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yī)辨證施護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規(guī)范本病的??谱o理提供思路,進而在臨床推廣。方法 收治面神經炎患者72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照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以激素、神經營養(yǎng)劑、抗炎、抗病毒等藥物治療以及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中醫(yī)辯證施護。結果 治療組痊愈 13 例,顯效1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 94.4%;對照組痊愈 9例,顯效12例,好轉7 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 77.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 05)。結論 中醫(yī)辨證施護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周圍性面神經炎;中醫(yī)辨證施護;療效觀察
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中醫(yī)學\"口僻\"范疇,主要以單側面部麻痹、口眼歪斜、語言不正、口角流涎等臨床表現(xiàn)為特征。多為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感受風寒或風熱等外邪,以致侵于面部經絡,氣血阻滯,經脈失養(yǎng),或是風痰、瘀血阻滯經脈,或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或是氣血不足,脈道不充以上均可致肌肉弛緩不收,發(fā)為\"口僻\"。我科對2008 年 2 月 ~2013 年 2 月收治的36例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及臨床表現(xiàn),應用辨證施護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面神經炎患者72例,男50例,女22 例,年齡19~76歲,平均(47.3±15.43)歲。發(fā)病時間2h~4 w,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 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神經病學》[1]和《周圍性面癱》[2]擬定: ①患者急性起病,多有面部受風著涼史;②出現(xiàn)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蹙額、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不全或不能,額紋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口角歪向健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③部分患者有耳后乳突部或(和) 面部輕度疼痛、麻木感及汗出減少,舌前 2/3 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或聽覺障礙。
1.3方法
1.3.1對照組 給予用地巴唑 60mg/d,維生素 B1 60mg/d,口服;維生素 B12 500ug/d 肌肉注射;強的松片 30mg口服,1次/d,(根據(jù)體重應用,每公斤體重約1mg),連服1w,減5mg/3d,逐漸停藥,并進行常規(guī)護理。
1.3.2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辯證施護。內容如下:①風寒外襲者:面癱, 皺眉、鼓腮等動作不全,面部感覺異常,或兼有時惡寒,頸項緊而不適,苔薄白,脈浮緊,給予患者以疏風散寒為主。病室宜溫暖、干燥并減少外出,囑患者慎起居,注意增減衣被,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飲食宜清淡,忌寒涼及刺激之物,可選用防風粥、川芎白芷魚頭湯以及鮮蔥白、生姜、桂皮等辛溫發(fā)散之品煎服。②風熱外襲者:面癱,顏面肌肉抽動,眼瞼閉合不全,鼓腮漏氣,或兼有面部烘熱感,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以疏風清熱為主。眼瞼閉合不全者,可睡前涂抹眼藥膏,并用生理鹽水浸漬的濕紗布蓋眼以保護角膜,病室宜安靜、清爽,囑患者積極鍛煉以促恢復,飲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可選用菊花茶、薄荷水、柑橘汁、蒲公英粥等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的食物。③風痰阻絡者:面癱,口角流涎, 鼓腮漏氣,舌體轉動不靈,偏癱側麻木,或兼有頭暈目眩,嘔惡,苔白膩或黃膩, 或舌質有瘀斑、瘀點,脈弦滑。給予患者以熄風化痰通絡為主。病室避免潮濕,宜干爽通風,指導患者進行恢復鍛煉,禁食肥甘厚味以及生冷有礙胃氣之品,頭昏頭重者,應臥床休息防跌倒,可多食冬瓜、扁豆、薏米、木瓜等以化痰,當歸、桃仁以通絡。④肝腎陰虛者:面癱, 皺眉、鼓腮等動作不全,口角流涎,或兼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耳聾,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苔薄白或紅絳無苔,脈細數(shù)。給予患者以滋補肝腎熄風為主。病室應恒溫,每日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涌泉穴,聽音樂以導眠,勞逸適度,尤應節(jié)制房事,戒怒,以保護元氣,指導患者進行恢復鍛煉,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高蛋白的飲食為主,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多食麥冬、桑椹、枸杞等益肝腎之品。⑤氣血兩虛者:面癱,肌肉松弛,眼瞼無力, 口角流涎,皺眉、鼓腮等動作不全,或兼有少氣懶言,脈細無力,舌質淡嫩,舌苔薄白。給予患者以補益氣血為主。病室宜溫暖、陽光充足,起居有常,避免過勞,適量、適度的進行增進體質的保健鍛煉,并囑患者勤做皺額、輕閉眼、咧嘴笑等運動以促康復,由于面癱患者進食后容易造成食物殘留,所以每次進食后應漱口。
1.4療效判定標準[3] 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復正常;顯效:面神經炎癥狀消失,但大笑時尚可見口角歪斜,面部表情肌活動基本正常,靜止時外觀兩側一致:好轉:面神經炎癥狀部分改善:無效:療程結束時表情無改善。
2 結果
治療4w后進行療效評價。治療組痊愈 13 例,顯效 16例,好轉5例,無效 2 例,總有效率 94.4%; 對照組痊愈 9例,顯效12例,好轉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7.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 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 <0. 05) ,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 1)。
3 討論
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上周圍性面神經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面神經管內神經水腫或莖乳孔處炎癥壓迫所致。病機多為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入中經絡,氣血痹阻,肌筋失養(yǎng);或脾失健運,濕聚痰生,動而生風,風痰入絡, 痹阻脈絡,經隧不通;或肝腎陰虛,陰不斂陽,肝陽上亢,虛風上擾,竄致面部,損傷陽明脈絡;或氣血不足,氣不能行血,血不能濡氣,而致脈道不充,筋脈失養(yǎng)。此病病程較長,恢復緩慢,臨床觀察顯示在此病的治療過程中在給予常規(guī)神經營養(yǎng)劑、抗炎、抗病毒治療時,及時正確的辨證施護,對于改善患者癥狀,促進病情的恢復以及療效的維持,都起到積極作用。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有側重地辨證施護,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應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怡,楊任民.實用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637.
[2]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95.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編輯/王敏