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腸套疊整復中采用稀硫酸鋇溶液的價值及套疊時間、造影所示套疊長度與復位率的關系。方法 對327例腸套疊患兒采用稀硫酸鋇溶液診斷并整復小兒腸套疊;并選擇套頭在結腸肝曲以內(nèi)93例、套疊在結腸脾曲以內(nèi)的116例和套疊達乙狀結腸11例成功復位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采用稀硫酸鋇溶液整復小兒腸套疊327例復位220例(67.3%),104例套頭在結腸肝曲以內(nèi)者,復位成功93例(89.4%);187例套頭在結腸脾曲以內(nèi)者,復位成功116例(62%);36例套頭在直腸與結腸脾曲之間者,復位成功11例(30.6%)。結論 采用稀硫酸鋇溶液整復腸套疊在把握好適應證的情況下安全、有效。腸套疊的長度越短復位率越高。
關鍵詞:小兒腸套疊;稀鋇整復;手法復位
小兒腸套疊是一種常見急癥病,迅速診斷并解除套疊是關鍵。硫酸鋇混懸液灌腸造影是診斷首選,在沒有空氣灌腸設備的情況下,對于套疊時間少于24h,造影檢查顯示套疊距離短者,加壓復位是一種迅速解除梗阻的便捷方法。本院采用稀鋇灌腸方法整復腸套疊,迅速解除套疊,不僅具有良好的診治意義,還具有良好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F(xiàn)將我院2005年5月~2013年10月稀鋇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327例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27例,男194例,女133例,男女之比為1.5:1。年齡為4個月~7歲,平均11.8月,其中4個月~1歲者179例,占總數(shù)的54.7%;1~3歲者131例,占總數(shù)的40.1%;3~7歲者17例,占總數(shù)的5.2%。復位成功者220例,占總數(shù)的67.3%。與董德柱報道的空氣灌腸復位術的93.6%低。臨床表現(xiàn)有陣發(fā)性哭鬧、嘔吐、血便或含血粘液便、腹部包塊,較大兒可口述陣發(fā)性腹痛,部分患兒脫水。
1.2方法 將雙腔氣囊管(Foley管)插入肛門,氣囊內(nèi)注入20~30ml氣體堵塞肛門,然后通過一長的連接管將尾端連接到裝有鋇劑的容器上,利用重力作用緩慢向腸管內(nèi)注入鋇劑,發(fā)現(xiàn)有腸套疊的征象后通過提高容器的高度來加大壓力使套頭逐漸退縮直至完全整復,表現(xiàn)為套頭消失,大量鋇劑進入小腸內(nèi)。本組病例中有220例在復位過程中采用間歇加壓、體位變換及腹外按壓方法。當套頭到達結腸脾曲調(diào)整體位成右側位,關閉連接管,間歇5~15min或更長時間,然后再注入鋇劑;當套頭到達回盲部時,關閉連接管,間歇5~15min,一般間歇2次,最多3次,并將套頭部置于最高位置,同時用手在套頭遠端向近端輕輕按壓腹部。
2結果
2.1稀硫酸鋇溶液加壓灌腸方法診治腸套疊327例,復位成功206例,復位率為69.7%,其中有2例并發(fā)腸管破裂,均急行剖腹探查并小腸造瘺術,待結腸破口修復后,再行腸道再造術?;純嚎祻统鲈海⒃诿芮须S訪中未出現(xiàn)明顯不適。
2.2腸套疊距離長短與復位率的關系套頭在結腸肝曲以內(nèi)者104例,復位成功93例(89.4%);套頭在結腸脾曲與肝曲之間者187例,復位成功者116例(62%);套頭在乙狀結腸與結腸脾曲之間者36例,復位成功者11例(30.6%),其中2例出現(xiàn)腸管破裂,分別行剖腹探查并小腸造瘺術,待結腸破口修復后,再行腸道再通術。
3討論
3.1利用稀硫酸鋇灌注整復小兒腸套疊,間歇加壓、變換體位及腹外按壓方法,能成功整復腸套疊;與氣體灌腸整復相比有一定的缺點,但在大多數(shù)醫(yī)院,空氣灌腸復位術未能開展的情況下,采用稀硫酸鋇灌注整復腸套疊仍然是簡單實用的診療方法。間歇加壓一方面能使患兒適應壓力的變化,增加耐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系膜脫出一段后,減輕了套鞘對腸管的壓迫,改善了循環(huán),使充血水腫減輕,自身調(diào)節(jié)機能增強,故再行注入稀鋇時套入部退縮速度快,復位率高。
3.2小兒腸套疊稀鋇灌腸整復中掌握好適當?shù)膲毫κ悄芊駨臀坏年P鍵,在整復中如壓力過小達不到復位的目的,如壓力過大又易出現(xiàn)腸穿孔并發(fā)癥。根據(jù)患兒年齡、套疊時間、臨床表現(xiàn)等不同,采用不同的壓力,并嚴密觀察近段腸管擴張程度及腸壁內(nèi)膜的顯示度。2例腸管破裂患兒均表現(xiàn)為:套疊時間超過24h,套頭位于乙狀結腸處,結腸內(nèi)壁密度略增高。
3.3腸套疊距離長短與復位的關系套頭在結腸肝曲以內(nèi)者,復位率高,壓力也減小,因為套鞘內(nèi)的組織少,張力低,水腫輕,容易復位。隨著套鞘內(nèi)的組織增多,同時套疊時間延長,水腫明顯增加,張力增加,復位所需的壓力也增加,同時腸管缺血壞死可能性增加,腸管破裂風險加大。所以套頭在結腸脾曲以內(nèi)及乙狀結腸以內(nèi)者,復位率降低,并且風險大大增加。
3.4就診時間、發(fā)病年齡與復位的關系腸套疊就診時間越早復位率越高,所用壓力越??;就診時間越晚復位率越低,所用壓力越大。這是因為套疊時間短者多數(shù)套疊部較松弛,腸壁組織水腫輕,復位率高,而時間長者腸壁水腫重,缺血甚至壞死等損傷,患兒年齡越小復位率越高,這是因為1歲以內(nèi)的患兒大多是原發(fā)性腸套疊,較少合并腸腔其他疾病,造影檢查及加壓復位依從性好,而年齡越大患兒依從性降低,緊張狀態(tài)下回盲部括約肌緊張,較難復位,再者有些為繼發(fā)性腸套疊,多繼發(fā)于腸息肉,腫瘤及小腸畸形等疾病。筆者曾遇到1例反復3次腸套疊患兒,9個月,前兩次加壓復位,最后一次無法復位,手術證實為回腸末端囊腺瘤所致[1~4]。
參考文獻:
[1]韋建明.空氣灌腸診治小兒腸套疊的體會[J].臨床薈萃,1994,15:687-688.
[2]王桂茹.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80,3:76.
[3]黃種文.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的體會[J].中外醫(yī)用放射技術雜志,1994,6:62-63.
[4]易習之,方志,李德志.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68例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1991,2:175-176.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