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比索洛爾與替米沙坦聯(lián)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 CHF)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選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隨機分為比索洛爾(對照組)59例和替米沙坦組聯(lián)合比索洛爾(替米沙坦聯(lián)合組)57例。比索洛爾組應用比索洛爾1.25~10 mg/d,替米沙坦聯(lián)合組采用替米沙坦80 mg,1次/d維持治療,比索洛爾用法同對照組。療程 6個月,臨床觀察心功能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結果 與比索洛爾組比較,替米沙坦聯(lián)合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顯著增加(P<0.01),BNP明顯下降(P<0.01),二者心功能比較有顯著差異。兩組對藥物的耐受性良好,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結論 聯(lián)合應用比索洛爾和替米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優(yōu)于單用比索洛爾組,不良反應無增加。
關鍵詞:比索洛爾;替米沙坦;慢性心力衰竭;療效;不良反應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常見心血管疾病,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中國老年人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研究證明, ACEI類藥物能改善CHF預后,但由于干咳等副作用導致不少CHF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s),從受體水平阻斷血管緊張素Ⅱ,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從而改善和延緩心室重塑。隨著對CHF研究的深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及醛固受體拮抗劑已成為CHF的常規(guī)治療藥物,已有研究表明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對心衰有作用 ,但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受體拮抗劑(ARB) 尤其是和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應用治療CH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在不斷的研究中。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2013年3月于本院心內科住院和門診就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年齡60~75歲,住院前未接受過 任何β受體阻滯劑和 ARB 治療 ,收縮壓>100mmHg ,NYHA分級心功能 Ⅱ~Ⅲ級, 所有患者需排除下列情況:①Ⅱ度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竇房阻滯、嚴重竇性心動過緩(HR<50次/rain)等緩慢心律失常及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②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部疾患等;③膽道阻塞性疾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④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調及對該兩種藥物過敏者;⑤血容量不足及低血壓;⑥腎動脈狹窄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替米沙坦聯(lián)合組兩組,對照組共59 例(男 36例,女23例),年齡60~75歲,平均(67.0±6.0)歲;其中高血壓性心臟病15例,冠心病 26 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7例;其中心功能Ⅱ級 24例Ⅲ級 35 例。對照組共57例(男35例,女22例) ,年齡60~75歲,平均(67.3±6.9)歲; 其中高血壓性心臟病16例,冠心病25例 ,擴張型心肌病10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6例,其中心功能Ⅱ級 23例Ⅲ級 34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心功能、病因、心率、血壓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索洛爾組給予比索洛爾(康忻,德國默克公司)治療從1.25~2.5 mg 1次/d開始,2w后劑量加倍。直到達到最大耐受劑量(5~10mg/d,以保持靜息時心室率≥55次/rain),替米沙坦聯(lián)合組應用替米沙坦(美卡素,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80mg,1次/d,比索洛爾用法同對照組,兩組治療療程6個月。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仔細詢問病史并詳細體檢,詢問服藥情況,治療期間定期檢測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等,由我院功能科技術熟練者同一人用彩色超聲心動圖(西門子X300型彩色超聲儀)檢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并于治療前后抽血化驗檢測B型血漿腦鈉肽(BNP)觀察心功能改善情況、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利用SPSS17統(tǒng)計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心率、血壓和超聲心動圖的對比 結果顯示聯(lián)合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心率在治療后均顯著下降(P<0.01)。另外,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的血壓在治療6月后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P<0.01) ,而對照組治療后血壓則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前后聯(lián)合治療組的LVEDD、LVESD和LVEF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后對照組的LVEDD、LVESD和LVEF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LVEDD、LVESD和LVEF對照組相比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漿腦鈉肽(BNP)治療前后對比 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的對照組和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的BNP在治療6月后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P<0.01) ,而聯(lián)合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治療6月后的BNP也有明顯下降 (P<0.01),見表1。
2.3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聯(lián)合治療組中有3例出現(xiàn)頭昏癥狀,聯(lián)合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2例出現(xiàn)心動過緩,均給予比索洛爾減量后緩解,觀察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未見異常。
3 討論
目前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導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發(fā)生機制是心室重構,可表現(xiàn)為心室腔增大、心室壁增厚或者心臟各腔室的不協(xié)調收縮等,所以治療CHF最有效的方法是阻斷神經內分泌異常表達,改善和逆轉心室重構,延緩心力衰竭的惡化,也就是說人們對CHF的認識已經由血流動力學理論轉變?yōu)樯窠泝确置谶^度激活理論[2],慢性心衰時,腎上腺素能系統(tǒng)的激活可介導心肌重塑,而β1受體信號轉導的致病性明顯大于β2、α1受體,這就是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的理論基礎。比索洛爾是高選擇的β1受體阻滯劑,較多的循證證據(jù)證明用于長期治療CHF,能改善臨床情況、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此外,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衰的獨特之處就是能顯著降低猝死率41%~44%[3] 。替米沙坦是一種新的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能夠高效持續(xù)的拮抗At1受體替米沙坦的半衰期為18~24h,用藥后1~4 h即可起效,藥效作用時間可達35 h,是目前ARB中僅有的只需服用1次/d的兩個藥物中的一個,依從性好,有研究顯示[4]替米沙坦治療慢性心衰患者,其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均有顯著下降,對慢性心衰有顯著的作用。
β受體阻滯劑和ACEI聯(lián)合治療老年CHF已經有較多研究,而比索洛爾聯(lián)合替米沙坦治療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研究較少報道,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單用比索洛爾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與聯(lián)合比索洛爾和替米沙坦的治療組相比,其療效還略顯不足,由此可見,兩個藥物在抑制RAS系統(tǒng)激活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兩藥聯(lián)合用能大幅度延緩心肌重構,提高射血分數(shù),明顯降低血漿腦鈉肽,緩解癥狀,于老年CHF患者療效確切。且比索洛爾和替米沙坦聯(lián)合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耐受性較好,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該方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顧東風,黃光勇,何江,等.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2]陳敏生,羅健東.心血管病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701-702.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7,35(12):1076-1095.
[4]關信民,趙強,吳同果,等.替米沙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經內分泌激素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7,13(20):61-64.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