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外剝內(nèi)扎聯(lián)合中藥坐浴治療Ⅲ期混合痔的療效。方法 針對混合痔的各種不同癥狀,采用外剝內(nèi)扎加小切口,保留肛管皮膚橋和齒狀線,術后用自擬中藥洗劑坐浴,云南白藥紗條換藥綜合治療。結果 116例中治愈114例,好轉2例,治愈率98%,有效率100%。結論 采用外剝內(nèi)扎加小切口保留肛管皮膚橋和齒狀線,中藥洗劑坐浴治療混合痔,療程短,并發(fā)癥少,療效可靠。
關鍵詞:痔;外科手術;坐浴
我科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采用小切口、外剝內(nèi)扎、中藥坐浴治療Ⅲ期混合痔114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76例,女40例;年齡20~67,平均44歲;療程4~32年,平均18年。血栓性混合痔42例,出血性環(huán)狀混合痔35例,脫垂性混合痔31例,嵌頓性混合痔8例。痔核數(shù)目3~4枚68例,5枚以上者48例。
1.2方法 局麻或骶管麻醉。指診、擴肛,觀察混合痔的分布,合理選擇切口。用16號彎血管鉗夾住待手術的痔核突起部位,以小彎針用10號絲線沿鉗夾處鋸齒狀線上0.2cm做8字貫穿縫合結扎混合痔的內(nèi)痔部分,于結扎線上0.5cm處切除痔體。結扎不同部位內(nèi)痔時相互錯開,呈齒形分布,盡量避免在同一肛管水平上。在相應的外痔處做梭形切口,切口上端在齒狀線下0.2~0.5cm處,再用彎血管鉗鉗夾起皮緣略做外翻,用組織剪分別潛行剝離皮下曲張之靜脈團。如有出血點以4號絲線結扎。在外痔部分做梭形切口,結扎的兩痔核之間保留0.8~1.0cm皮膚橋,如皮膚橋張力過大,可在皮膚橋上做放射狀切口,分開皮瓣潛行剝除靜脈叢。對有明顯橋松弛或結締組織外痔者于皮橋,外痔基底部做一橫斷,適當切除松弛皮膚或結締組織后用1號可吸收腸線端端縫合,可恢復肛門平整,起到肛門整形作用。最后將結扎的痔核送入肛內(nèi),仔細檢查有無出血及滲血,對齊皮膚,修整創(chuàng)口,肛內(nèi)納入肛泰栓,止痛栓各2枚,外痔創(chuàng)面敷云南白藥紗條,塔形消毒棉墊包扎。
術后第3d加用自擬中藥洗劑坐浴,主要藥物組成:五倍子、芒硝各15g,大黃、黃連各12g,黃柏、沒藥、乳香、兒茶各10g,冰片6g,上藥粉碎,以無紡布袋分裝。每袋50g,用時將1袋加入400ml開水,加蓋浸泡30min后,坐浴20~30min,1次/d,坐浴后肛內(nèi)納入肛泰栓,甲硝唑栓各1枚,外敷云南白藥紗條、無菌紗布包扎。
2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執(zhí)行。治愈:外痔消失肛門檢查內(nèi)痔消失,排便時無內(nèi)痔脫出,無便血;好轉:排便時無內(nèi)痔脫出,肛鏡檢查仍有部分內(nèi)痔存在;無效:同治療前比較,癥狀、體征無變化。
2.2療效 本組116例,平均住院12d,愈合時間12~22d,平均15d。治愈114例,好轉2例,治愈率98%,有效率100%。116例中術后3個月內(nèi)復查96例,占84.2%,3個月~1年復查58例,占58.7%,均未發(fā)現(xiàn)肛門狹窄,感覺性大便失禁及肛門溢液等后遺癥。
3討論
混合痔的治療方法很多,臨床上往往由于忽視對肛管皮膚齒狀線的保護,過多的肛管皮膚切除、齒狀線的損傷造成肛管狹窄,導致排便困難,直腸粘膜外翻,甚至產(chǎn)生感覺性大便失禁、肛門溢液等后遺癥.我們采用外剝內(nèi)扎加小切口保留肛管皮膚橋及齒狀線,中藥坐浴等綜合措施治療116例Ⅲ期混合痔,避免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前護肛:一方面使肛門松弛,便于手術操作,另一方面預防術后肛門狹窄。②痔核的結扎位置。在齒狀線上0.2~0.5cm,呈齒形分布,不再肛管同一平面,有利于傷口愈合。③合理選擇切口和皮膚橋的位置。根據(jù)痔核的大小決定切口,每結扎1個痔核做1個切口,同時考慮贅皮的多少,痔核體積大而贅皮過多的,及痔核的外痔部分直徑超過1.5cm以上者,選擇梭形切口,<1cm選擇線形切口,深度為0.2cm。兩痔核相鄰之間,必須保留正常組織0.8~1.0cm,有利于手術后切口自然修復;如皮膚橋保留過窄,承受張力過大,則會引起缺血、壞死、脫落,造成皮膚橋缺損,創(chuàng)口愈合遲緩形成瘢痕而至肛門狹窄。因此,皮膚核粘膜橋越寬,有利于創(chuàng)口修復和保護肛門功能。環(huán)狀混合痔多數(shù)反復發(fā)炎、水腫而致贅皮增生松弛,術后易形成新的外痔,影響術后肛門平整和遠期療效。我們在松弛的皮膚橋及結締組織外痔基底部做一橫切口,適當切除松弛皮膚和結締組織后用1號可吸收線端端縫合,恢復了肛門平整,起到肛門整形作用。④齒狀線的保護。齒狀線區(qū)時高度特異化的感覺神經(jīng)終未帶[2],齒狀線區(qū)的損傷或術中破壞,將會出現(xiàn)排便感覺消失,糞便發(fā)生阻滯或無便意。采用齒狀線上0.2~0.5cm處結扎內(nèi)痔核,避免了齒狀線的損傷,使肛門生理解剖功能接近正常,所以術后排便功能基本不受影響,肛門溢液及感覺性大便失禁不會出現(xiàn)。⑤外用中藥洗劑坐浴,方中五倍子消腫止痛、收斂止血,芒硝軟堅散結清熱,大黃、黃柏、黃連燥濕泄熱、涼血祛瘀;沒藥、乳香、兒茶消腫止痛、收斂止血,冰片散郁火消腫止痛。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瘀消腫止痛之效,并配合云南白藥紗條外敷創(chuàng)面,達到減輕癥狀,促進傷口愈合的目的縮短療程,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院管理局政司.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2]黃乃鍵,主編.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4.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