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對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96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均采用標準三聯治療,即奧美拉唑腸溶片+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膠囊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兩組均治療21d,治療結束后觀察總體療效,癥狀改善情況,幽門螺旋桿菌(Hp)轉陰情況。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70.8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經治療兩組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脹悶、灼熱感、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等癥狀均有改善( P<0.05),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P<0.05);治療組Hp轉陰率81.25%明顯高于對照組47.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脹悶、灼熱感、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等癥狀,可明顯提高Hp轉陰率。
關鍵詞: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幽門螺桿菌
慢性胃炎是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其發(fā)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我國約有8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發(fā)病[1,2]。慢性胃炎主要癥狀包括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疼痛無明顯規(guī)律,脹悶、灼熱感,可有進食后癥狀加重、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F公認慢性胃炎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是胃癌發(fā)生的重要原因。Hp感染為慢性胃炎發(fā)生的主要病理因素,由于抗生素應用的不規(guī)范及濫用情況嚴重,目前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慢性胃炎不但影響生活質量、危害健康,也給患者帶來巨大經濟及心理負擔。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其療效好、副作用小、聯合西藥可有效治療Hp感染,目前越來越多的醫(yī)者選擇中西醫(yī)聯合治療慢性胃炎[1]。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96例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就診患者,西醫(yī)診斷符合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擬定的慢性胃炎診斷標準[3],中醫(yī)證型符合肝郁氣滯證[1,4],Hp陽性,排除青霉素過敏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20~63歲,平均(37.6±5.1)歲;病程3個月~6年。對照組48例,男性24例, 女性24例;年齡21~65歲,平均(38.3±2.6)歲;病程4個月~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癥狀、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一般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標準三聯療法:奧美拉唑腸溶片20mg,2次/d;阿莫西林膠囊0.5g,2次/d;克拉霉素膠囊0.5g,2次/d,口服。
治療組予三聯療法的同時加服自擬加減柴胡疏肝湯,具體組方為:柴胡10g,白芍15g,枳殼10g,川芎10g,香附10g,陳皮10g,厚樸10g,半夏6g,佛手6g,蘇梗6g,甘草6g。上藥水煎取汁300ml,2次/d分服。
兩組療程均為21d,治療結束后觀察總體療效,癥狀改善情況,Hp轉陰情況。
1.3 觀察方法 治療前后胃鏡檢查結果,Hp轉陰率,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脹悶、灼熱感、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等癥狀積分。
1.4 療效判斷標準 ①總體療效標準參照文獻[1,5]擬定。臨床治愈:癥狀完全消失,經內鏡檢查急性黏膜炎癥消失,慢性黏膜炎癥明顯好轉;顯效:癥狀好轉或基本消失,經內鏡檢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有效:癥狀減輕,經內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內鏡檢查無好轉。②Hp轉陰率。③癥狀積分,將所有癥狀按照無、輕、中、重分為4級,分別記0、1、2、3分,記錄治療前后總積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痊愈20例,顯效17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痊愈11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0.83%;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χ2=9.963;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脹悶、灼熱感、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等癥狀均有改善( P<0.05),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3 兩組Hp轉陰率比較 治療組Hp轉陰率81.25%(39例)明顯高于對照組47.92%(23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1.658;P<0.01)。
3討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高發(fā)病,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胃黏膜上皮炎性侵潤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導致,藥物、微生物、膽汁反流等反復刺激胃黏膜。在長時間炎癥侵潤下,胃黏膜發(fā)生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出血,長期不愈會進一步發(fā)生胃腺體的萎縮,腸上皮化生,最終將發(fā)生不典型增生而致胃癌。同時,Hp感染與慢性胃炎的發(fā)生及復發(fā)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胃炎的藥物主要有抑酸藥、胃黏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聯合抗生素[6];其中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克拉霉素等為文獻中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西藥而出現的高頻藥物[7]。由此可見質子泵抑制劑,聯用兩種抗生素的標準三聯療法是公認的根除Hp治療的方法[8]。臨床證明上述藥物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癥狀,由于抗生素應用的不規(guī)范及濫用情況嚴重,病情易反復,反復應用上述藥物患者易產生耐藥性,長期療效差。
本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嘈雜\"、\"痞滿\"等范疇[9]。病位主要在脾胃,但涉及肝、膽,肝胃不和、胃氣不降為其病機關鍵。文獻報道[10],中藥單方、復方、單味藥及其有效成分,有抑殺Hp功效。臨床上此病肝郁氣滯證較常見,筆者采用自擬加減柴胡疏肝湯聯合西藥治療。本方是由四逆散化裁而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養(yǎng)肝斂陰,和胃止痛,二者合用相反相成,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共為主藥;枳殼理氣調中,助柴芍加強疏肝理氣之功,以達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緩急止痛,為《傷寒論》緩急止痛之名方芍藥甘草湯,其作用為酸甘化陰、柔肝緩急,現廣泛應用于胃腸疾病[11],同時甘草又具有調和諸藥之功;川芎行一身之氣,具有行氣活血止痛作用;厚樸、半夏、陳皮以理氣化痰止嘔;佛手、香附、蘇梗寬中理氣、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胃部不適等癥狀。全方共湊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理氣止痛之效。
從本研究的數據可見,中西醫(yī)聯合治療慢性胃炎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0.8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經治療兩組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脹悶、灼熱感、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等癥狀均有改善( P<0.05),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P<0.05);治療組Hp轉陰率81.25%明顯高于對照組47.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臨床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根據中醫(yī)基本理論具體辨證,運用中西醫(yī)治療優(yōu)勢顯著,較單純應用西藥治療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 天津)[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1.
[2] 呂農華.規(guī)范慢性胃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2):65-66.
[3]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10):199-201.
[4]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yī)雜志,2010,51(8):749-753.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6] 聶小燕,周穎,董欣紅,等.門診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用藥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2009,44(1):72-74.
[7] 李立,周奇,鄭光基,等.基于文本挖掘技術分析中成藥、西藥對慢性胃炎的治療規(guī)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4):228.
[8] 周殿元,陳 燁8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藥物治療新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2):157.
[9] 仲永根.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7):1145.
[10] 黃浩然,陳蔚文,徐 暉.中藥及其有效成分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6):508-510.
[11] 李丹青,吳艷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2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2,44(7):42.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