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病原體腸炎患兒血PCT、CRP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對確診的32例細菌性腸炎患兒、30例病毒性腸炎患兒的血PCT、CRP進行檢測。結(jié)果 以PCT>0.5Lg /L、CRP>10mg/L為陽性閾值, 細菌組的PCT、CRP陽性率分別為87.5%、84.4% , 病毒組的PCT、CRP陽性率分別為20.0%、40.0%。細菌組較病毒組高(P<0.01)。CRP診斷細菌性腸炎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較PCT小。結(jié)論 血PCT、CRP檢測對鑒別小兒腸炎的病原體有重要臨床意義, 而PCT 檢測較CRP診斷細菌性腸炎價值更高。
關(guān)鍵詞:PCT檢測;CRP檢測;病原體腸炎
小兒腸炎病原體多為病毒、細菌[1]。不同病原體腸炎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有很多相似之處,臨床上有時難以鑒別。血液檢測與大便培養(yǎng)陽性結(jié)果相比具有快速診斷的優(yōu)點。因此,血液檢測對小兒不同病原體腸炎的確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研究不同病原體腸炎患兒血降鈣素原(PCT)、C反應(yīng)蛋白(CRP)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我們對2003年1月~2005年1月62例經(jīng)大便培養(yǎng)及ELISA法檢測確診病原體的小兒腸炎患兒進行檢測血PCT、CRP,并結(jié)合臨床進行分析及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12月我院兒科因腹瀉而住院的患兒62例。經(jīng)大便培養(yǎng)確診細菌性腸炎32例(細菌組),男17例,女15例。經(jīng)ELISA檢測確診病毒性腸炎30例(病毒組),男16例,女14例。兩組年齡6個月~3歲。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發(fā)病天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病毒性腸炎 秋冬季發(fā)病,大便呈蛋白花湯狀或稀水狀,大便分離及經(jīng)ELISA檢測病毒陽性。
1.2.2細菌性腸炎 臨床上急性起病,發(fā)熱、腹痛、腹瀉,大便常規(guī)鏡檢中有白細胞、紅細胞或膿細胞,大便細菌培養(yǎng)陽性,抗菌治療有效。
1.3方法 觀察對象均于住院或就診當日或次日晨抽靜脈血1.5ml,立即分離血清,由專人于2h內(nèi)檢測降鈣素原。降鈣素原檢測采用半定量膠體金免疫層析法進行測定,試劑盒為德國柏林BRAHMS公司提供的PCT-Q試劑盒,靈敏性0.1ng/ml。由專人嚴格按說明書操作。降鈣素原的結(jié)果判斷標準:<0.5μg/L為陰性,0.5μg/L~為輕度升高,2.0μg/L~為明顯(中度)升高,≥10.0μg/L為顯著(重度)升高。CRP采用芬蘭Orion公司生產(chǎn)的Quick Read CRP分析儀及配套試劑。
1.4數(shù)據(jù)處理 以PCT>0.5μg/L、CRP>10mg/L為陽性閾值,進行χ2檢驗比較兩組陽性率,計算PCT、CRP診斷細菌性腸炎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各組間比較采用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細菌組血PCT<0.5μg/L共4例,0.5μg/L~共6例,2.0μg/L~共20例, ≥10.0μg/L共2例。病毒組血PCT<0.5μg/L共24例,0.5μg/L~共2例,2.0μg/L~共3例, ≥10.0μg/L共1例。各組檢測陽性率比較見表1。由表1可看出,細菌組血PCT陽性率較病毒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CRP陽性率比較,細菌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此陽性閾值為陽性標準,血PCT、CRP診斷細菌性腸炎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比較見表2,由表2可看出,CRP診斷細菌性腸炎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較PCT小。
3 討論
小兒腸炎是兒科臨床常見病。不同病原體所致的腸炎臨床表現(xiàn)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更不易鑒別[2]。作為鑒別常用的檢驗措施為大便培養(yǎng)或大便分離病原體,雖可確診,但耗時長,檢測陽性率低,難以滿足臨床需要。本研究中,以PCT>0.5μg/L為陽性閾值,細菌性腸炎組陽性率為87.5%,病毒組陽性率為20%,經(jīng)χ2檢驗,兩組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CRP>10mg/L作為診斷細菌性腸炎陽性閾值,細菌性腸炎組小兒陽性率較病毒組高[3]。說明CRP作為鑒別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也有一定的臨床意義。PCT在診斷細菌性、病毒性腸炎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較CRP高。說明CRP對感染非特異性反應(yīng),在判斷細菌性或腸炎方面價值不如PCT。
綜上所述,對于鑒別細菌性及病毒性腸炎,除大便培養(yǎng)細菌及大便分離病毒外,快速檢測手段如測定血中PCT、CRP可作為參考,其中PCT尤其特異性高,對鑒別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波順慶,韓繼媛,田兆興,等.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yīng)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4,4(5):275-277.
[2]單海燕,張偉利,儲松雯,等.降鈣素原在兒童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J].臨床兒科雜志,2000,18(4):224-226.
[3]蘇贊彩,黃志敏,王優(yōu),等.不同病原體腦病患兒血漿降鈣素原改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1):79-80.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