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相關性。方法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經(jīng)胃鏡檢查病診斷的124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行健康檢查并行胃鏡檢查的健康體檢者104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予以胃粘膜組織活檢,并分析幽門螺桿菌與炎性反應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62.90%明顯高于對照組25.96%,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消化性潰瘍患者中活動期Hp陽性率明顯高于非活動期,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關系密切,臨床實際檢查診斷中可作為可靠依據(jù),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診斷率。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均屬于臨床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患者炎癥情況與Hp感染相關,患者病發(fā)后多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胃部不適情況,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及身心健康[1]。本文主要對經(jīng)胃鏡檢查并診斷的124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胃黏膜組織活檢等結果情況進行觀察并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經(jīng)胃鏡檢查病診斷的124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行健康檢查并行胃鏡檢查的健康體檢者104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女比例58:46,年齡18~76歲,平均(34.5±8.2)歲;研究組男女比例65:59,年齡21~63歲,平均(40.8±7.9)歲,病程1~16年,平均(1.2±0.4)年。兩組對象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組患者均經(jīng)臨床胃鏡檢查并確診為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在研究對象知情前提下簽署研究同意書;均主動配合研究檢查項目[2]。排除標準:消化道其他合并癥患者;檢查前曾服用阿司匹林、抗生素及NSAID等影響檢查結果的藥物;上消化道癌病患者;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器官障礙患者[3]。
1.3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停止使用抗Hp藥物,且檢查1d前食用易消化類食物,檢查前8h禁食。潰瘍者:于患者潰瘍邊緣及胃竇處分別取病變3塊組織;胃炎者:炎癥明顯處及胃竇處分別取3塊組織;所有受檢組織均置于福爾馬林(濃度為10%)液體中保存。檢測時食用石蠟包埋活檢組織,使用HE染色并與顯微鏡下檢驗觀察。
1.4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胃鏡檢查后的相關結果,即患者的活檢組織的Hp陽性率;分別分析慢性胃炎(CG)及消化性潰瘍(PU)的Hp陽性率:其中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CSG)、萎縮性胃炎(CAG);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GU)、十二指腸潰瘍(DU)[4]。
1.5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用x2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t檢驗組間比較,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Hp陽性率檢出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Hp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即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研究組患者Hp陽性率檢出情況 研究組患者包括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其中慢性胃炎31例,消化性潰瘍93例,兩類疾病患者的Hp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注:CG與PU比較,*P>0.05
2.3研究組消化性潰瘍患者Hp感染陽性率情況 研究組消化性潰瘍患者中20例屬于非活動期,73例屬于活動期,且活動期Hp陽性率明顯高于非活動期,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注:與活動期比較,*P<0.05
3 討論
本研究中針對經(jīng)臨床診斷并確診的消化道不適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組織活檢結果予以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活檢結果中Hp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研究組患者的病發(fā)后出現(xiàn)炎癥情況較為嚴重。研究結果提示臨床消化道疾病利用胃鏡檢查并予以初步診斷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疾病,可針對性檢查患者的Hp感染情況,若患者的Hp陽性率明顯升高,則表明其可能存在組織結構病變情況,需經(jīng)臨床病理檢查并診斷[5,6]。本結果與高文等相關文獻中表述相類似,說明胃鏡檢查多為臨床常規(guī)檢查項目,不僅可有效輔助胃腸道檢查,而且能夠提高臨床檢查診斷的有效性,同時患者在檢查前需控制抗Hp藥物的攝入,避免因藥物的藥性作用影響檢查結果,干擾診斷結果并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的設定。
研究中針對研究組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分析,結果顯示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陽性率檢查結果無明顯差異,表現(xiàn)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Hp陽性率均無明顯差異。結果說明研究組患者在出現(xiàn)幽門螺桿菌情況下,其炎癥因子擴散情況及患者的機體損傷情況均有所表現(xiàn),即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且研究而結果中顯示活動期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陽性率明顯高于非活動期消化性潰瘍患者,結果提示針對確診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予以控制,降低淋巴濾泡出現(xiàn)的概率,同時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針對性予以幽門螺桿菌治療,有效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設定[8]。本研究中未對各年齡段的患者的感染情況及治療方案予以分析,需經(jīng)過臨床相關研究、證實并應用。
綜述,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具有相關性,在臨床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可直接作為參考依據(jù),并指導患者的予以相關抗菌治療,降低病菌擴散及感染情況,具有臨床實際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義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8):2429-2430.
[2]宋遠昌.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4,7(4):73-74.
[3]曲燕,宋曉瑾.小兒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4):571-572.
[4]張娟,李在玲,隋靜,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結節(jié)性胃炎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的關系[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3):225-229.
[5]王海珍,孫聰.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部疾病的相關性[J].中國腫瘤,2014,23(3):214-217
[6]于陽,趙順.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關系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2):65-66.
[7]高文,胡伏蓮.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J].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18(5):257-258.
[8]惠小勤.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4):431-433.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