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跟腱損傷的磁共振診斷價值,包括損傷的性質、損傷程度及診斷標準。方法 回顧分析一組有明確外傷史、經(jīng)臨床及手術證實的具有完整MRI資料的跟腱損傷病例28例,總結其特征性的MRI表現(xiàn),并與8例正常跟腱進行對比觀察。結果 ①正常跟腱圖像顯示形態(tài)規(guī)則,邊緣光整,張力較高,在T1WI及T2WI等各序列圖像均表現(xiàn)為低信號[1];②部分跟腱損傷12例,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肌腱增粗,形態(tài)不規(guī)則,肌腱束部分毛糙,左右徑與前后徑比例減小,MRI呈線條形或不規(guī)則斑片狀信號增高,但是部分層面顯示連續(xù);③完全性撕裂14例,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肌腱增粗或局部變細,形態(tài)不規(guī)則,斷端迂曲皺縮,斷裂處呈毛刷狀改變,MRI呈混雜增高信號;④1例合并跟骨挫傷,20例合并跟腱周圍積液。結論 MRI能明確顯示跟腱的結構改變,判斷跟腱損傷的性質、程度及范圍,為臨床手術或治療方案提供極有價值的依據(jù)。
關鍵詞:跟腱;損傷;核磁共振成像跟腱損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病因很多,但大多數(shù)由間接暴力外傷導致,比如球類運動,短跑,重體力勞動等,因用力過度,引起跟腱纖維的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盡早明確損傷的部位及損傷程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超聲檢查快捷方便,有學者認為應作為首選[2],而MRI能夠對跟腱損傷的性質、程度及范圍做出較為全面的評估,具有極高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6例,男23例,女3例,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43.3歲病程5h~10個月,有明確外傷史。主要臨床癥狀為運動或體力勞動后跟腱區(qū)疼痛、腫脹,局部功能障礙。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或臨床綜合診斷確診。
1.2方法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3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對小腿下段(包括踝部)作矢狀面自旋回波序列T1WI(TR700ms,TE10ms)與PDWI(TR3000ms,TE27ms)成像。矩陣256×256,層厚3mm,層距1mm。3例術后2個月復查。
1.3診斷標準正常跟腱特點:正常跟腱在T1WI及PDWI圖形上均呈明顯低信號,明顯低于臨近肌肉信號,邊緣光整,形態(tài)規(guī)則,左右徑明顯大于前后徑,中段呈橢圓形。部分損傷跟腱:①T1WI及PDWI圖像上跟腱內(nèi)斑片狀或線條形稍高或高信號,但是跟腱邊緣規(guī)則;②跟腱增粗,邊緣不規(guī)則,內(nèi)部信號增高;③跟腱部分連續(xù)性中斷,部分層面連續(xù),外形迂曲。跟腱完全性撕裂:T1WI及PDWI圖像上跟腱區(qū)廣泛不規(guī)則斑片狀及條形高信號影,跟腱形態(tài)不佳或顯示不清,邊緣不規(guī)則。跟腱斷裂:跟腱斷端皺縮,呈團狀改變,連續(xù)性中斷。T1WI及PDWI圖像斷端呈混雜高信號。
2結果
2.1跟腱損傷部位及范圍正常跟腱包括三個部分:跟腱與肌肉結合部、跟腱部及跟腱與跟骨結合部。其中,跟腱部肺上、中、下三段。本組12例部分損傷中,發(fā)生在上段2例,中段9例,下段一例,損傷范圍約3~7cm。14例完全損傷中,上段3例,中段7例,下段4例,其中發(fā)生于上、下結合部各1例。
2.2跟腱損傷程度部分損傷12例,完全損傷14例。
2.3跟腱信號的改變正常跟腱呈極低信號,明顯低于鄰近肌肉信號。12例部分損傷者,T1WI及PDWI圖像上,肌腱內(nèi)可見斑片狀及線條狀高信號影,其中7例形態(tài)及邊緣未見明顯改變;5例增粗,邊緣不規(guī)則。14例完全損傷者,4例顯示斑片狀及條狀高信號跨越跟腱,邊緣不規(guī)則;3例斷端交錯呈毛刷狀,內(nèi)見混雜高信號;7例完全斷裂,斷端分離皺縮,信號不均勻增高。
2.4跟腱損傷合并癥22例合并跟腱周圍積液;1例合并跟骨挫傷及周圍軟組織損傷;3例合并外踝韌帶損傷。
2.5隨訪2例完全斷裂術后4個月內(nèi)回訪,MRI圖像顯示異常信號區(qū)范圍減小,形態(tài)較前明顯回復正常,但較正常跟腱增粗;周圍軟組織腫脹范圍明顯縮??;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3討論
3.1跟腱的解剖跟腱又稱為阿基里斯腱,是位于小腿后側的肌腱。跟腱是人體中最粗壯有力的肌腱。長約為15cm,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向下融合而成,連接于跟骨后側。跟腱分為三段,上段為跟腱與肌肉結合部分,中段為跟腱,下段為跟腱與跟骨結合部分。跟腱的主要功能為屈小腿與足跖屈。對負重、奔跑及跳躍等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4]行走時跟腱所承受的負荷可達體重的3.9倍,跑步時則可達體重的7.7倍。
3.2跟腱損傷的病因及病理對于跟腱損傷的發(fā)病機制有不同的理論假設。退變論認為,長期的靜態(tài)生活造成肌腱的血供減少,后續(xù)不斷的微損傷伴隨著愈合能力受損導致廣泛性肌腱退變、損傷。最終,受損的肌腱在一次強大的負荷下出現(xiàn)明顯嚴重的損傷。多項血管造影與組織學分析研究都支持肌腱退化的觀點。超過15%的急性跟腱損傷患者既往跟腱部位存在癥狀。急性跟腱損傷的組織學分析顯示,在退變和壞死的肌腱組織中存在缺氧性退變、黏液樣變和鈣化,致使肌腱中的水分增加而膠原含量降低。病變的跟腱內(nèi)還存在膠原變性、退變率增加,導致膠原失交聯(lián)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次或者多次并非嚴重的外傷即發(fā)生撕裂[5]。引起跟腱損傷的較為少見的因素有:皮質激素的使用(局部注射或者全身使用導致膠原壞死);合成類固醇的使用導致膠原發(fā)育異常及抗拉強度降低;喹諾酮類抗生素的使用;痛風、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全、動脈硬化;既往的跟腱損傷或病變;感染、系統(tǒng)性炎性疾?。桓哐獕杭胺逝值仍?。
3.3跟腱損傷的MR表現(xiàn)正常跟腱MR成像表現(xiàn)為無信號或均勻低信號,明顯低于肌肉信號;從跟骨向上逐漸變細,偶可見縱形略高信號[6],寬度小于1.5mm;跟腱邊緣清晰、規(guī)則。部分損傷跟腱T1WI及PDWI圖像上跟腱內(nèi)斑片狀或線條形稍高或高信號,跟腱增粗,以前后徑增大明顯,邊緣清晰或不清晰(圖1),增粗最明顯部位PDWI信號增高也最顯著,該部分肌腱損傷也最明顯[7];邊緣不規(guī)則,內(nèi)部信號增高。跟腱部分連續(xù)性中斷,部分層面連續(xù),外形迂曲(圖2)。完全性撕裂跟腱T1WI及PDWI圖像上跟腱區(qū)廣泛不規(guī)則斑片狀及條形高信號影,跟腱形態(tài)不佳或顯示不清,邊緣不規(guī)則(圖3)。跟腱斷裂后,跟腱斷端皺縮呈團狀改變,連續(xù)性中斷。T1WI及PDWI圖像斷端呈混雜高信號(圖4)。跟腱損傷的不同時期,其MR表現(xiàn)會有所變化;跟腱的出血表現(xiàn)與血腫不同時期的MR表現(xiàn)基本一致,周圍水腫早期表現(xiàn)為T1WI圖像上稍低信號,PDWI為高信號,隨著時間的遷延,水腫會逐漸減輕至消退,上述信號特點消失。
脂肪抑制序列可將脂肪抑制為低信號,與非抑脂序列相比,它顯示跟腱損傷更加敏感和準確,對及輕微的損傷也能較好反映出來。同時對鄰近軟組織的損傷、水腫、出血積液及骨挫傷也能清晰顯示。骨挫傷是骨小梁的細微骨折,X線檢查(平片及CT)難以發(fā)現(xiàn)。而在MR圖像上,T1WI顯示為稍低信號,質子加權抑脂圖像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
3.4跟腱損傷的合并癥跟腱損傷常合并周圍軟組織損傷,骨挫傷,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及周圍積血積液。
相對于其它檢查手段,MR因圖像清晰,多參數(shù)及多方位成像,對跟腱的損傷及其它合并癥的診斷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是跟腱損傷不可替代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韓月東.軟組織磁共振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349-350.
[2]程有根,等.低場MRI對急性跟腱損傷的診斷價值[J].浙江醫(yī)學,2010,(1):135-136.
[3]楊廣夫,劉軍.軟組織病影像診斷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361-1385.
[4]江浩.骨與關節(jié)MR[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37-340.
[5]于海波,等.改良Kessler法及腱周組織無張力縫合治療跟腱斷裂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34):29-30.
[6]Soila K,Karjalainen PT,Aronen HJ,et al.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the asymptomaties tendon:observation[J].AJR Am J Roentgenlo,1999,173(2):323-328.
[7]陳平有,等.急性跟腱撕裂的影像學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40(1):96-98.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