的出現(xiàn),其中最常見的是肥胖和長期制動。所以對于高危的患者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分析哪些是 DVT形成的危險因素顯得至關重要。DVT的危險因素分為遺傳因素和獲得性因素。遺傳因素中FV的Leiden突變是最主要的遺傳危險因素。獲得性因素中創(chuàng)傷及手術是重要的危險因素,其他危險因素如年齡、體重、術前合并癥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既往史等可能促進LDVT 的發(fā)生。近年來,高齡與肥胖可致DVT 危險因素增加,已經得到了國際學者的認可。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肥胖、創(chuàng)傷、術前合并癥是發(fā)生 DVT 的高危人群,應該給于充分重視,尤其應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進行篩查,必要時多普勒血管超聲,血液學指標等,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積極預防 DVT 的發(fā)生,將患者發(fā)生 DVT的危險降到最低,杜絕致命性 PTE 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Kearon C. Natural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 2003,107(23 Supplel):122-130.
[2] Couson F,Bounameaux C,Didier D,et al.Influence of vari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st venography for screening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n the results of a thrombopro-phylactic study [J].Thromb Haemost,993,70:573-575.
[3]ZierlerBK.Ultrasonography and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embolism[J].Cireculation,2004,109(SuPPll):9-14.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