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腹部手術后腸功能紊亂是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術后口服用藥不宜,因此采取內病外治療法尤顯重要??v觀古今,中醫(yī)內病外治法其獨到之處有推拿、按摩、針灸、穴位敷帖、外敷,穴位縫扎、足浴,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時間縮短,機體功能恢復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醫(yī)外治法;腹部術后;腸胃功能
腹部手術常因手術操作損傷脈絡,麻醉,氣滯血瘀而使胃示和降,脾失健運,脾胃受損,氣機運行受阻,不能升清降濁,臨床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肛門不排氣,胃腸運動功能受阻等。中醫(yī)理論之精髓便是內病外治,內病外治法在中醫(yī)史中源遠流長,縱觀古今,中醫(yī)內病外治法其獨到之處有推拿、按摩、針灸、穴位敷帖、外敷,穴位縫扎、足浴,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1],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時間縮短,機體功能恢復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目前,中醫(yī)外治法在促進術后腹部胃腸功能恢復方面研究頗多,研究進展如下。
1 針灸
1.1針刺 機體的免疫功能會因手術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而正常組織細胞在機體行術后同樣受到一定的損傷,同時還會造成胃腸道不適反應。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腸胃由于反射機制或是直接受手術刺激而引起。針灸是依據(jù)術后腹部主要癥狀,采用辯證方法施治,以使術后的腸胃功能得到調節(jié)。在選擇穴位上,研究較為廣泛是足三里和內觀二穴。
1.1.1足三里 足三里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穴。針刺足三里有益氣升清、健脾和胃之功,通調腸腑、降逆化濁之效。針刺足三里可使胃腸蠕動強度增加,油門括約肌收縮頻率升高,刺激過重,會使胃液分泌減少,胃酸度下降,胃內壓亦隨之下降。
1.1.2內關 內關為八脈交會穴,為手厥陰經(jīng)的絡穴,三穴相配,功善行氣寬中,行氣消脹通便。針刺內關,可使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降低[2],并使癥狀減輕,此穴位對治療術后惡心嘔吐癥狀有很好的功效。按壓內關穴強度,應以皮膚陷下1cm為度,在術前通過按壓內關穴,可防治術后惡心嘔吐癥狀。
1.1.3據(jù)辯證或辨病選穴 辯證施治研究針對某一癥或某一病的灸法或針刺較多。在同種病的治療中,采用主穴+配穴進行針刺。調節(jié)腸癌術后腸道功能的針灸作用研究中,針灸取穴中主穴有:足三里、內關、中脘;配穴有:胃俞、食欲不振配脾俞、公孫、惡心配下脘、陰陵泉、上巨虛、便秘、腹瀉加天樞。操作方法:向上斜刺足三里,針感向上擴散;向上針刺內關穴,以患者有上傳針感為度;斜向下方針刺中脘穴,進針時應以患者身體胖瘦為度,得氣為重;胃俞、脾俞以有酸脹感為度,公孫以患者針感上傳為度,向下斜刺下脘,上巨虛以患者有針感上傳為度,天樞以出現(xiàn)酸脹為主。腹瀉虛者因病程久,需針后加灸,治療顯著有效。剖宮產術后,促進腸功能恢復,應分募一合配穴組和俞一合配穴組兩組,前一組取穴:三陰交、上巨虛、足三里、歸來、天樞、梁門。取歸來、天樞、梁門。后一組取穴:大腸俞、腎俞、三焦俞、胃俞、脾俞、膽俞、肝俞、足三里、三陰交、上巨虛。取大腸俞、三焦俞、胃俞、脾俞進行針刺治療,兩種配穴方法均取得良好療效。
1.2灸法 艾灸具有理氣血、通經(jīng)絡的功效,艾灸行術后內病外治,直達病所,行氣通下。艾灸神厥穴可疏通臟腑經(jīng)脈、扶正固本、脾胃健運、下氣降逆、六腑通暢,恢復術后腸蠕動功能。
2 外敷
外敷在中醫(yī)療法中歷史悠久,皮膚經(jīng)藥物滲透,可達到內病外治之功效。外敷療法中以敷臍最為獨特。
2.1敷臍(神厥穴)療法 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中藥敷臍法是內病外治法之一,臍為神厥穴,內聯(lián)五臟六腑與十二經(jīng)脈,經(jīng)藥物外敷后,可輸布全身,對人體的穴位和經(jīng)絡有持續(xù)作用,使全身氣血流暢,經(jīng)絡疏通,以達內病外治之效,可恢復胃腸功能。
2.1.1單味中藥 吳茱萸苦、辛、熱,歸腎、脾、肝經(jīng),上溫脾胃,下可暖腎,有燥濕降逆、疏肝下氣、溫中止痛之效。吳茱萸研粗末加白酒調制成糊狀,外敷神厥穴,可使婦產科手術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更快。以陳醋調和五倍子粉和成膏藥,外敷神厥穴,可使頑固性脾胃虛寒腹瀉療效更佳,外敷時用膠布固定,外敷效果甚好。
2.1.2復方中藥 復方中藥多選擇以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為效的中藥。烏藥、檳榔各10g,萊菔6g研成細末,以陳醋調和成糊狀。外敷神厥穴,直至恢復肛門排氣腸蠕動。20g蔥白切碎,30g茴香碾粉,40g吳茱萸,加以香醋調和,外敷神厥穴,若無效次日另敷。
3 按摩推拿
中藥療法中除了外敷,按摩推拿亦是一大組成部分[3],因其實用、簡單、易操作,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按摩足三里,可使腹部手術患者腸鳴音及肛門排氣較快恢復。術后進行推拿,取足三里、大腸俞、胃俞、脾俞以調和氣血、疏理氣機、調整腸胃功能,均取得良好療效。
4 討論
腹部手術常因手術操作損傷脈絡,麻醉,氣滯血瘀而使胃示和降,脾失健運,脾胃受損,氣機運行受阻,不能升清降濁,臨床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肛門不排氣,胃腸運動功能受阻等。
通常,腸胃功能在術后恢復會持續(xù)2~3d,腸梗阻以及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極易因腸胃功能長時間未恢復而發(fā)病,造成手術失敗的效果。因此圍手術期所面對的重要問題便是如何促進患者腸胃功能迅速恢復?;颊吣c道在胃腹部手術后往往存在嚴重的障礙,腸胃功能也極為紊亂,通過內服中西藥調節(jié)作用甚微[4],而現(xiàn)今也沒有注射類對腸胃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且較為安全的藥物;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安全以及多種治療方法是中藥外治法的特點,腹部手術患者治療要求能夠得到良好的滿足。
腹部術后胃腸道功能障礙符合中醫(yī)氣機不暢的特點,\"六腑以通為用\",\"通\"則胃腸功能恢復、腹痛腹脹癥狀消失??梢圆捎冕槾獭遄?、外敷、艾灸、耳穴以及中藥灌腸等中意外之方法調離患者氣機,使患者六腑氣機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1]謝建興,陳銘,李亞峰,等.五磨臍貼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對血漿VIP影響的臨床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2007:5.
[2]仉瑋,林鴻國,陳志強,等.吳茱萸熱熨法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153例臨床總結[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研究新進展學習班暨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2008:4.
[3]林鴻國,陳志強,黃學陽,等.中醫(yī)外治法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研究新進展學習班暨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2008:4.
[4]林鴻國,陳志強,黃學陽,等.中醫(yī)外治法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1:59.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