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橋本甲狀腺炎(HT)與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相關性及病理特點。方法本次共收取HT與PTC合并發(fā)生的患者20例,均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行相關輔助檢查,并回顧臨床資料。結果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病理檢查示,腫瘤多于單側甲狀腺分布,其中左8例,右12例。隨訪示,本組無對側甲狀腺轉多,無遠處轉移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無復發(fā),無死亡病例。結論HT、PTC在病理、病因上相關性明顯,明確診斷,并采取合適的手術方案治療,可改善預后,保障患者生存質(zhì)量。
關鍵詞: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乳頭狀癌;相關性;病理臨床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類型中,橋本甲狀腺炎(HT)占一定病發(fā)比率,又稱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或橋本氏病,以彌漫性甲狀腺腫瘤,有局部結節(jié)或腫塊伴發(fā)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具多樣化特性,好發(fā)于35~50歲中年婦女。甲狀腺癌為頭頸部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為乳頭狀癌(PTC)。HT與甲狀腺癌可合并發(fā)生,以PTC居多,髓樣癌、濾泡癌等較少見。受多因素影響,HT與PTC合并發(fā)生的比例近年增長明顯,其間的相關性及病理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是為臨床診療提供準確參考依據(jù)的關鍵。本次選取HT與PTC合并病例,分析臨床資料,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共選擇HT與PTC合并發(fā)生的患者20例作研究對象,男2例,女18例,年齡16~78歲,平均(95.2±1.7)歲。早期臨床表現(xiàn)均不明顯,①為頸部無痛性腫物到我院就診;②為健康體檢時發(fā)現(xiàn)甲狀腺病變。大多無吞咽困難、頸前區(qū)疼痛、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均未聞及血管雜音,頸部有腫大淋巴結觸及2例。
1.2診斷方法①輔助檢測:安排手術前測定甲狀腺功能:血總T3指標、T4指標、FT3指標、FT4指標(檢查示上述一項或幾項有降低表現(xiàn))、TSH指標升高10例,另10例正常。過氧化物酶球抗體(TPO-Ab)升高4例,球蛋白抗體(TG-Ab)升高8例,均升高3例。開展腫瘤標志物檢測:降鈣素(CT)、糖類抗原測定(CA-199)、癌胚抗原測定(CEA)均在正常范圍。核素掃描:涼結節(jié)1例,冷結節(jié)4例。甲狀腺彩超檢查:均有低回聲團塊,提示惡性2例,伴鈣化灶8例。頸部64排CT掃描6例,檢出頸部淋巴結轉移2例;穿刺活檢對乳頭狀癌確診1例。②診斷標準:HT:大量漿細胞和淋巴細胞侵潤,淋巴濾泡形成現(xiàn)象常見;濾泡上皮細胞崩解、破壞,同時有增生伴發(fā);濾泡腔內(nèi)膠質(zhì)喪失;有程度不等的纖維化伴發(fā);濾泡上皮細胞檢查示呈嗜酸性變。針對HT與PTC合并發(fā)生的病例,診斷標準為:以鏡下HT與PTC病灶混合存在為主要表現(xiàn),有移行區(qū)現(xiàn)象,如微小癌灶、非典型增生、甲狀腺上皮增生等。
1.3治療方法均行手術治療,依據(jù)PTC治療原則:①腫瘤<1cm者行患側Ⅵ區(qū)頸淋巴結清掃加甲狀腺次全切術;②腫瘤>1cm行患側峽部及甲狀腺全切術,加對側甲狀腺次全切術,并完成患側頸淋巴結擇區(qū)清掃,以Ⅱ區(qū)、Ⅲ區(qū)、Ⅳ區(qū)、Ⅵ區(qū)為主;③若腫瘤存在于兩側,則行雙側頸淋巴結擇區(qū)性清掃及雙側甲狀腺全切術,清掃同以Ⅱ區(qū)、Ⅲ區(qū)、Ⅳ區(qū)、Ⅵ區(qū)為主。
2結果
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無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麻木抽搐、飲水嗆咳等并發(fā)癥。均取甲狀腺素片終身服用。病理檢查示:巨檢:檢測示HT患者甲狀腺呈彌漫腫大表現(xiàn),表面有細節(jié)狀或光滑、質(zhì)地堅韌;分析與甲狀腺癌合并的標本,腫瘤多于單側甲狀腺分布,其中左8例,右12例,包膜多不完整,呈灰黃色或灰白色,無完整包膜。瘤體直徑0.1~3.3cm,其中腫瘤直徑在1cm以下的微小癌11例,占55%。鏡檢:混合存在PTC與HT形態(tài)學改變,淋巴細胞與癌細胞密切接觸,并有壞死崩解存在,癌組織與HT間有移行區(qū)現(xiàn)象存在,以上皮細胞非典型增生、乳頭狀癌、乳頭狀異型增生為臨床表現(xiàn)。隨訪示,本組無對側甲狀腺轉移,無遠處轉移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無復發(fā),無死亡病例。
3討論
分析HT與PTC合并發(fā)生的臨床特征,以中年女性多見,就診原因多為頸部腫塊,偶有氣短,胸憋,少數(shù)病例有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甲狀腺組織經(jīng)檢測示彌漫性增大,部分結節(jié)狀明顯,活動度差,邊界尚清,質(zhì)量較硬;超聲聲像圖示甲狀腺可有低回聲結節(jié)及不均質(zhì)改變,結節(jié)內(nèi)見砂粒狀或點狀鈣化斑,需警惕PTC[1]。
分析HT與PTC在病因方面的相關性,目前兩種病變病因均尚未完全明確,但實踐表明二者有相關性存在。具體為:①免疫因素:HT血清中過氧化物酶抗體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升高,對PTC患者進行檢測,上述抗體均可表現(xiàn)為陽性,認為抗體的存在和自身免疫反應對PTC的生長和轉移可能有促進作用,HT和PTC病檢示均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可能與自身免疫機制對于甲狀腺分布的淋巴細胞浸潤產(chǎn)生刺激相關,誘導HT和PTC互為作用,互相影響。②內(nèi)分泌因素:甲狀腺結構在病發(fā)HT時可致破壞,對甲狀腺素產(chǎn)生造成影響,造成甲狀腺功能長期低下,誘導促甲狀腺素(TSH)分泌增加,其于促甲狀腺激素受體作用,促使甲狀腺濾泡過度增生,最終引發(fā)癌變[2]。③高碘因素:多種甲狀腺發(fā)生與轉歸均與碘相關,且參與甲狀腺細胞凋亡,高碘為HT和PTC共同致病因素,相互影響,進而致病。
分析病理特征,PTC有程度不等的與HT類似的腫瘤內(nèi)纖維化,易混淆,故在病理持征中二者有一定相似性。癌細胞在PTC合并HT標本中,呈濾泡狀或乳頭狀排列,可有淋巴細胞浸潤在乳頭軸心處,HT病變與癌組織混合存在,在HT和其癌變的其它部位也有異型增生濾泡存在,且HT癌變病灶中有HT殘存組織,故PTC發(fā)病可能與HT相關,為PCT高危因素。診斷明確,慎重選擇手術時機,可獲得理想預后,本次研究無復發(fā),無死亡病例。
綜上,HT、PTC在病理、病因上相關性明顯,明確診斷,并采取合適的手術方案治療,可改善預后,保障患者生存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酈秀芳,張春麗,張海勇,等.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狀腺乳頭狀癌病理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7,9(7):996.
[2]Kim HS,Choi YJ,Yun JS.Features of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lymphocytic theroiditis[J].Endocr Pathol,2010,21:149-153.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