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為臨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分析100例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資料,并與同期中青年病例比較。結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潰瘍多見;胃潰瘍出血發(fā)生率高于十二指腸潰瘍。結論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伴發(fā)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均明顯高于中青年。老年人易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這些全身慢性疾病既可成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誘因,在出血發(fā)生后又可增加再出血率,同時亦常常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或誘因。在接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時,在盡快做出診斷,及時處理出血,救治休克的同時,也要積極治療全身慢性疾病,維護好全身其它重要臟器功能,以盡可能降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
關鍵詞: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消化性潰瘍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Tre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病變出血,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減退、病理生理的差異,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與中青年相比有較大的不同。本文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間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100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在病因、伴發(fā)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等方面的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100例,年齡60~88歲,平均(70±3.2)歲,男66例,女44例。根據患者嘔血和/或黑便的臨床表現,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均經胃鏡確診,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判斷再出血以初次出血經治療嘔血及黑便癥狀消失,大便隱血試驗陰性后短期內再次出現嘔血、黑便或大便隱血試驗轉陽性或再次胃鏡證實有活動性出血為準。
2 結果
患者出血原因均以消化性潰瘍占首位,但胃潰瘍高于十二指腸潰瘍。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根據嘔血、黑便及失血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等表現,診斷多不困難,但迅速明確病因,在治療出血的同時積極針對病因治療,是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治愈率,有效降低死亡率,防止再出血的重要手段。本組資料顯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仍以消化性潰瘍占首位,其中又以胃潰瘍多見,十二指腸潰瘍所占比例下降。因此,對于不明原因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首先針對潰瘍病治療。老年人由于胃黏膜呈退行性病變,加之老年人動脈硬化等原因引起胃黏膜下血管增厚、變細,局部血流減少,以致胃黏膜營養(yǎng)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細胞屏障功能及修復功能受損,易導致潰瘍形成。另外老年人易伴發(fā)心腦血管、關節(jié)疼痛等疾病,常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易引起胃潰瘍。此類藥物對胃黏膜有明顯損害,破壞胃黏膜屏障,通過對花生四烯酸代謝的影響,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或促進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是出血的重要誘因。因此老年人尤其患有胃腸疾病者應慎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必要時可同時服用抑酸類藥物或胃黏膜保護劑。
老年人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吞噬細胞功能減退,因而惡性腫瘤發(fā)生率明顯增高。本組資料顯示老年組胃癌出血占14.77%,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位原因。由于胃癌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多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為突出表現,因此對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除考慮消化性潰瘍出血外,應警惕胃癌出血,尤其是胃部的潰瘍出血,應反復多次胃鏡及活組織檢查,以免誤診,延誤治療。
本組資料還顯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伴發(fā)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均明顯高于中青年組。老年人易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這些全身慢性疾病既可成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誘因,在出血發(fā)生后又可增加再出血率,同時亦常常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或誘因。因此,在接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時,在盡快做出診斷,及時處理出血,救治休克的同時,也要積極治療全身慢性疾病,維護好全身其它重要臟器功能,以盡可能降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