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臨床上,β受體阻滯劑主要用于高血壓和心肌缺血的治療,而很少用于治療心律失常。而事實上,β受體阻滯劑對心律失常也有非常獨到的療效。根據(jù)治療經驗,分析了β受體阻滯劑的作用特點,及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機制和具體應用。
關鍵詞:心血管疾?。沪率荏w阻滯劑;心律失常;作用機制;應用
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一些重要的常見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以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的研究和應用非常廣泛。在降低這些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和死亡率上,β受體阻滯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已經成為了治療上述多種心血管疾病的基礎用藥。然而長期以來,β受體阻滯劑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醫(yī)生認為β受體阻滯劑只是兼具治療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不是\"專職\"心律失常治療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只有在一線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才被使用,且使用劑量普遍不足[1]。這些認識上的缺陷及用量上的不足,嚴重影響了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心律失常中的真正療效。
1 β受體阻滯劑的作用特點
自1962年首個β受體阻滯劑問世以來,在隨后的50年中,又推出了數(shù)十種β受體阻滯劑。在臨床應用中,不同的β受體阻滯劑具有不同的特點。
1.1選擇性 心肌組織中存在兩種β受體:β1和β2,以前者為主。β1受體興奮時,心率及其傳導會加快,心肌的收縮力也會增強。當其被阻滯時,則會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即負性頻率、負性傳導和負性肌力。根據(jù)β1受體阻滯選擇性的程度,β受體阻滯劑的選擇性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
1.2親脂性 β受體阻滯劑可根據(jù)親脂和親水能力的不同,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具有脂溶性的藥物可以被人體完全吸收,并且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系統(tǒng),對抗心律失常起到中樞性的作用。相比之下,水溶性的藥物在人體內吸收慢且不完全,不能充分地分布于人體各臟器。還有一種親脂親水各半的中間型,如比索洛爾。
1.3擬交感活性 部分β受體阻滯劑除了具有阻滯作用的結構外,還有一部分具有激活作用的結構,形成內在的擬交感活性。當此類阻滯劑與β受體結合后,能夠激活受體很小的一部分,而使整體的阻滯作用減弱。阿替洛爾和吲哚洛爾都具有擬交感活性。
2 β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機制
β受體阻滯劑能夠選擇性地結合β腎上腺素能受體,并競爭性、可逆性地對β腎上腺素能受體能刺激物對各器官的作用產生拮抗。β受體阻滯劑與兒茶酚胺競爭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正性作用,減慢房室傳導,使竇房結和異位起搏點的自律性降低,有效不應期和迷走神經的興奮延長,對抗交感神經的作用,抑制因興奮折返而導致的心電紊亂。
3 β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中的應用
3.1抗心律失常的中樞性作用 美托洛爾等親脂性的β受體阻滯劑能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系統(tǒng),抑制交感中樞,對抗心律失常起到中樞性的作用。β受體阻滯劑的中樞性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其能夠抗室顫的關鍵因素。β受體阻滯劑對交感神經產生的中樞介導性保護能夠使其張力降低,能夠降低去甲狀腺素在血液中的水平,從而延長迷走神經的興奮。
3.2抗室顫、降低猝死的作用 β受體阻滯劑能夠降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是唯一被證明了的能夠降低猝死風險的藥物。心性猝死在總的猝死事件中所占的比重達75%,其中又有高達90%的心性猝死都與心律失常有關??焖偈倚孕穆墒СR鸬男男遭勒?0%,緩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占20%。β受體阻滯劑抗室顫、降低猝死的作用機制有3種:①中樞性作用,即阻斷交感神經并減弱其興奮性,延長迷走神經的興奮;②升高室顫閾值60%~80%;③減少室顫,降低心律,使心電活動趨于穩(wěn)定。
臨床上猝死率極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2種,①心衰,心衰患者體內的交感神經張力大,兒茶酚胺的含量高。按NYHA分級的II、III、IV級心功能的心衰患者體內的兒茶酚胺異常增高時,猝死率能夠達到64%、59%和33%;②圍心梗期,室顫在心梗發(fā)生后的4h內的發(fā)生率為60%,在12 h內的發(fā)生率為80%。可見,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顫,是與急性心梗有關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很顯然,β受體阻滯劑能夠降低此類患者的猝死率。
3.3特使情況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在抗心律失常的臨床藥理研究中,受試體在一般狀態(tài)下得到的測時結果并不能代表特殊情況下的作用。在心肌缺血、電解質紊亂以及交感神經張力改變等特殊情況下,交感神經高度興奮,甚至發(fā)生交感風暴時,這些藥物的很有可能會被逆轉。已有研究表明,I、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在低劑量的交感刺激下就可以被完全逆轉,使其藥效下降。β受體阻滯劑對于這些特殊情況有非常顯著的療效。由于β受體阻滯劑本身的藥理作用,及其使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后,能夠使I、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恢復療效。
4結論
對于心律失?;颊叩闹委焄2],既要對癥,還要針對引起心律失常的具體病因。目前,由于β受體阻滯劑對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機制眾多而尚未完全明確。β受體阻滯劑目前已經被證明了的作用機制有:抗心肌缺血、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不良作用、抗兒茶酚胺的心臟毒性作用、抗高血壓,以及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肌氧化等作用。這些多重功效能夠使β受體阻滯劑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起到\"治標更治本\"的作用。因此,明確β受體阻滯劑對抗心律失常的完整作用機制機用法[3]、用量,提高對其在臨床治療心律失常中的重視,對心律失常的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繼鴻.β受體阻滯劑在心律失常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7,01:4-6.
[2]郭繼鴻.β受體阻滯劑應當成為快速心律失常治療的基礎用藥[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5,05:331-334.
[3]朱成寶.重視β受體阻滯劑在心律失常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08:13-14.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